
八三地理班(长篇小说连载之六)
1983年12月21日,星期三,晴朗无云。
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斑驳地洒在钟奎华略显紧张的脸上。下午二时正,他准时踏入了东院的团课教室。教室里已经坐满了人,胡衍彬和汤啧畴也在其中,他们或低头沉思,或轻声交谈,显然都对即将到来的团课充满了期待。
陆凤冰老师准时走上讲台,她的声音清晰而有力,仿佛能穿透每个人的心灵。钟奎华全神贯注地听着,从老师的讲解中,他逐渐了解了共青团的历史、宗旨以及它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那些关于青春、理想和奉献的话语,像一股清新的风,吹散了他心中的迷雾。
晚自习的铃声打破了教室的宁静,钟奎华收拾好书包,正准备离开。这时,杨秋玲同学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示意他稍等片刻。原来,她打算邀请钟奎华和曾金文一同前往广州市教育局招待所,探访那些从增城出来参加物理教研活动的老师们。
夜色已深,三人骑着自行车穿梭在空旷的街道上,微风拂面,带来一丝丝凉意。到达招待所后,他们见到了郭友桂、李景粼、吴木生、李万宗和赵善驹等老师。其中,郭友桂(梅县人,后来担任了增城市教育工会主席)、李景粼(台山人,钟奎华同学在红荔中学六家村时的邻居,后来移居海外)、吴木生(现增城荔城教办主任)、李万宗(广州市人,增城派潭中学的邻居,担任过增城教育局副局长,后来到广东省华侨中学任副校长)、赵善驹(时任增城中学教导主任,现已退休)等老师。这些老师虽然都没有直接教过钟奎华,但他们的名字在钟奎华心中却如雷贯耳。他们或是学校的领导,或是教学骨干,每个人的身上都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
在温馨的灯光下,他们围坐在一起,拉起了家常。老师们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往昔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钟奎华和曾金文、杨秋玲则认真地听着,不时点头表示赞同。当话题转到学生的学业上时,老师们纷纷鼓励他们一定要好好念书,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晚十点,钟奎华三人告别了老师们,踏上了回宿舍的路。回到宿舍楼下,刚转过宿舍楼的拐角,一阵阵嘈杂的欢笑声便如潮水般涌入耳中,夹杂着排球胜利的喜悦与青春特有的肆意。
他停下脚步,目光穿过半开的宿舍门缝,只见室内一片喧嚣。一部分同学正围坐在一起,庆祝着刚刚结束的班际排球赛的胜利。他们的脸上洋溢着难以掩饰的兴奋与自豪,手中紧握着花生壳,不时地往嘴里送,仿佛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胜利的香甜。饮料瓶在桌上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与他们的笑声交织成一首青春的乐章,尽管有些杂乱无章,却充满了生命力。
然而,这份欢乐在钟奎华眼中却显得有些刺眼。宿舍内,地板上散落着几粒遗落的花生,桌面上杯盘狼藉,未喝完的饮料歪歪扭扭地躺在那里,反射着昏黄的光。空气中混合着食物与汗水的味道,让本应宁静的休息空间变得乌烟瘴气。钟奎华轻轻叹了口气,心中升起一丝不易察觉的无奈与疏离感。
他没有选择加入这场狂欢,而是轻轻转身,沿着楼梯缓缓向上,步伐中带着一种不易言说的从容。三楼,是另一个世界的开始,那里居住着不同系别的同学,他们的生活方式与一楼截然不同,更多了一份宁静与专注。钟奎华很快便与几位正在阳台闲聊的同学攀谈起来,他们的话题从学术讨论到未来规划,再到生活中的琐碎趣事,每一个话题都显得那么自然而深刻,让他感到格外舒心。
时间在愉快的交谈中悄然流逝,直到夜色渐浓,楼下的欢笑声逐渐平息,一切归于平静。钟奎华这才缓缓走下楼梯,回到自己的宿舍。推开门,室内的空气似乎比先前更加清新,他轻轻摇了摇头,嘴角勾起一抹淡笑,心中暗自庆幸自己选择了这样一个时刻归来——在喧嚣之后,享受这份难得的宁静。
钟奎华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心中思绪万千。他知道,每个人的庆祝方式不尽相同,而他,更偏爱在喧嚣之外,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平和与思考。今晚,这场未参与的庆祝,将成为他记忆中一抹独特的风景,提醒着他,青春不仅仅是狂欢与喧嚣,更是自我探索与成长的旅程。
1983年12月24日,星期六,晴
钟奎华站在宿舍窗前,望着窗外稀疏的行人和远处模糊的山影,心中涌动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期待。今天,他终于收到了妈妈从遥远的家乡寄来的汇款单——那沉甸甸的十元钱,不仅是妈妈满满的爱,更是她每月教书工资的近五分之一。
钟奎华小心翼翼地从信封中抽出那张薄薄的汇款单,指尖仿佛能感受到妈妈书写时的温度。他知道,这钱来之不易,是妈妈在简陋的教室里,用一支磨得发亮的粉笔,一笔一划地教孩子们识字算数,换来的辛苦钱。而每一次的汇款,都凝聚着妈妈对他的无尽期望和深深的爱。
拿着汇款单,钟奎华踏上了前往地理系办公室的路。路上,寒风凛冽,但他的心却因这份来自远方的关怀而异常温暖。办公室里,老师们的谈笑声此起彼伏,钟奎华礼貌地敲了敲门,说明了来意。
钟奎华的手中紧握着一张刚从地理系办公室取得的、字迹工整的收款证明,那是一份对他勤奋学习的肯定,也是即将进行下一步行动的凭证。
起义路的行人渐渐多了起来,小贩的叫卖声、行人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市井画卷。钟奎华穿梭在这熟悉而又繁忙的街道中,心中却是一片宁静。他深知,每一分来自不易的资助,都承载着家人无尽的期望与牺牲,尤其是远在家乡的母亲,那份深沉的爱,是他不断前行的动力。
走了大约三百米,钟奎华来到了中山五路朝天路段,那里矗立着一座古朴而庄严的邮局。邮局的大门敞开着,仿佛是在欢迎每一位踏入这里的旅人,无论是寄出思念,还是收取远方的温暖。钟奎华轻车熟路地走进邮局,一股淡淡的墨香和旧书卷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他感到格外安心。
周日,钟奎华坐在他那略显陈旧的书桌前,桌上铺满了稿纸和画笔。他的主要任务是为班级出一期节日墙报,同时还要准备稿子投给当地的报社。钟奎华深知,这些工作不仅仅是他的职责,更是他传递好信息、丰富课余文化生活的一种方式。因此,他对待每一项任务都格外认真。
他拿起画笔,在一张大白纸上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有孩子们在雪地里嬉戏的欢乐场景,有家家户户团聚一堂的温馨时刻,还有那些象征着和平。每一笔都凝聚着他对这个节日的热爱和祝福。
除了绘画,钟奎华还埋头于文字之中。他的文字如同他的画作一样,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他讲述着邻里之间的互助友爱,讲述着普通人如何在平凡的日子里创造不平凡的故事。
忙碌了一整天,钟奎华终于完成了墙报的设计和稿件的撰写。他满意地看着自己的作品,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他的艺术才华,更传递了他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在休息片刻后,钟奎华又想起了另一项温馨的任务。他从抽屉里拿出一叠崭新的明信片,这些明信片是他特意为亲人准备的。他拿起笔,在每一张明信片上写下祝福的话语,然后小心翼翼地贴上邮票。这些明信片将寄往他亲人的朋友们,虽然他们分散在各地,但钟奎华希望通过这些明信片,能够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让这份爱得以传递。
1983年12月26日 星期一 晴
钟奎华,怀着对知识渴望光芒,利用课余的闲暇时光,踏进了学院那座古朴而庄严的图书馆。
图书馆内,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墨香与旧书特有的霉味,交织成一种让人心安的气息。钟奎华轻车熟路地穿梭在书架间,目光在密密麻麻的书脊上搜寻。不久,他的手指轻轻落在了两本书的脊背上——《十字军》与《金陵春梦》。前者,是一部描绘中世纪欧洲宗教战争的历史小说,波澜壮阔的战争场景与深刻的人性探讨深深吸引着钟奎华;后者,则是一部讲述近代中国风云变幻的通俗小说,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爱恨情仇,让钟奎华对历史有了更加直观而深刻的理解。
借得心仪之书,钟奎华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与对故事的期待,步入了冬夜的校园。夜色渐浓,寒风中的他却不觉得冷,心中仿佛有一团火在燃烧,那是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的热情。
回到宿舍,钟奎华翻开书页,沉浸在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里。时而,他是穿梭于战火纷飞的中世纪骑士,为了信仰与荣耀而战;时而,他又化身为旧上海的普通青年,见证着历史的洪流如何改变着每一个人的命运。
正当钟奎华沉浸在书海之中,门外传来了轻轻的敲门声。打开门,只见邮递员递来了一封邮件,钟奎华接过来一看,是两张精美的圣诞卡,来自省护士学校的王丽娟和谢玉颜。卡片上,娟秀的字迹流淌着温暖的问候与节日的祝福,还附有几句简短却真挚的话语,诉说着远方的友情与思念。钟奎华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份来自朋友的关怀,让这个冬日不再孤单。
他坐在桌前,借着微弱的灯光,仔细端详着这两张卡片,心中充满了感激。窗外,月光皎洁,银装素裹的校园显得格外宁静而美好。钟奎华知道,无论未来如何,这份来自书籍的滋养与朋友的温情,都将是他前行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夜已深,钟奎华轻轻合上书本,将圣诞卡小心翼翼地夹在日记本中,心中默念:“愿每一个冬夜,都能有温暖相伴。”然后,他关了宿舍的电灯,合上眼睛,带着满心的温馨与梦想,缓缓进入了梦乡。
1983年的冬天,寒风虽烈,却吹不散校园里那股特有的青春热忱。12月28日,星期三,一个平凡却又不平凡的日子,风在校园的每个角落穿梭,似乎在低语着即将来临的欢乐与别离。
钟奎华坐在宿舍的窗边,手中的笔在纸上跳跃,那是他利用课余时间的心血结晶——一首相声段子。字里行间,既有对日常的幽默调侃,也不乏对时代脉搏的敏锐捕捉。他嘴角挂着淡淡的笑,仿佛已经看到了观众因他的段子而捧腹的场景。然而,当夜幕降临,地理班组织的第一次学跳集体舞活动拉开序幕时,钟奎华却选择了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同学们在舞池中旋转、跳跃,自己则沉浸在创作的世界中,享受着那份独处的宁静。
午后,电教馆内的灯光柔和而温暖,《北伐战争》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电教片缓缓播放。银幕上,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中国共产党人的英勇与坚韧跃然眼前。钟奎华和同学们被深深打动,眼眶中不禁泛起了泪光。那些黑白影像,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启示,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为人民心中的伟大力量,是因为她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历经风雨,矢志不渝。
夜幕降临,地理班的送旧岁迎新春晚会如期举行。邵于凡和黎兆兴两位同学以他们特有的风趣与热情,将晚会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地理系的全体教职员工也如约而至,为这场属于地理人的盛宴增添了更多的温馨与期待。
晚会的节目丰富多彩,比起上次,无论是难度还是广度都有了质的飞跃。这一次,晚会以学员的不同地域为单位,增城、花县、番禺、从化、清远、新丰、龙门、佛冈,每一个县区都拿出了自己的拿手好戏,力争上游。舞台上,同学们身着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用歌声、舞蹈讲述着家乡的故事,传递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谊。每一次掌声的响起,都是对他们努力的最好肯定,也是对这份来自五湖四海的情谊的最高赞誉。
钟奎华站在人群中,望着台上那些闪耀着青春光芒的身影,心中涌动着莫名的感动。他知道,无论自己是否参与其中,这份属于地理班的记忆,这份关于成长与梦想的篇章,都将永远镌刻在他的心底,成为他人生旅途中最宝贵的财富。
广州教育学院分教处玉子巷学员宿舍,钟奎华站在街边的小店前,目光紧紧锁定在店内悬挂的电视机屏幕上。今天,第六届省港足球杯的决赛在香港银禧体育中心隆重举行,而他虽身处内地,却通过实况转播,与这场盛大的赛事紧密相连。
屏幕中,绿茵场上的球员们如猎豹般穿梭,每一次传球、射门都牵动着钟奎华的心弦。最终,随着裁判的一声哨响,比分定格在了1:0,广东省队以微弱优势战胜了香港队,向着第四次捧起冠军奖杯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钟奎华激动得挥舞着拳头,内心的喜悦难以言表。他深知,这场胜利不仅是对球员们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更是两地足球交流与发展的又一里程碑。
回到宿舍,钟奎华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夜幕降临,他坐在书桌前,思绪却飘向了白天在学校的一幕幕。
地质课上,叶绍方老师站在讲台上,声音洪亮而富有激情。他手持粉笔,在黑板上勾勒出复杂的地质构造图,一边讲解一边引导学生思考。“教书就是要把基本概念清楚地教给学生,”叶老师的话语铿锵有力,“若是老师自己都讲不清楚,或老师自己本身就不清楚,学生又不加以研究,那么他的教学是不会成功的。”
钟奎华回想起叶老师那双充满智慧的眼睛,仿佛能洞察每一个学生的心思。他的话语不仅是对教学的深刻理解,更是对学生未来的殷切期望。全班同学都被叶老师的言辞所打动,大家纷纷点头,若有所思。
“所以,”叶老师继续说道,“我要求每一个学员都要下功夫,学好基本概念,并发挥自己聪明去深化,出成绩。”
钟奎华拿起笔,在笔记本上认真地记录下叶老师的每一句话。他深知,无论是足球还是学业,都需要付出努力和汗水,才能收获成功。今天,他既见证了足球的激情与荣耀,又聆听了学术的启迪与教诲。这两者虽看似无关,却都在他的心中种下了追求卓越、勇往直前的种子。
夜深了,钟奎华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上的点点星光,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他知道,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他将带着今天的收获和感动,继续前行在追求梦想的路上。
1984年1月10日 星期二 晴
下午五时整,夕阳的余晖温柔地洒在地理学院的老式红砖楼上,给这冬日里的一天添上了一抹暖意。学院饭堂内,地理班的全体学员们正欢聚一堂,举行着一场别开生面的聚餐。饭厅里张灯结彩,每张圆桌上都铺着洁白的桌布,中央摆放着八菜一汤,热气腾腾,香气四溢。
桌上,菜肴丰盛得令人目不暇接:金黄酥脆的炸鸡块旁,是皮脆肉嫩的烧鹅,它们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南粤风味的精髓;猪肝切片精细,搭配着翠绿的葱花,简单却滋味十足;甜酸排骨裹着晶莹的糖醋汁,酸甜适中,引人垂涎;鱼丸白嫩Q弹,漂浮在清汤之中,宛如一颗颗小小的珍珠;牛肉片薄如蝉翼,经过精心烹制,肉质鲜嫩多汁;花生木瓜头菜大杂烩,色彩斑斓,口感丰富,是地道的家常美味;清蒸鱼鲜美无比,鱼眼微凸,象征着年年有余的好兆头;而雪耳瘦肉汤,则以其清润滋补,为这场盛宴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桌下,各式饮料琳琅满目,汽水咕嘟作响,啤酒泡沫细腻,香槟酒与葡萄酒在灯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学员们或站或坐,手中举杯,脸上洋溢着青春的笑容。祝福声此起彼伏,干杯声清脆响亮,笑声如银铃般悦耳,歌声悠扬,穿透了饭堂的每一个角落。偶尔,还能听到猜拳的吆喝声和鼓掌声,那是男孩子们之间特有的乐趣与友谊的见证。
“来,为我们的友谊干杯!”江焕新班长高举酒杯,声音洪亮,瞬间点燃了全场的气氛。大家纷纷响应,杯子相碰发出清脆的声响,那一刻,所有的疲惫与烦恼似乎都随着这声响消散无踪。
随着时间的推移,桌上的菜肴渐渐减少,但欢乐的气氛却丝毫未减。学员们或分享着学习中的趣事,或畅谈着未来的梦想,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温暖与希望。这场聚餐,不仅是一次味蕾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聚会,让这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在这个冬日里找到了归属感与家的温暖。
1984年1月11日 星期三 晴
冬日的寒冷却有几分暖意。教室里,傅老师正站在讲台上,手中握着粉笔,眼神中透露出智慧的光芒。
“同学们,考试不能光抓学生的鸡脚。”傅老师的声音洪亮而清晰,他的话语像一股清泉,缓缓流入每个学生的心田,“钻难题,牛角尖,任何时候都没用。实际考试的题目,都是很简单的,考察的是你们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教学,就是要把最基本的知识,一点一滴地交给你们,要把打开知识仓库的钥匙交出去。这样,你们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自己探索,自己发现。”
傅老师的话,仿佛一盏明灯,照亮了学生们迷茫的心灵。他们纷纷点头,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
夜幕降临,校园被一层淡淡的月色笼罩。今晚,既是一个热闹的晚上,又有一场新颖的晚会。教学楼的地理班的课室,灯火通明,欢声笑语不断。这里,是孔永康同学的生日宴会。他邀请了全班同学和他的好友,一起庆祝这个特别的日子。
宴会现场布置得既温馨又充满创意。墙上挂着五颜六色的气球,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美食和饮料。同学们围坐在一起,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谈笑风生,分享着彼此的故事和梦想。
孔永康同学,这位来自佛冈的少年,今天显得格外帅气和阳光。他穿梭在人群中,热情地招待着每一位来宾。他的笑容温暖而真挚,仿佛能融化冬日的寒冷。
“来,大家举杯!”孔永康举起手中的酒杯,高声说道,“感谢大家今天能来参加我的生日宴会!让我们一起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
同学们纷纷响应,举杯共祝。一时间,宴会现场气氛热烈到了极点。音乐响起,同学们开始翩翩起舞。他们的舞姿虽然笨拙,但充满了朝气和活力。
在人生的织锦上,每一缕丝线都承载着不同的色彩与意义。有人说,人生是情感的交织,无论是深厚的友谊、炽热的热情、细腻的感情,还是复杂的人情,都是这幅织锦上不可或缺的图案。而爱,作为其中最绚烂的一笔,既可以是甜蜜的爱情,也可以是温暖的爱意,它们共同织就了人生中最温柔的篇章。
然而,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无尽的探索与追求?我们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思考、熟虑、理想,以期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星空。思考,是人生的灵魂,它让我们在混沌中找到方向,在迷茫中看到希望。没有思考的人生,如同无舵之舟,随波逐流,终无所成。
人生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充满了坎坷与矛盾,挑战与困难如影随形。但正是这些磨难,铸就了我们坚韧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在人生的织锦上,每一缕丝线都不仅仅承载着色彩与意义,它们更是我们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这幅织锦,由我们亲手编织,每一针每一线,都记录着我们的欢笑与泪水,成功与失败,以及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深刻影响我们的瞬间。
“我行我素”与“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评说吧”,这两句话虽有共通之处,却如同织锦上的不同图案,各自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前者或许更多地体现了一种自我坚持,而后者则更多了一份从容与自信。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有自己的梦想要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遭遇质疑与批评,但只要我们心中有光,脚下有力,就无需过分在意他人的看法。因为,最终证明我们是否正确的,不是言语,而是实践。
思考,是这幅织锦上最为耀眼的图案之一。它如同织锦的经纬,交织着我们的智慧与见识。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他的内心必定充满了丰富的色彩与层次。他能够透过表象看到本质,从复杂中提炼出简单,从迷茫中找到方向。这样的人,即便身处逆境,也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从容应对各种挑战。而那些自以为是、咎由自取的人,他们的织锦往往杂乱无章,缺乏内在的逻辑与美感。
人生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如织锦的编织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难题与挑战。但正是这些磨难与挫折,让我们的织锦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具有质感。它们如同织锦上的暗纹,虽然不易察觉,却为整幅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韵味与深度。
在编织人生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会面对现实,但又不能被现实所束缚。我们要从现实中抽象出更本质的东西,用我们的智慧和勇气去编织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光明的未来。这需要我们拥有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以及持续不断的努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片属于自己的星空下,勇敢地追寻自己的梦想,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最后,愿我们都能成为那个勇敢编织人生织锦的人,不畏艰难,不惧挑战,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充满爱与希望的美好世界。
1984年1月15日,星期日,天空像被一层薄纱轻轻覆盖,阴沉沉的,没有阳光,却也不见雨雪。钟奎华踏着冬日里特有的沉稳步伐,穿过校园的林荫道,手里紧紧抱着一本刚从图书馆借来的《金陵春梦》(2)。这本书对他而言,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记载,更是他窥探蒋介石与“中国十年内战”内幕的一把钥匙。钟奎华的眼神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仿佛已经穿透了书页,看到了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
回到宿舍,钟奎华小心翼翼地将书放在书桌上,轻轻翻开,一股淡淡的墨香扑鼻而来。他深吸一口气,仿佛能从中嗅到历史的厚重与沧桑。然而,钟奎华并未立即沉浸于书海,而是转而开始收拾起行囊。寒假将至,同增城的同乡们已经商量好了回家过年的日期,原本他计划在本月20日独自踏上归途,但同乡们的热情邀请让他改变了主意。
“反正也只是迟了一天而已。”钟奎华心里想着,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他深知,与同乡们一同回家,不仅能增添旅途的乐趣,还能加深彼此之间的情谊。于是,钟奎华欣然答应了他们的提议,开始着手准备起寒假的行程。
在整理行李的同时,钟奎华也在心中默默规划起了寒假的学习任务。他深知,虽然寒假是放松和休息的好时机,但也不能完全荒废学业。于是,他拿出一张白纸,认真地写下了以下几点:
一、练字。钟奎华一直对自己的钢笔字和毛笔字不太满意,他决定利用寒假的时间,好好练习一番。钢笔字要快而好,毛笔字则要力求正楷,一笔一划都透露出沉稳与力量。
二、复习专业课。钟奎华深知,只有全面地掌握知识,才能为下一学期的学业起飞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他计划将寒假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复习和预习专业课,力求在开学时能够脱颖而出。
三、学英语。英语一直是钟奎华的弱项,但他并没有因此气馁。他决定利用寒假的时间,学会用英语写一般的书信,并复习一下已经学过的单词。同时,他也为自己设定了新的学习任务,那就是接受更高难度的英语学习挑战。
四、锻炼身体。钟奎华深知健康的重要性,因此他计划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来锻炼身体,参加体育活动。无论是跑步、打篮球还是其他运动,都能让他保持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状态。
五、玩与学相结合。钟奎华明白,学习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完全忽略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因此,他特意为自己留出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来玩耍和放松。无论是与朋友们一起聚会、看电影还是外出旅游,都能让他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多彩。
规划完毕后,钟奎华满意地看了看自己写下的任务清单。他知道,这个寒假将会是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假期。他期待着与同乡们一起踏上归途的那一刻,也期待着在寒假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成长。
1984年1月17日,星期二,阴有小阵雨
下午,学院里的气氛比往常更加凝重而热烈。天空阴沉沉的,偶尔飘下几点细雨,却丝毫没有减弱学员们对即将开始的活动的热情。学院特意组织了脱产的学员们前往文化公园,参观一场别开生面的刑事犯罪铁证展览。
文化公园内,人群熙熙攘攘,如潮水般涌动。大厅内更是挤得水泄不通,一批又一批的观众在引导员的带领下,有序地进入展厅。展览的内容触目惊心,各种刑事犯罪的实物证据、图片和案例,无声地诉说着罪恶与惩罚的故事。学员们认真地观看着,有的眉头紧锁,有的低声议论,有的则陷入了沉思。
这场展览,无疑给学员们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它让学员们更加直观地认识到了犯罪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也让他们更加坚定了维护社会正义和法治的决心。
晚上,阿葵和李达欧相约来到了广州新闻电影院,准备观看电影《战地之星》。电影院内灯火通明,人声鼎沸,两人好不容易找到了座位坐下。
电影《战地之星》讲述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最后一个阶段的一个感人故事。某战地请示军委,希望派遣一名宣传广播员参战,以鼓舞士气,振奋人心。军委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派出白鹿——一名年轻的女大学生前往。白鹿英语学得很好,因此在阵地前线的宣传工作中表现出色。
战场上,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白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她不仅要顶住现实的压力和处境的艰难,还要经受无数无名的折磨和严峻的考验。然而,她从未退缩过一步。在残酷无情而又极度沉闷的战场上,白鹿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定的信念,一次次化险为夷,坚守在宣传的岗位上。
当排长和战士林强等人在枪林弹雨中倒下时,白鹿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1984年1月18日 星期三 阴
上午,天光未亮,钟奎华便已踏着晨露,步伐坚定地迈向课室。课室里静悄悄的,只有窗外偶尔传来的鸟鸣声打破了这份宁静。钟奎华从书包中抽出一张洁白的稿纸,提笔写下本学期的总结。
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钟奎华的字迹工整而有力:“本人头脑冷静,面对问题总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思维活跃,常能在平凡中寻得创新的火花。行为端庄,待人处事乐观热情,总能用笑容温暖周围的人。在体育锻炼上,我更是积极投入,每一次汗水的挥洒都是对自我的超越。学业成绩有目共睹,每一份努力都化作了成绩单上的辉煌。然而,我也深知自己的不足,思想不够开朗,擒龙缚虎之心似乎总少了那么一份热烈与决绝。学习方法上,我还停留在较为传统的模式中,导致成绩提高的速度并不尽如人意。但这一切,都将成为我前进的动力。在新的一年里,我将更加努力,更加勤奋,再接再厉,扬长避短,争取在学业和人生的道路上都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写完总结,钟奎华轻轻放下笔,满意地审视着自己的作品。随后,他加入了学习小组的总结鉴定会,大家围坐一圈,热烈地讨论着彼此的优点与不足,空气中弥漫着成长的气息。
下午三时,阳光斜洒在钟奎华忙碌的身影上,他大步流星地走向正院礼堂。礼堂里,一堆杂乱的木板和长木凳无序地摆放着,仿佛是一场未完的战役留下的痕迹。钟奎华深吸一口气,迅速投入到工作中,他知道,尽管任务繁重,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
他熟练地搬起一块块木板,汗水开始从额角上渗出,一颗颗晶莹剔透,如同他此刻坚定的决心。周围的同学们也都埋头苦干,有的装卸长木凳,有的整理场地,大家分工明确,动作迅速而有序。尽管体力在不断地消耗,但他们的脸上却洋溢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喜悦。
随着时间的推移,礼堂逐渐恢复了整洁与秩序,那些杂乱的木板和长木凳都被整齐地摆放到了指定的位置。钟奎华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看着眼前的成果,心中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成就感。他知道,这是他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他们齐心协力的最好证明。
晚上,当夜幕降临,星辰点缀着夜空,班组织了一场舞会。钟奎华本来无意参加这样的活动,他觉得自己并不擅长跳舞,也害怕在众人面前出丑。然而,班长周菲的邀请却让他有些动摇。
作者简介::钟奎华,笔名文柯、土圭垚,中学高级教师。广州市增城区作家协会会员,增城区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坚持写作四十余年,作品收录各种报刊和网络微刊,包括《广东作家》《广州文学》《增城日报》《丹荔》《荔乡情》《荔都》《梅州文学网》《海珠文学》《南粤作家》等。作品参加多个征文获奖。著有长篇小说《伯公艮传》。《胡庭兰故事集》副主编,《增城民间文艺》第四辑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