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变”罪魁祸首——商河人上官云相
□庞佃军

今天是2025年的1月4日,正在埋首孜孜于烽火商河的历史材料挖掘,感慨商河大地上无数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之际,却因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想起84年前的今天,让周恩来义愤之下挥书“千古奇冤,江南一叶”的“皖南事变”,特别是这一震惊中外的惨案背后罪魁祸首正是让商河人尤为痛心疾首的上官云相。
2016年,笔者主编《怀仁镇志》期间,曾经花费相当长时间搜集上官云相的生平事略资料,曾经辗转通过贵州省贞丰县张丕基先生联系曾在山东省博物馆任职的《民国人物传·上官云相》作者王家鼎,并根据这一线索先后数次赴临邑县德平镇,拜访与上官云相素有世交的临邑名士阎昭纲先生之孙阎继俭先生,收集到数份宝贵的手迹资料。除综合数份材料以人物简志形式入志外,翌年还根据这些材料辑为《上官云相》编入《商河旅游故事》一书。
也正是因为这位罪魁祸首的阴影,笔者于2016年国庆之际赴皖南旅游,行经泾县的山谷之中,还感到后背阵阵发凉,并掺杂些许作为商河人的不安,此次过往经历一并辑为本人 “痴绝人生处,无梦到徽州” 皖南游记散文里。
值此“皖南事变”84周年之际,特将“上官云相”传记事略及有关背景材料和皖南游记相关文章附后,以飨读者。

商河春秋战国时属齐国,称麦丘邑,麦丘邑遗址的一部分就在商河县的怀仁镇境内,从县城往西北方向前往麦丘遗址的商怀路左侧有一个名叫小街子的村庄,这个村因为一种地方名吃和一位国民党上将军官而闻名乡里,名吃是康氏马蹄烧饼,上将军官就是上官云相,本篇讲的就是这位生在商河、死于台湾,发动1941年“皖南事变”惨案罪魁祸首的上官云相。
上官云相1895年2月26日(清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初二)生于商河县小街子村,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步兵科毕业。历任国民革命军旅长、师长、军长、中华民国政府参军等职。在蒋介石发动的数次围剿红军的战争中担任重要指挥职务,抗战期间,任第三战区司令部总参议兼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时参与发动“皖南事变”。1945年后历任国民党第六届中央监察委员、华北剿总副司令等职,参与解放战争。国民政府第一次授衔时授予陆军中将,后晋升上将。1949年初去台湾,1969年8月8日在台北病逝。关于上官云相参与发动“皖南事变”等反革命活动,各种史料记载已经比较完备,本篇只就上官云相与商河相关的经历作简要记述。
上官云相的父亲名上官维,生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卒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葬于济南千佛山北原。上官维13岁时父亲去世,从那时起就承担起奉养母亲的重任。为了生计,上官维曾一度当过牲口经纪,赶集赶会给人买卖牲口。有一次,上官维在集上为谈经纪和人吵架斗殴吃了亏,心中存着一口气,到后来发愤叫孩子们念书,要出这口气,这是他千方百计让孩子们攻读的主要原因。而且上官维做过多种生意,走南闯北,吃尽了不识字的苦头,所以他千方百计要让孩子们读书,以求扬宗耀祖。在那个时兴缠足的年代,填饱肚子尚且不易,男孩子读书已属奢侈,女孩子读书就更属罕见了,因此,上官维到邻居家借钱说要供养子女读书时,多数时候都是空手而回,甚至还受到不少的奚落。上官云相兄妹六人,他排行老大,下有两个弟弟,三个妹妹。云相的大弟弟云廷,历任五省联军军务处科员、船舶管理所所长、福建造币厂科长、山东省政府参议等职。二弟弟云明,历任上海警察厅第五署署长、平汉铁路护路队第四中队长。大妹妹德贤在山东省立女子职业学校毕业,嫁与国民党第一军军长广东省省政府主席余汉谋为妻。二妹妹懿贤、三妹妹纯贤也都是嫁给了国民党高级军官。上官云相兄妹六人的发迹,可以说是实现了他父亲上官维的夙愿,而其中尤其以上官云相的成就最让其父自豪,这跟上官云相本人的幼学经历有很大关系。
上官云相小时候先在本村私塾就读,因为嫌私塾先生平庸,就转学于怀仁刚家,拜前清秀才刚庭为为师,后又在阎家、王佃乙家、商河县城东关就读。上官云相在少年时期,不但聪明好学,更能体谅大人的难处,在城里读书时,一天只吃两个地瓜充饥,虽然这样,他从不叫苦。每次回家,总有一伙人围着他,听他用那半文半白的话,讲些象《三国演义》之类的故事,他那近似评书说唱的表演,常常令人赞叹不已。
读书期间,上官云相结识了自己后来的元配夫人阎树芝。根据德平县阎昭纲先生的介绍,阎昭纲与上官云相两家是世交,阎昭纲与上官云相曾先后求读于同一家私塾。在阎家私塾读书时,上官云相家距阎家有四、五里地,每次上学放学从不与别人打闹,总是稳稳重重,大大方方,手里捧着一本书,边走边背。见到老人总是站到一边问安让路,很有礼貌,这样深得阎家这位私塾先生的喜爱,他看准了这孩子定有出息,决定将自己的女儿许配于他。当同老伴商量时,却遭到了老伴的反对,说:“咱家本来够穷的了,他家比咱家还穷,把孩子许给他,那不受一辈子苦吗?还是另选人家吧!”阎老先生解释说:“别看他现在穷,好日子在后头呢!女儿将来也会享福的,说不定咱还能沾不少光呢!”这样,硬是作主把女儿的亲事定了下来,这位私塾先生的女儿正是上官云相的元配夫人阎树芝。上官云相日后发达确实应了先生的预言,至于他的女儿阎树芝是否真的享福可就难说了。因为,上官云相饮水忘了掘井人,发迹后很少回到故乡,将这位糟糠之妻扔在乡下在家服侍婆婆的生活起居,自己却在1934年另觅新欢,同一位漂亮的浙藉小姐易蘅结婚。易小姐不仅才貌双全,而且善于应酬,在场面上得心应手,深得上官云相的欢心。后来,这位易小姐陪同上官云相出访过日本,并且常常随军陪伴他。上官云相一前一后娶了两位妻子,原配未废,后娶者也非小妾,她俩一个主内、一个主外,彼此倒也相安无事。1936年,上官云相赴欧洲考察时,从德国等地陆续寄发给这位易蘅小姐一些家书,德州市档案局在上世纪80年代搜集整理了上官云相的部分家书,其中包括6封给易蘅的信。信中上官云相对这位易夫人或称为蘅妹或称为蘅弟,不乏一位旧式军官的酸腐情调。但对元配夫人阎树芝可就不管不问了,常年累月独守空房跟活守寡没有什么两样。
对于元配夫人感情了了,对于他的出生地小街子就更是没有感情了,因为少年时期父亲跟村民借钱受冷遇的经历,上官云相甚至是对家乡充满了怨恨。据说,1949年离开大陆逃跑台湾之前,上官云相曾有计划要调集大炮到小街子村口,想把小街子村用大炮轰为平地,只是因为时间仓促落荒而逃才没来得及实施他的罪恶计划,不然,中国历史上又将记下上官云相的一大罪状。到台湾后因为不是蒋介石的嫡系,上官云相倍受冷落,心灰意冷,1950年4月即辞职退役定居高雄,从此信仰佛教,自号“古穆和尚”。1969年8月8日病故于台北。
40余年后,上官云相家乡怀仁镇的一名官员赴台湾考察期间,曾专程寻访台北一带的国军公墓,并无上官云相的印迹,打听当地人,也表示对上官云相几无所知。
上官云相倒是悄然无息于台湾一隅了,可是他本村的上官族人们不仅没有沾到他的光,反倒是遭了他的殃。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特殊的年代,小街子村的十几户上官姓的村民被揪出来游街、扫大街,不少上官姓的村民逃避他乡,至今,小街子村上官姓的村民仅余数十人。2015年元旦,济乐高速正式通车,在商怀路与济乐高速交叉口涵道往南数百米处,上官云相家族的墓地就深埋于高速路基下。时光荏苒,上官一族的历史,尤其上官云相一生的荣辱沉浮已然消失在南来北往疾弛的车流中,不复往日的荣光。
附:“痴绝人生处 无梦到徽州”皖南纪行之二
别非人间叹上官
2016年10月17日,自济南西乘G265次高铁赴黄山旅游,行程的第一站泾县接站的汪导一照面秃噜了一堆黄山方言,大致的意思是要去的查济村车程在1个半小时左右以及山路崎岖注意安全之类。头天晚上对查济村的历史人文大致做了功课,所以对汪导在沿途的景点预习就没大留意,倒是全神贯注地在寻求75年前那场血风腥雨的蛛丝马迹。75年前也就是1941年,“皖南事变”正是在泾县发生的,而“皖南事变”的罪魁祸首也就是置7000余新四军于非命的操刀手正是商河县怀仁籍的国民党32集团军总司令上官云相。
2016年2月以来,受命主编《怀仁镇志》,期间对这位怀仁镇小街子村的上官氏有过较为系统和全面的资料收集、整理,尤其从《上官云相传》作者王家鼎先生的手稿中寻获许多不为人知的史实。因此,踏上泾县土地虽为慕查济之名而来,却先入为主地背负了上官氏籍贯地乡民身份的历史包袱。怀仁镇,商河县西北重镇,北宋年间置镇,是商河县唯一有明确记载的千年古镇,春秋战国时期麦丘邑所在地,齐桓公“麦丘三祝”的典故即发生于境内,唐朝诗人孟云卿、孟简、孟迟即唐朝“三孟”皆籍贯怀仁,清嘉庆年间德平县境内“闫常留一命活全县”的故事主人公闫常留即怀仁籍人士,民国时期津、冀、鲁带名嗓一时的著匪“海砂子”亦出自怀仁镇。可以说,怀仁历史上不乏名士与雁过留名的各色人等,但要说对历史进程影响之重大、累及人数之众多、波及地域之广大,则唯上官云相而无出其右者也。
“上官云相,字纪青,一作霁青,山东商河县怀仁镇小街子村人。1895年2月26日生。祖辈世代为农,父上官维兼营泥瓦匠,间或从事古瓷买卖。上官云相幼时从邻村塾师受业,于1910年7月至济南考入山东陆军小学。”以上记述,出自王家鼎先生所作《上官云相传》,寥寥数语勾勒了上官云相的少年时代。笔者编写《怀仁镇志》期间,曾到德平当地寻访为《上官云相传》提供资料的闫昭纲先生的后人,以及小街子村的村民,对上官少年时代的处境了解相对更为丰富。大致说来,上官云相有兄妹共6人,其父亲有过闯关东的经历因而见多识广,并对子女教育甚为重视,所以倾尽所有供子女读书而被村邻不理解,以至上门乞借遍及全村而无所得,此段倍受村民冷落的幼年记忆,一方面激发上官云相发愤图强求取功名,另一方面也让他对人间冷暖有直观的见识而养成冷血偏执的性格,其人性的两面性在之后的军旅生涯暴露无疑:一面是机智果断,一面是残暴冷血,这两面就构建起了他官阶通道的直升梯,因而屡受蒋介石提拨擢升,直至皖南事变达至其人生的顶峰。皖南事变中诱捕叶挺这一关键环节正是上官云相的“杰作”,当然也集中体现了其性格残暴冷血的程度之深。驱车穿行于竹林密布的崎岖山路,时不时冒出一家前店后厂的宣纸古旧作坊,恍若每家店面一页页宣纸上书写的满是上官云相炮制皖南事变的罪状,而从其家乡人的角度作历史的考察,则不得不考虑其性格养成这一重要因素。
上官云相自外出求学入职军旅,一生再未回过生养他的小街子村,而据当地村民流传的说法,1949年上官云相追随蒋介石败走台湾时,曾仓促计划回村一次,但不是为了拜别祖先,而是为了架起大炮要把祖籍地小街子村轰为灰烬。这若说是因为幼年乞求无门愤而生恨的话,尚可自圆其说,而对于他的元配夫人闫树芝那绝对就是恩将仇报的模板了。闫树芝,其父即上官云相幼读私塾时的老师,因上官聪明好学深得喜爱,闫的父亲倍加呵护给予诸多生活上的周济并以女相许。但之后上官在十里洋场的大上海认识了一位叫做易蘅的小姐后,即刻把闫树芝这位糟糠之妻抛之脑后而与易成亲,虽然其父上官维对这位易小姐不大待见,而一直视闫树芝为自己的正统儿媳,但对上官云相的所作所为其实奈何不得。从此一点来看,就不难理解上官云相何以能对昔日同窗痛下毒手,不唯蒋氏之命,亦性格使然也。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慨叹:性格即命运。以上官云相皖南一事验之,性格不仅个人之命运,亦国家民族之祸福者也。
中巴车在泾县深山密林里呼啸而过,每一道转弯都恍若推开一扇历史的窗户,尤其对于深谙1941年那段历史的上官家乡人来说,车辆每次于山谷中穿行,仰望茂竹成荫的山头,不禁脊背发凉,深恐不知哪块巨石背后隐藏着一支黑洞洞的枪口冷不丁射过寒光闪闪的子弹,可见,皖南事变的阴魂不散,以致影响到欣赏一路风景。刚刚走出泾县火车站时,回望这个人流如织一派繁忙的县级小站,尚心存疑惑,这难道就是那个曾经发生过震惊中外事件的皖南要塞吗,车出县城一路往深山里行进,越是往里走,随着地势起伏尤其夹谷行进时,越是强烈感觉到历史课本上的一幕幕似曾相识。1941年1月7日,叶挺为军长的新四军部队到达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上官云相指挥埋伏的国民党7个师约8万人的突然袭击。激战7昼夜后弹尽粮绝,除2000余人分散突围及少数被俘外,新四军大部壮烈牺牲,此一事变直接将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推向最高峰,上官云相当然罪责难逃。这一事变的诸多细节尤其事变主谋上官云相即出自商河本土,这些史实当年就读中学时任课的历史教师一概语焉不详,以致诸多细节性的史实多来自于课本之外,稍感遗憾。
战争年代惨烈的厮杀声尚在耳畔“响彻不止”,戛然一声刹车,猛抬头,一尊四米多高的巨石上镌刻着的“查济”二字已经不期然间映入眼帘了。“查济”,一则村民查姓居多,二来此查姓由山东济阳迁来,故村名以查济谓之。作为身处济阳毗邻之县的商河人说,来此查济的心情显然就比背负上官云相家乡人这样一个包袱轻松的多了。遗憾的是,尽管查济荣列国家4A级景区,但我对查济的所获,除了领略古老的徽派建筑、数量众多来此写生的美术专业学生外,几无更深的感受。或许,一路上对于皖南事变及上官云相“入戏”太深了。
泾县一程,目的地本为查济,身临查济却仍未冲出历史阴云的包围圈,似有诸多遗憾,但转念想,身为上官云相的家乡人,倘若泾县一行在脑海中没有闪过几幅皖南事变的画面,那也是极不合格的。好在,观景重在过程,错失了此处查济,彼处不是还有1300年前诗仙李白就在查济桃花潭镇留下的“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千古绝唱吗。而且,离开查济去往黄山脚下太平县的路上,车窗外满山的太平猴魁茶园郁郁葱葱,不品自香,那就去他的上官云相吧。
(注:皖南事变第一枪始于1941年1月7日黎明,本文所指1月4日系指皖南新四军离开云岭向茂林行进之时间)
(原载2017年12月3日《东方散方》)
作者简介
庞佃军 1971年出生,商河县沙河镇烟墩村人,现任职于商河县委机关政务保障中心。系中国作协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理事、七届济南作协理事、商河县作协主席。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