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地理班(长篇小说连载之一)
广州教育学院八三级三年制地理班介绍
在广州教育学院的悠久历史中,八三级三年制地理大专班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这个班级是广州师范学院委托广州教育学院地理系代培的,它不仅标志着广州教育学院地理系在成人教育领域的一次全新尝试和创举,更是该系第一届由高中生直接考入大学的非成人教育性质的班级。
这个班级汇聚了来自广州各地区的40位精英学子,他们文理兼修,素质卓越。广州郊区、增城、花县、清远、番禺、从化、佛冈、新丰、龙门以及广州市区的学子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汇聚一堂。尽管后来广州市区的李艳云同学因故退学,但全班39位同学(27男12女)依然携手共进,直至毕业。
在成长的过程中,这个班级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挑战。但正是凭借着孜孜不倦的老师们和团结协作的同学们的共同努力,班级得以不断发展壮大,并在学院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老师们循循善诱,耐心教导;同学们则励精图治,互帮互助。在坚强的集体观念和善打硬仗的精神的支撑下,班级迅速纠正和弥补了前进道路上的曲折和风波。
这个班级之所以能够得到人们的广泛赞扬和认可,与其班集体成员的素质和潜能得到恰如其分的挖掘密不可分。班级成员既有高中文科班的学生,又有理科班的学生,这种全面平衡的发展为班级的卓越表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班级还拥有一批善于联络接合事物的组织者、擅长激励人们上进的鼓动者、热衷班级事务的教育者以及扎扎实实的实干者。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班级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班组活动,稳定和持久地扩大了班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在学院学生会机构中,这个班级的表现尤为突出。最鼎盛时,学院学生会五个部中的四个部长均出自该班。这充分展示了班级成员在组织管理、领导才能以及团队协作方面的卓越能力。
此外,这个班级还拥有当时学院最强的学生自我管理的领导班子与和谐默契的同学群体。
1983年10月5日,星期三,晴。今天,是钟奎华大专入学注册的日子,一个全新的开始。早晨,空气中弥漫着母亲精心准备的早餐香气,那是她特意为钟奎华做的煎蛋和小米粥,每一口都充满了家的味道。弟弟妹妹围坐在桌旁,他们的眼神中既有不舍也有期待,仿佛在说:“哥哥,你要加油哦!”
依依话别后,钟奎华跟着父亲踏上了前往广州教育学院的旅程。他们的目的地是离他们住的科技公司相邻的县华侨大厦,那里有一辆专程为他们这些新生准备的小车。车窗外,风景如电影般一幕幕掠过,钟奎华的心情也随之起伏不定。
没多久,他们就来到了广州起义路215号,广州教育学院的门前。刚踏入校门,钟奎华就被那庄重的氛围所吸引。欢迎标语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两张端正的办公桌旁,学院的老师们正热情地接待着每一位新生。在他们的帮助下,钟奎华顺利地办妥了入学手续,领路的学员则带着钟奎华和父亲前往西院的临时大宿舍。
宿舍里,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简单而朴素。钟奎华找到自己的床位,开始整理行李。父亲在一旁默默地帮忙,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对钟奎华的期望和关爱。他们稍微熟悉了一下周围的环境后,便离开了西院,走进了附近的西福路商场。
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钟奎华眼花缭乱。父亲掏钱帮钟奎华购置了一些日常用品,从牙刷到毛巾,从脸盆到水壶,每一样都充满了他的心意。他嘱咐钟奎华要好好照顾自己,努力学习,不要辜负家人的期望。钟奎华点点头,心中充满了感激和动力。
随着父亲随车离去,钟奎华独自回到了宿舍。那一刻,他突然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感。但他知道,这是他成长的一部分,是他必须面对的挑战。
晚上,宿舍里静悄悄的,只有窗外的汽车嘈杂声在不断地传入我的耳中。由于刚离开亲人不久,他的心情有些烦躁,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翻来覆去。他试图让自己平静下来,但那些关于未来的憧憬和担忧却像潮水般涌来,让他无法入眠。
夜深了,钟奎华终于在汽车的嘈杂声中隐隐约约地睡着了。梦里,他仿佛看到了自己未来的大学生活,充满了色彩和希望。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但他会勇敢地面对每一个挑战,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1983年10月6日,星期四,晴。上午,校园内弥漫着一种初秋特有的清新与宁静,而钟奎华,作为最早报到的一批学员之一,有幸被赋予了新生接待员的重任。身着一件略显宽大的白色校服,胸前挂着鲜红的接待员证,他站在学院的大门口,仿佛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迎接着每一位怀揣梦想踏入这片圣地的学子。
“同学,请问你是来报到的吗?需要帮忙拿行李吗?”这样的话语,钟奎华一遍遍重复着,声音中带着难以掩饰的兴奋与热情。看着一张张陌生而又充满好奇的脸庞,钟奎华仿佛看到了自己当初初来乍到的模样。他们有的拖着沉重的行李箱,有的背着鼓鼓囊囊的背包,眼神中闪烁着对未知生活的憧憬与渴望。钟奎华忙前忙后,帮他们指引方向,填写表格,甚至偶尔还得充当一下临时导游,介绍学院的风貌与历史。汗水顺着脸颊滑落,但心中那份助人的喜悦却让钟奎华浑然不觉疲惫。
午后,他们的生活也迎来了新的转折。随着一阵阵的喧闹声,他们这近百名男生,包括地理、历史、政治、英语四个系的成员,接踵而来地迁往了位于大新路玉子巷十六号之一的分教处。那是一个隐藏在繁华都市中的静谧小巷,古老的石板路两旁,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和斑驳的墙壁,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宿舍位于一栋四层小楼的顶层,虽然空间略显紧凑,但那份属于青春的热闹与活力却丝毫未减。我们迅速分配好了房间,简单整理了一下行李,便开始探索这个即将成为我们第二个家的地方。窗外,是巷子里偶尔传来的孩童嬉戏声和远处市场的喧嚣,而窗内,则是我们彼此间的欢声笑语和对未来的无限遐想。
从此,我们的生活轨迹被清晰地勾勒出来——早晨,我们在正院的食堂享用早餐,然后匆匆赶往西院上课;傍晚,我们又回到玉子巷的宿舍,围坐在一起,分享着一天的见闻与收获。这条三点一线的生活路线,虽然简单,却充满了成长的足迹和青春的印记。
夜幕降临,我站在窗前,望着远处灯火阑珊的城市,心中涌动着前所未有的坚定与期待。在这里,我们将共同书写属于我们的故事,让青春在汗水中绽放,让梦想在奋斗中成真。
秋日的阳光温柔地洒在大新路上,给这条老街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辉。玉子巷内,广州教育学院分教点的门口早早地就挂起了欢迎新生的横幅,红得耀眼,仿佛在为这个特别的日子增添了几分喜庆。
钟奎华一大早就来到了这里,和其他几位志愿者一起,负责今天的接待工作。他们穿着整齐,胸前印着“广州教育学院”的校徽,显得格外醒目。校园里弥漫着一种新鲜而又略带紧张的气息,那是新生们初来乍到的感觉,也是我们这些老生期待已久的忙碌与喜悦。
随着时间的推移,前来报名的人数渐渐多了起来。他们或背着沉甸甸的背包,或提着鼓鼓囊囊的行李箱,脸上写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一丝丝不安。每当看到这样的眼神,他都会不由自主地迎上前去,微笑着接过他们的行李,用尽可能温柔的声音告诉他们:“别担心,我来帮你。”
从地下到四楼,这段距离在今天显得格外漫长。他们几个人轮流上阵,汗水浸湿了衣背,脚步却从未停歇。每搬完一趟,他们都会相视一笑,那是一种无需多言就能理解的默契和鼓励。虽然身体上是累的,但心里却是满满的充实和快乐。
最让钟奎华感动的是那些新生们的感激之情。有的会连声说谢谢,有的则会递上一瓶水。这些简单的举动,就像是一股股暖流,瞬间驱散了他们所有的疲惫。
午后,钟奎华抬头望向天空,那一片湛蓝让他心情格外舒畅。他知道,今天的这一切,不仅仅是为了迎接新生,更是为了传递一种力量——一种关于成长、关于梦想、关于坚持的力量。
华灯初上,当最后一名新生也顺利安顿下来后,他们几个人坐在校园的长椅上,相视而笑。虽然身体已经累得几乎动弹不得,但心中那份乐乎乎的感觉却愈发强烈。他想,这就是青春吧,充满了无尽的活力和对未来的无限期待。
上午,八三级地理系的同学们陆续走进西院一号楼二楼靠北教室,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未知的好奇。教室里弥漫着一种特有的青春气息,那是书本的墨香与年轻活力的混合。
班主任黄钧燊老师准时走进教室,他站在讲台上,目光扫过每一个人,然后缓缓开口,为我们介绍学院的历史、现状以及我们这一级学生的培养计划。黄老师的声音沉稳有力,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某种魔力,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他的介绍详尽而生动,让我们对即将展开的大学生活充满了期待。
介绍完毕后,他们按照事先的安排分组讨论。钟奎华所在的小组里,大家热烈地交流着彼此的看法和想法,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对未来的热情。
午后,钟奎华和几位高中同学广州医学院的范辉、张锦辉在正院不期而遇。他们见到钟奎华时,脸上露出了惊喜的笑容,仿佛见到了久违的亲人。他们喧寒问暖,聊着各自的大学生活和未来的打算。那一刻,他仿佛又回到了高中时光,那种纯真的友谊和无忧无虑的感觉再次涌上心头。
下午,钟奎华和同班同学曾金文一起送他的父亲到西门口搭车回增城。曾金文的父亲是个慈祥的老人,他拉着他们的手,语重心长地叮嘱我们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社会做贡献。他们点头应允,目送他消失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送完曾金文的父亲后,他们穿过中山六路,来到中山五路的人民公园。
晚上,钟奎华特邀曾金文与封伯林同学一同绕行至广州文化公园进行娱乐活动。在途中,他们经过了一个地下商场。然而,由于封伯林有急事需先行离开,钟奎华与曾金文同学便继续前行。抵达目的地后,他们一同观看了中国国家集训队与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队在省体育场进行的足球赛实况转播。比赛中,国家集训队的精彩表现令人振奋,他们不禁为之高兴。
清晨六点,天边初露鱼肚白,城市的喧嚣尚未苏醒,钟奎华和曾金文,并肩站在了玉子巷的青石板上,准备开始他们的晨跑之旅。曾金文身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运动衫,脚踏轻便跑鞋,脸上洋溢着对这一天满满的期待。钟奎华则紧跟其后,手中握着一只老式的铝制水壶,里面装着妻子特意为他们准备的温热豆浆,一股家的温馨在心头悄然升起。
他们从玉子巷缓缓跑出,迎着微凉的秋风,穿过狭窄而充满生活气息的小巷,来到了旧部前(东)。这里的老街依旧保持着几十年前的模样,石板路两旁是斑驳的骑楼,偶尔能听到一两声早起的鸟鸣,和远处早点摊飘来的阵阵香气,让人不由自主地深吸一口气,仿佛能吸进满满的活力。
沿着劳动路前行,他们的话题从往昔的校园趣事,聊到了各自这些年来的工作与生活变迁。曾金文言谈间总带着几分从容与睿智,而钟奎华乐在其中,享受平凡快乐。
拐入靖海路,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扑面而来,远处的白帆点点,与天边渐渐亮起的晨光交相辉映,美得让人心醉。他们一路小跑,偶尔停下脚步,望着海面上跳跃的阳光,心中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激。
沿江路上,晨练的人们渐渐多了起来,有打太极的老人,有慢跑的年轻人,还有牵着宠物狗的夫妇,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他们放慢脚步,边走边聊,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与和谐。
到达白鹅潭时,太阳已经高悬,他们在南方大厦前的广场上漫步,找了个石凳坐下,喝完了壶中的豆浆,静静欣赏着周围的美景。高楼大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珠江水面波光粼粼,远处的船只缓缓行驶,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而美好。
七点整,他们准时回到住处,汗水浸湿了衣背,但心中却充满了愉悦与满足。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他们再次出发,这次是沿着海珠大桥漫步。桥上灯火阑珊,车辆川流不息,与白天的宁静截然不同,却也别有一番风味。
清晨宿舍的外,是广州这座城市特有的喧嚣与活力,而在这个小小的角落里,即将开始的是一段全新的旅程。
上午八点,当第一缕阳光完全铺满房间时,钟奎华已经坐在了学院的一间会议室里。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和纸张翻动的声音,这里是刘庆生老师介绍地理系情况的地方。刘老师是一位中年学者,戴着眼镜,面容和蔼可亲。他的话语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流入他们的心田,从地理学的起源到发展前景,从学院的师资力量到实验室设备,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他对这个学科的热爱和执着。钟奎华认真听着,不时点头,心中对即将展开的地理学之旅充满了期待。
时间悄然流逝,转眼间已是九点半。钟奎华匆匆赶往礼堂,参加广州师范学院师专班的开学典礼。礼堂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他们这一届是广州师范学院委托广州教育学院代培的,由高考中录取而来,也是广州教育学院第一届非成年人入读的学生。这份特殊的身份让他们每个人都感到自豪和珍惜。
虞肯堂书记的讲话铿锵有力,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教育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他鼓励大家要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将来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接着,广州师范学院的潘副院长也发表了重要讲话。他的话语温文尔雅,却又不失力度,让学员们深刻感受到了教育的责任和使命。
午后,阳光变得柔和而温暖。钟奎华穿过校园的林荫道,来到了正院的一间大教室。这里,中文系的王佐杰老师正在为他们作关于国内外教育动态的报告。王老师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的报告内容丰富、条理清晰,从国际教育的最新趋势到国内教育的改革方向,每一个话题都引人入胜。钟奎华全神贯注地听着,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下重要的观点和启示。
随着王老师的讲解,钟奎华仿佛打开了一扇窗,看到了外面广阔的世界。那些关于教育的理念、方法和实践,如同璀璨的星辰,点亮了他心中的梦想和希望。他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报告,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启迪。
早晨,钟奎华踏着轻快的步伐,手里紧握着刚从教务处领来的《学院规章制度手册》,心中既有对未知生活的憧憬,也有一丝忐忑不安。今天是开学的第二周,一切似乎都在步入正轨。
走进教室,同学们已经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低声交谈着假期的趣事和对新学期的期待。班主任黄老师站在讲台上,手里拿着一份名单,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力量。“同学们,安静一下,今天他们主要任务是学习学院的规章制度。”他的声音清晰而有力,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随后,他们开始了分组讨论。钟奎华被分配到了第四小组,他被推选为小组长。他们围坐成一圈,手册摊开在桌上,每个人轮流朗读并解释自己认为重要的条款。
下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惠福医院宽敞而略显陈旧的走廊上,给这个平日里充满消毒水味道的地方添上了一抹温暖的色彩。他们班全体人员,排成一列略显稚嫩的队伍,在老师的带领下,缓缓步入医院大厅,进行入学后的体格复查。
医院里,各个科室门前都排起了不长不短的队伍,同学们或兴奋或紧张地讨论着即将进行的检查项目。接着他们第一位按照编排做完了所有的体检项目。
夜幕低垂,秋风带着几丝凉意,轻轻拂过校园里的梧桐树,发出沙沙的响声,似乎在低语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这天晚上,钟奎华踏上了回课室的路,心中既忐忑又充满期待,因为这是他进入大学后的第一次晚自修。
课室位于教学楼的三层,走廊上的灯光昏黄而温暖,将钟奎华的影子拉得长长的,与地面上斑驳的瓷砖图案交织在一起,仿佛在诉说着时间的流转与变迁。钟奎华深吸一口气,推开了那扇略显陈旧的木门,一阵木头特有的香气扑鼻而来,混合着书页间淡淡的墨香,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静下来。
教室里,同学们已经陆续就座,有的低头翻看着课本,有的则聚在一起轻声讨论着白天未解的难题。灯光从头顶的荧光灯管柔和地洒下,给每个人的脸庞都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辉。钟奎华找到自己的座位,那是一个靠窗的位置,既能享受偶尔飘进的缕缕凉风,又能远眺校园外模糊的夜景,心中莫名涌起一股安宁与满足。
坐下后,钟奎华从书包里掏出课本和笔记本,小心翼翼地摆放在桌上。今晚的任务是复习数学和预习历史,这两门课对钟奎华来说既是挑战也是乐趣所在。他翻开数学书,那些复杂的公式和几何图形仿佛在向他招手,邀请他进入它们的奇妙世界。钟奎华深吸一口气,开始埋头苦读,笔尖在纸上跳跃,留下一道道解题的痕迹。
时间悄然流逝,教室里除了翻书声和偶尔的低语外,再无其他声响。钟奎华抬头望向窗外,只见一轮明月高悬,银色的月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温柔地洒在大地上,给这平凡的夜晚增添了几分诗意。钟奎华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家中的父母,他们此刻或许正在忙碌,或许也在思念着钟奎华这个离家求学的孩子。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也夹杂着一丝愧疚,钟奎华暗暗发誓,一定要努力学习,不辜负他们的期望。
就在这时,班主任黄钩燊老师轻轻走进教室,他手里拿着一叠试卷,脸上挂着温和的笑容。她环视了一圈,轻声说道:“同学们,今晚我们先做个小测试,看看大家对最近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教室里顿时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大家都迅速进入状态,准备迎接挑战。
钟奎华握紧笔杆,心中既有紧张也有兴奋。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测试,更是对他这段时间学习成果的一次检验。他深吸一口气,开始审题,笔尖在纸上飞快地移动,每一个字都承载着他的努力与梦想。
这一晚,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钟奎华仿佛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1983年的这个秋天,第一次晚自修,成为了他青春记忆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清晨,天边初露鱼肚白,学院操场上已是一片生机勃勃。秋风带着几分凉意,却也格外清新。钟奎华身着一件略显宽大的运动服,脚踏轻便的跑鞋,在操场上不紧不慢地跑着。跑道旁的梧桐树轻轻摇曳,仿佛也在为这清晨的活力加油鼓劲。几圈下来,额头已渗出细密的汗珠,钟奎华停下脚步,转而拿起篮球,与几位同样早起的同学一起在篮球场上挥洒汗水,欢声笑语在空旷的操场上回荡。
上午上课时间到了,班主任黄老师,一位中年男子,戴着眼镜,面容和蔼,正站在讲台上,为八三地理系开启新学期的第一节《地球概论》课。他的讲解深入浅出,从地球的形状、自转公转,到四季更替、昼夜变化,每一个知识点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生动有趣。
阳光在午后的天空中渐渐柔和,给秋日的广州披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色纱幔。中午时分,钟奎华独自一人,没有遵循往常的习惯返回宿舍小憩,而是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与一丝不羁的冒险精神,从学院那庄重而古朴的正门迈出,踏上了探索城市的小径。
穿过熙熙攘攘的西湖路,这里是老城区的繁华地带,沿街的小贩吆喝声与行人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生活画卷。钟奎华漫步其间,偶尔停下脚步,在那些售卖着各式各样小商品的摊位前流连,却不为所动,心中只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地——北京路的书店。
教育路连接着西湖路与北京路,它更为宁静,两旁是郁郁葱葱的老树和错落有致的老式建筑,仿佛能听见历史的低语。走在这条路上,钟奎华的心情也变得格外平和,脚步不自觉地加快,仿佛每一步都在向着知识的海洋靠近。
终于,钟奎华来到了北京路,这条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街道上,书店林立,每一家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钟奎华穿梭其间,目光锐利地搜寻着目标。经过一番寻觅,钟奎华在一家名为“墨香阁”的书店里,找到了两本心仪已久的地理学科小册子。它们封面朴素,却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与精美的插图,钟奎华仿佛已经预见到了自己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的情景,心中充满了喜悦与期待。
下午,当阳光透过窗棂,斑驳地洒在课室的桌面上时,钟奎华已坐在教室里,沉浸在刚刚购买的书籍中。周围是同学们或低头书写、或小声讨论的忙碌身影,而他,却在这片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与山川湖海对话,探索着地球的奥秘。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校园被一层柔和的灯光笼罩,显得更加静谧而温馨。他再次踏入了课室,这一次是为了晚自习。教室里,灯光温暖而明亮,同学们的脸上都带着专注与努力。他翻开书页,笔尖在纸上跳跃,记录下一个个知识点,偶尔抬头望向窗外,夜空中繁星点点,似乎在默默鼓励着每一个追梦人。
窗外的秋雨淅淅沥沥,仿佛连绵不绝的思绪,落在屋檐上,敲打着他的心房。钟奎华坐在宿舍桌前,手中紧握着笔,却迟迟没有在日记本上落下痕迹。今天,钟奎华想对开学以来的种种情况进行一次深刻的反思。
学员生活,既充满了新奇与挑战,也伴随着迷茫与困惑。初入校门时,他曾满怀激情,以为只要跟紧大部队的步伐,就能顺利前行。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发现,盲目跟从只会让自己迷失方向,逐大浪也只会让自己在学习的海洋中随波逐流。更不能让自己无所适从,在日复一日的平淡中虚度年华。
他开始意识到,要做时间和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有自己的规划和目标。明确的学习目的,是一个人立志成才的关键第一步。他反复思考,终于为自己定下了清晰的方向:他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用他所学的知识去启迪学生的智慧,去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
有了目标,下一步就是如何去实现它。他深知,自己的学习方法还有待改进。于是,他开始下苦功钻研,尝试各种新的学习策略,力求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这一过程中,他遇到了不少困难和挫折,但每当他想要放弃时,总会想起自己立下的志向,于是又鼓足勇气,继续前行。
学习方法的改进,逐渐让他在学习上取得了进步。但他深知,这还远远不够。要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他还需要逐步培养起对学习的兴趣和热爱。他开始尝试将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去寻找那些能够激发他学习兴趣的点滴。慢慢地,他发现,原来学习并不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它也可以充满乐趣和挑战。
随着学习兴趣的提高,他的学业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升。但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他需要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将来的教育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至于第五步,那将是他实现梦想的最终归宿。他要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去教育培养下一代,让他们在他的引导下茁壮成长,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那一刻,他将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用自己的行动去诠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深刻内涵。
窗外的秋雨依旧绵绵不绝,但他的心情却已豁然开朗。他拿起笔,在日记本上郑重地写下了今天的反思和感悟。他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梦想是一定会实现。
作者简介::钟奎华,笔名文柯、土圭垚,中学高级教师。广州市增城区作家协会会员,增城区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坚持写作四十余年,作品收录各种报刊和网络微刊,包括《广东作家》《广州文学》《增城日报》《丹荔》《荔乡情》《荔都》《梅州文学网》《海珠文学》《南粤作家》等。作品参加多个征文获奖。著有长篇小说《伯公艮传》。《胡庭兰故事集》副主编,《增城民间文艺》第四辑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