滳河,商河
□庞佃军
提起商河,就绕不开商河的河。
据统计,全国名字带河的县(不含市、区)共26个。其中商河县因县随河名,河县同名而独领风骚,更因黄河古道过境逾千年而威武刚健。本篇文字就沿着“黄河——滳河——商河——大沙河”这条轨迹说说商河的河。
简单来说,黄河故道(公元前602年-公元1048年)=滳河=商河(始于公元32年)=大沙河,以下分别记述其详:
(一)黄河,曾在商河大地过境1650年之久
先说说黄河之得名这一题外话,也就是说黄河名称在正史上的记载,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呢?
我国最古老的字书《说文解字》中,称黄河为“河”;最古老的地理书籍《山海经》中,称黄河为“河水”;《水经注》中称“河水”“上河”;《汉书•西域传》中称“中国河”;《尚书》中称“九河”;成书于汉武帝征和年间(公元前92年—公元前89年)的《史记》称“大河”。综合以上,至西汉时未见“黄河”一词。随着黄河中含沙量在汉代的增加,直到东汉时期开始有“黄河”之名的记载。即班固《汉书•地理志》的“常山郡•元氏县”释文 :“沮水首受中丘西山穿泉谷,东至堂阳入黄河。”这是“黄河”二字首次见于历史记载。北魏学者郦道元在其名著《水经注》中“黄河”与“河水”两词交替使用,但“河水”频率更高。直到唐代,“黄河”一词占据主导地位,“河”作为河流的通称。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和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至今妇孺皆知。

了解到黄河的得名由来,对于加深理解黄河“善决、善淤、善徙”的特性并进一步理解本文开头的三个等号就容易多了。据统计,从公元前2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的四千余年间,黄河下游共发生过1500余次决口,先后26次改道。《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改道是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最早黄河改道。公元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宋高宗为阻止金兵南下,在河南滑县西南决河,黄河入泗水进入淮河“夺淮入海”。之后700多年间,黄河的流向都在江淮及鲁南地区。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决口后,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这也就是现阶段流经济南的黄河。

关于县境内古黄河变迁,地方旧志记载:“自周定王五年至宋庆历八年,河流可考者,凡千六百四十余年而行县境。”其中的“河流”,说的就是黄河。认真测算的话,也就是自公元前602年,黄河在宿胥口首次改道东行漯川,直到公元1048年,黄河在濮阳东商胡埽决口,改道北流,黄河在商河县或漫溢过境或直接作为主河道过境,长达1650年之久。中国近代史上的“通才”刘鄂,即清代《老残游记》的作者,在其所著《历代黄河变迁图考》“第六”显示,公元69年汉明帝时期修筑黄河大堤时的黄河路线图,商河县赫然其中。
(二)滳河、商河,在黄河怀抱里奔流
先说滳河,即今之土马河。
清道光《商河县志》记载:“小支河在城南二十里,土河之支流,自济阳温家桥入县境,行一百一十里至瞻圣桥入惠民界,通志作商河,即古滳河误。”根据梁金中《徒骇河的演变》一文考证:“位于沙河、徒骇河之间的土马河,原由汉代商河支流沙流沟所演变。在商河因行黄淤沙转名沙河之后,它却自宋元以来袭用过商河名称。至明世宗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454年)佥事王煜曾将沙河口以东的土马河加以疏浚,民蒙其利取名为惠民沟,惠民县的由来即导源于此。土马河既有土河之名,又曾为徒骇河干流所沿行。”
以上说明,土马河原名沙流沟,后沿袭商河名称,一直演变到现在的土马河。
再说商河,即古滳河。
商河作为河流名称,距今已有2057年之久。即“商河”之名始于公元前32年。其直接证据是汉成帝时桑钦所著《水经》所记载“商河”之名,在此之前,没有“商河”这一名称的记载。
讲清商河的来历,得从屯氏河、屯氏别河讲起。据《成语“屯毛不辨”中的屯氏河与毛州》(作者 郜思凡)一文,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黄河在馆陶决口,冲出一条新河叫屯氏河,此后屯氏河与黄河以同等流量,两支并行向东北流去。屯氏河于馆陶北又分为两股,一股流向西北被称之为屯氏别河,它是屯氏河的支流;屯氏河的主流则向东北由临清入今运河。

知道屯氏别河是怎么回事后,再回到《水经》的记载,其原文是:“屯氏别河北渎又东北,径重平县故城南。屯氏别河北渎又东,入阳信县,今无水。又东,为咸河。东北流,径阳信县故城北。屯氏别河南渎自平原东,绝大河故渎,又径平原县故城北。东北,枝津又出。东北,至安德县界东,会商河。屯氏别河南渎又东北,于平原界,又有枝渠右出,至安德县遂绝。” 由这段文字可知,屯氏别河分为南北二渎,商河为其北渎之河流。更由此可以知悉,商河可溯追至黄河馆陶(今山东冠县境内)段。
重平县。西汉置县。治所在今山东省陵县东北。
阳信县。西汉置县。因地处信水(今钩盘河)之阳而得名。治所在今山东省无棣县北十七里信阳乡。
平原县,秦置平原县,属济北郡。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二十五里张官店。西汉属平原郡,为郡治。东汉为平原国治。北齐时徙治今县址,沿袭至今。
安德县,今平原王凤楼镇马腰务村;
平昌县,今陵城区麋镇;
般县,今乐陵市郑店乡盘城孟村;
乐陵县,今乐陵市花园镇大顾村;(以上地名现均属德州)
朸县,今商河县沙河镇棘城村。(该地名现属济南)
通过以上地名的古今对照,再比对《水经注》标注的商河流经路线,我们可以清晰地找出商河在这时期的轨迹,通过有心人的实地勘察,一条断断续续、时隐时现但尚存河形的古河道就跃然眼前了。其中在进入商河一段,经清乾隆时期和新世纪以来2005年前后先后两次大型疏浚,至今仍碧波荡漾,不过,现已名为沙河。
进一步来说,商河(今大沙河)与黄河本为一河,在临邑和商河边界才分为两河,但在历史上,两河又互为主次,即,有时候商河水流反而大于黄河水流,故而商河也指黄河。自宋初太祖至真宗几十年间,这一带黄河就已经多次决口,在该历史时期,黄河在流经今商河县城南时,出现了新的分支,由于是自然决口形成,初始并无堤堰,水面宽阔,因此名为宽河。唐宋时期,商河与黄河互为主次前边已经提过,值得注意的是,《元和郡县图志》把商河载入河北道,属棣州,而新旧两《唐书》则把商河载入河南道,属棣州。可见,黄河与商河在唐宋时期的主次是模糊的。既然两河界限模糊,古人便认为新的河道是黄河(即商河)的南移,即“河日南徙”。宽河经今商河城东进入惠民县境后再次与流经朸县故城南的商河汇流。
而滳河与商河,作为黄河改道的产物,俨然是从少年到成年的同一身份、不同区域的两个名字。在此意义上,可以直观理解,商河是东汉至北宋时期黄河下游主要分支之一,并在一定区域内曾与黄河同流而异名。西汉著名经学家、长安人许商在境内治理黄河水患,民念其功,“托名于河,以寄其思”,自此许商所治理过的这条河谓之许商河。隋代重置县时名为“滳河县”,至宋元祐元年(1086)滳河县改为商河县,沿用至今。
据商河县殷巷镇大王集村《王氏族谱》载康熙年间王再雪的谥文里有“先生,讳再雪,字新又,济南许商人也”,说明直到清代康熙年间,“许商”作为地名无疑。
(三)沙河流翠大沙河
沙河是古黄河流经多年的故道,也是商河故道,曾先后长称马颊河、笃马河。明清商河古八景之一分别列为“马颊晴沙”“笃马晴沙”。至宋代正式称为沙河。
明《商河县志》载,马颊河,在城北三十里, 即禹贡九河之一。清道光《商河县志·舆地志》载,笃马河,即沙河,在城北二十里,旧志作马颊河,即禹贡九河之一。
《商河县水利志》(1991年12月出版)在“沙河”条目下有如下记述:沙河,是古黄河流经多年的故道。旧志载“笃马河即沙河,屯氏别河南渎,东出为笃马,从德平入县境,经沙河镇者是”,并有“笃马晴沙”古景之说,说明沙河古称过笃马河。旧志在此注释中提到,“商河故道经朸县城南”,与现在沙河的走向是吻合的,说明西汉时期称过商河,而后因行黄淤沙转名沙河,也可以说沙河原系商河故道,因行黄淤沙而转名。另据旧志所记载,黄河自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宋庆历八年(1048)流经县境先后断续1600多年,使原有河道成为沙河。
需要指出的是,宋代黄河分北流和东流。其东流在平原合笃马河,流向东北入海,直到明万历初年(1573),黄河南下泗、淮,这500余年间黄河在马颊河、徒骇河、北清河一带滚动,河道极为混乱,经常数道平行,彼此迭为主次,断续流经商河县境,其仍然沿袭的是沙河一线。
沙河在历史上还称过马颊河,据考证,现在的马颊河是由秦汉黄河故道演变而来。唐朝武则天久视年间(700),黄河水患频繁,为了宣泄洪涝水患,即利用西汉黄河故道,沿屯氏别河北渎,下游袭鬲津河道,疏通了一条规模很大的排水河道,河道以禹疏九河中的“马颊河”命名,即所谓“唐开马颊河”。当时马颊河有一条支流,即古笃马河,大体也就是现在的沙河走向,因此把沙河称笃马河或马颊河,都是有根据的。
简单梳理以上内容可知,大沙河即沙河,旧称滳河,是古黄河流经多年的故道。历史上也称马颊河、笃马河,并有“马颊晴沙”“笃马晴沙”古景之说,至西汉时期称为纪念许商治水,改滳为商,称商河(许商河)。唐朝武则天久视年间(公元700年),曾利用西汉黄河故道疏通“马颊河”,因当时马颊河有一段支流即是古笃马河,因此,唐朝亦有称之“马颊河”,时任沧州刺史薛大鼎曾为此赋诗“犹恐甘棠遭败剪,嘉名永锡许商河”,以诗述怀,表达对许商河(商河)易名马颊河的忧虑。至宋代以后,因行黄淤沙而转名沙河。清乾隆三十二年(1768)曾做过河道淤塞情况勘查,当时即已经多处被泥沙、垤道淤塞,并进行了疏浚治理。又经过200多年淤积,至20世纪80、90年代,大部分河道仅留河形,除沙河镇以下,多数河段成为枮河,至1990年,商东河以西全部废弃,唯商东河至惠民县界段8.4千米可排灌。其进入惠民县界后,与土马河汇流入徒骇河。
今之沙河俗称大沙河,位于商河县北部,流经怀仁、殷巷、沙河、龙桑寺4个乡镇,连通临商河、商中河、改碱河、商东河4条骨干河道,县境内长40.28千米,流域面积292平方千米。商河县委、县政府于2001年9月至2007年8月,进行沙河故道调蓄水库工程建设,大沙河在商河县境内全线贯通。工程共分6期建设,工程经除沙清淤,水面宽100余米,平均水深3米左右,清澈碧透,沙洲叠翠。2011年,在商河“新八景”评选中,大沙河以“沙水流翠”入选。古老的滳河,在商河大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本文有关资料参考《济南史志》2016年冬季刊单睿《商河县两次徙治考略》一文,谨向原作者表示感谢)
作者简介
庞佃军 1971年出生,商河县沙河镇烟墩村人,现任职于商河县委机关政务保障中心。系中国作协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理事、七届济南作协理事、商河县作协主席。先后主编或参编多部地方志,其中所主编《怀仁镇志》《玉皇庙镇志》《张坊镇志》先后获山东省优秀史志成果奖、中国名镇志、齐鲁名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