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麦丘醉乡愁
□庞佃军
麦丘,从诗经里走来的东夷使者
洪流入海地无波,万姓欢呼麦丘坡。
犹恐甘棠遭败剪,嘉名永锡许商河。
——(唐)薛大鼎
商河是千年古县,最早的县置是汉代所设朸县,距今逾2000年。早在朸县之前,在商河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史书所见最早的行政建置是春秋时期所设立的麦丘邑。邑,简单来说,也就是居民点的意思,后指县。上面唐代沧州刺史薛大鼎所作《许商河》——诗里“麦丘坡”,就是当年麦丘邑所在的地方,就在今之商河县境内。
从麦丘邑到麦丘坡,从春秋战国到大唐盛世……“麦丘”一词像手持旌节从西域归来的张骞,始终在商河大地声名悠扬。直至今天,济南今朝酒业还有一款特别叫响的“麦丘酒”,散发着岁月的悠悠陈香。那么,“麦丘”之名因何而取,“麦丘”之名又因何响彻古今呢?这还得用拆字法,从名字的本意说起。
先说麦丘之“麦”。这涉及到两个至关重要的方面:一是农作物小麦的种植起源与推广,二是华夏古老民族里莱夷族的起源与迁徙。
根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网站《小麦的历史与进化》一文所载,小麦是人类最早种植的粮食作物,小麦原产于北非或者西亚。在古埃及的石刻中,已有栽培小麦的记载。考古学家研究发现,大约在1万年前,人类就开始把野生的小麦当作食物。中国小麦发现的最早遗址在新疆的孔雀河流域,研究人员在楼兰的小河墓地发现了四千年前的碳化小麦。而内地出土的小麦,最早是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中期或晚期。但是,小麦在内地普及种植应该是在汉代以后。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推动因素是战国时期发明的石转盘在汉代得到推广,使小麦可以磨成面粉。到了明代,小麦种植已经遍布全国,但根据《天工开物》记载,分布很不平衡。

麦丘遗址附近的麦田至今仍然成方连片( 冯培刚摄)
另据记载,莱夷来源于神农氏,是我国原始社会部落时期活动于山东中、东部的东夷人的一支,是山东的土著民族。据王献唐先生考证:“莱为神农苗裔,神农起于西方,自西徂东,族众随之,山东之莱族,殆亦由西徙来者。”约在黄帝时代,莱人便在九河流域定居生息繁衍。而莱人之所以被称为莱人,王献唐考证的结论是:“莱人之名称来源于莱人首先培育了小麦。莱人首先发明麦种者,亦即原始之农业民族。”查“小麦”一词,《辞海》《辞源》对来字的解释,也有“小麦名曰来”的说法。《说文解字》对 “来”字的解释:“周所受瑞麦来髀,一麦二缝,象芒刺之形”。王献唐对来的解释:来为莱之初文,来为小麦之本字,“因其种来,而呼地为来。种来之人,更称其族亦曰来,而来地来族之名因以成立。”从甲骨文、钟鼎文的“来”字形状看,这些来字,上边是麦穗,中间是麦茎,下边两出是麦叶、麦根,是一棵麦子的象形字。由此可见人们为了纪念他们育麦之功,而把这部分夷人称作“莱夷”。莱人由西一路迁徙,经过关中地区,由于地域、自然、水利等因素,他们继续东移。到了中原地区,由于当时中原是黄帝的居住地,加之战争不断(据历史记载,此时正值黄帝统一中原一带),他们被迫继续东移。东移过程中,商河作为历史偶然性的必然一环,成为莱夷的重要栖居地。商河之所以幸运地被莱夷所选择,这当然不是偶然的,这就涉及到下面的“丘”字了。
再说麦丘之“丘”。丘,本意为“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这就符合商河县作为黄河下游冲积平原的地貌特征了。根据《济南通史》《济南黄河志》《商河水利志》等史志资料,商河县历史上曾为黄河流经地长达1600多年,河水泛滥冲击,土丘与洼地纵横交错,古人习惯在土丘高地种植庄稼。就商河这一区域来讲,因为莱夷的入驻,这个因麦而名的东夷分支也当然习惯性地以植麦为生。至于在植麦地块的选择上,自然而然遵从“趋利避害、顺天应时”的本能,选择排水通畅、不易水淹的高土之丘。
《诗经》之《国风·王风·丘中有麻》第二段“丘中有麦,彼留子国。彼留子国,将其来食。”俨然就是莱夷在商河之地丘中植麦的生动写照。这也成为本文开篇唐代沧州刺史薛大鼎《麦丘坡》一诗经典的画面——“万姓欢呼麦丘坡”。
行文至此,麦丘之名因何而取,也就初露端倪了。唯一需要补充的就是,莱夷与后来兴起的商族在商河之地冲突战乱中落败,被迫离开商河之地继续向东迁徙至“营丘”(今淄博、潍坊一带),此后齐国灭莱后,把部分莱国移民西迁到齐国中部安置,也就是今之莱芜所在地。《水经注》所载“莱民播流此谷,邑落荒芜,故曰莱芜”。莱民也就是这部分莱夷的后代。
麦丘之名因何而取,已经了然于胸,随之而来麦丘邑之得名也就迎刃而解了。根据当地流传的说法,莱夷人在商河之地被迫东迁后,其所居邑落,称之麦丘邑。相比邑落荒芜而谓之莱芜,莱夷离开商河后,邑落不仅没有荒芜,反而因茫茫原野里的“雉雊麦苗秀”,而“丘中有麦”,以至“万姓欢呼麦丘坡”,其地称之麦丘邑也就不言而喻了。

知道了麦丘邑的来历,进一步的就需要探寻“麦丘”今何在?查著名历史地理专家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东周)》(1982年出版),“麦丘”二字标在今商河县城西偏北约10多公里处。在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钱穆《史记地名考》以及历代《大清一统志》《山东通志》以及《商河县志》和商务印书馆《辞源》(1987年修订本)中,均载明齐麦丘“在商河西北”。
而根据原商河县志办主任姜国新先生考证,以有无古建筑废墟遗址、有无出土文物及有关传说为要点,对古城遗址西北向由近而远、扇面形、大面积进行查询,最终还是落定于《中国历史地图集》标志的方位上。这里离县城19余公里,周围最靠近的村庄也在1.5公里以外,1986年尚有南北向残墙一堵,长约百多米,南端顶宽约5米,向北逐渐变窄,最后成鱼脊形,高3米,上面有少许酸枣树及枯黄杂草,墙根西有一狭窄台基,高低宽40余米,土质板结,多瓦砾,间有稀疏片草,遗址总面积在7000平米以上(因垦荒而逐年减少)。据老人回忆,旧时城墙高大,蓬蒿丛生,常有狐狸等野生动物出没,人迹罕至。此外,还有以下特征:一、有较完整的古城架构地块及名称,如西边的洼地俗呼为海子,北边的茅草地俗传为杀场,还有校场、跑马道、点将台等。二、新中国成立后发现多种出土文物,其中有东周时期的灰陶瓦当及陶豆残片(今藏县图书馆),在其附近还挖掘出陶盆、石夯、石墨、瓷罐、铁狮及蓝砖。三、地貌复杂。有年长者回忆,1996年4月,商河县人民政府公布了商河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麦丘邑故地被命名为古城遗址并立碑保护,此命名主要以麦丘邑故地附近有商河县怀仁镇古城村作为依据之一。此后,2013年10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山东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古城遗址仍在其列,并特别注明该遗址位于商河县怀仁镇、张坊乡(今张坊镇)境内。随便打开一幅商河县地图,其址恰在“商河西北”位置上。
周边有高低大小不等的土丘近10个;城东百多米处有与其平行的土岭一道,绵延几公里,最高处约4米,岭上有行人道;与长岭交叉或衔接的东西向土岭多达5道,最长的1公里,最高的5米。直到1939年、1970年开挖商西河隅,其地貌才被改变。所有这些,均为确定麦丘邑准确位置提供了一定证据。
麦丘,在历史长河里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麦邱名已古,封埌接犁邱。
入境麦苗茂,储材芃棫槱。
(清)季芝昌
上面这首诗原收录于[清·道光]《商河县志·艺文志》,原诗名为《和何学使麦邱书院题壁原韵》,作者是清代江苏江阴人,时任商河县学使。诗中“邱”是“丘”的异体字,“麦邱”即“麦丘”,“犁邱”即今之德州临邑县。“封埌接犁邱”意思是麦邱之地与犁邱相连接,今临邑县名来历中的“因临近麦丘邑而称临邑”一说即源于此。当然临邑县名由来还有“临乐侯国之食邑” “临近浥河”等说法,仅就季芝昌诗句“封埌接犁邱”来看, 由犁邱而至临邑,当然临麦丘邑而称临邑之说更易为麦丘之地的人接受。
除去历史地名方面这一美丽的传说,还有麦丘之地所发生的震古烁今的两个事件,注定让它为世人所铭记——这就是麦丘之祝与麦丘之战的故事。

刘向《新序·杂事》所载“麦丘三祝”典故页面
先说“麦丘之祝”。麦丘之祝典出《晏子春秋》及西汉韩婴《韩诗外传·卷十》、汉代刘向《新序·杂事》,其中《新序杂事(四)》记载如下——
桓公田,至于麦丘,见麦丘邑人,问之:“子何为也?”对曰:“麦丘邑人也。”公曰:“年几何?”对曰:“八十有三矣。”公曰:“美哉寿乎!子其以子寿祝寡人。”麦丘邑人曰:“祝主君,使主君万寿,金玉是贱,人为宝。”桓公曰:“善哉!至德不孤,善言必再,吾子其复之。”麦丘邑人曰:“祝主君,使主君无羞学,无下问,贤者在傍,谏者得入。”桓公曰:“善哉!至德不孤,善言必三,吾子其复之。”麦丘邑人曰:“祝主君,使主君无得罪群臣百姓。”桓公拂然作色曰:“吾闻之,子得罪于父,臣得罪于君,未尝闻君得罪于臣者也,此一言者,非夫二言者之匹也,子更之。”麦丘邑人坐拜而起曰:“此一言者,夫二言之长也,子得罪于父,可以因姑姊叔父而解之,父能赦之。臣得罪于君,可以因便辟左右而谢之,君能赦之。昔桀得罪于汤,纣得罪于武王,此则君之得罪于其臣者也。莫为谢,至今不赦。”公曰:“善,赖国家之福,社稷之灵,使寡人得吾子于此。”扶而载之,自御以归,礼之于朝,封之以麦丘,而断政焉。

商河籍画家许晓华先生画作《麦丘三祝》,今收藏于济南今朝酒文化博物馆内
刘向《新序·杂事》里的这一记载,大致描述的故事是:春秋时期齐桓公打猎时追逐白鹿,一路来到齐国所属麦丘邑,偶遇当地年届83岁的老人,遂趾高气昂邀与之饮酒,并要求老人凭己身之高寿为其祝寿。麦丘老人捧杯在手从容而祝:一祝主君高寿,金玉是贱人为宝;二祝主君好学而不耻下问,亲近贤人并听从谏言;三祝主君不得罪于臣下和百姓。前两祝时,桓公尚安之若素,至三祝则忿然作色,要求老人更改祝词,老人即以夏桀、殷纣等君主得罪于臣下和百姓而未曾见谅的例子,来解释祝词的本意,桓公闻之,如梦中惊醒,立即亲自驾车请老人还朝,行封官之礼,让老人主政麦丘邑。
这就是麦丘之祝的故事,也称“麦丘三祝”,成为一个固定的成语而载入中国词语典籍。我们不妨再把眼光放远一点,九曲黄河,浩荡万里,穿越千古,激扬魂魄。上古时期尧舜禹时代至今4000年里,在黄河上游渭南的华州还出现过一个“华封三祝”的故事,故事内容与“麦丘三祝”异曲而同工。
华州,古地名,大致范围相当于今陕西渭南市的华州区及周边。封,古官名,掌管修筑王畿、封国、都邑四周疆界上的封土堆和树木。华封,即华州的封人,也就是守卫华州封疆之人。《庄子•外篇•天地》记载——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 :“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独不欲,何邪?”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封人曰:“始也我以女为圣人邪,今然君子也。天生万民,必授之职。多男子而授之职,则何惧之有?富而使人分之 ,则何事之有?夫圣人,鹑居而彀食,鸟行而无彰。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三患莫至,身常无殃,则何辱之有?”封人去之,尧随之曰:“请问。”封人曰:“退已!”
《庄子》里记述的这一段故事,译为现代汉语大体意思就是,尧帝在华州巡游,守卫华州封疆的人对他说:“啊呀,我面前这位不是圣人吗,请让我为您这位圣人祝福吧。一祝上天让您这位圣人长寿。”尧帝说:“恳请你不必这样说。”华州封人就接着说:“那就二祝上天可以让您富有。”尧帝仍然谦称:“这也用不着吧。”华州封人于是说:“那我三祝上天能让您子孙繁多。”尧帝第三次谦虚回答说:“恳求你也不用这样说。”华州封人问他说:“长寿、富有、子孙繁多,都是人们所希望获得的,您为什么对此毫无贪念呢?”尧帝诚恳地回答说:“多子多孙多顾虑。富了事烦,不得清闲。高龄不死讨人嫌。这三点都不利于个人道德的完善,所以不敢,不敢。”华州封人闻言上前一步对尧帝说:“我一直以为您是真正的圣人,原来我看错了。您只是普通的君子罢了,唉,听我说吧。老天爷生下了万民百姓,不论他出身高低,总会给他一只饭碗可以活命。子孙有碗可端,哪儿劳驾您去顾虑。富了,就当作财产不是您个人所私有,正好分给贫民,那样不就清闲了?真正的圣人,想法和您的不一样。就比如鹌鹑不择居处,雏鸟不择口粮。圣人出游信步而行,根本不用官员迎来送往。社会生活一切正常,圣人身居高位,仍与大家携手共进。您所忧惧的那三点,真正的圣人却毫无计较。您说什么高龄讨人嫌,对圣人来说,此话荒唐!” 华州封人说完这些话扭头便走。尧帝仿佛大梦初醒,急追上去,连说:“请退一步说话。”封人仍不回头,边走边说:“还是请您就此打道回府吧。”
这段尧帝与华州小吏的精彩对话,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上古时期朴素的人口观、财富观和长生观,并间接反映了社会治理中的民本思想萌芽。尧帝面对华州封人的诘问,伫立黄河岸边怅然若失的背影,大约1800年之后在黄河下游的古麦丘之地,俨然被另一位君主——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再次定格,在此上演了前文所述“麦丘三祝”的大戏。
同是黄河之滨,(尧)帝在黄河首,(齐桓)公在黄河尾,华封之人与麦丘邑人相隔1800年,近乎相同的剧本,却上演了不同的剧情,演绎了不同的结局。前者疾步去,后者载之归。华封三祝因清代郑板桥题画诗“写来三祝乃三竹,画出华封是两峰”而在中国历史上名声大噪,近而成为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福禄寿”寓意之出处。而麦丘三祝则因唐代初期任职沧州刺史的薛大鼎《麦丘坡》一诗而为当地人所看重:“万姓欢呼麦丘坡……嘉名永锡许商河”。麦丘老人成为商河先
民在历史典籍中最早出现的形象,其朴素的民本思想为丰富中华历史文化增姿添彩,值得商河人永为铭记,更值得在黄河文化这一时代大课题里浓墨重彩地挥洒。

商中河畔三祝亭
再说“麦丘之战”。“纸上谈兵”大家耳熟能详,这几乎成了赵括夸夸其谈连吃败仗的代名词。但约在2300前年发生在商河境内的麦丘之战,却让赵括一战成名,成为他一雪前耻的经典之战而载入史册。根据《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的记载,这次战役的过程大致如下:
公元前280年,赵惠文王命赵奢为将,攻取齐国麦丘。赵奢一到麦丘,就命令进攻。赵括认为,采用硬攻的方法,是很难在一个月内攻下麦丘的。从种种迹象来看,麦丘的粮食尽管还没有完全吃光,但肯定是不多了。赵括希望父亲先搞清楚情况,暂停进攻,避免硬攻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但一个月的时间太短了,赵奢没有听赵括的话,下令攻城。赵军死了不少人,也没有攻下麦丘。
经过认真调查后,赵括对赵奢说,麦丘守城者中有墨家弟子,对赵军的进攻很有防御办法,使赵军攻了几年都无功而返。而此次的赵军与以往的赵军没有什么不同,不比他们更善战,攻城的手段也并不比他们更多,如果像以前的赵军一样硬攻的话,必然也要付出像以前一样的惨痛代价。而且城中的人经常在晚上出来偷袭赵军,城外也有不少墨家游侠组成的游击队对赵军进行骚扰,如果继续这种情况的话,一个月的时间很快就会过去。赵奢于是讯问抓到的俘虏,向他们了解麦丘城中的情况,可是俘虏拒不开口。赵括大胆采用怀柔策略,每天给这些俘虏饭吃,对他们很客气,还给他们粮食让他们带回城中给家里人吃。于是,俘虏中有人悄悄地告诉赵括,城中的粮食不多且都被齐军控制。而百姓早已断粮,已经开始吃人了,但凭借齐军的高压政策,麦丘城仍可顽抗半个月时间。赵括因此大胆建议停止进攻,把俘虏全部放了回去。回去的俘虏都说这支赵军很客气,不仅没有折辱他们,还让他们吃饱,让他们带粮食回来。城里的百姓思想开始动摇,有的就想出来投降赵奢了。齐将见俘虏给城中带来了骚动,便将他们都关了起来,士兵和百姓对此都有怨言。赵奢趁机让围城的赵军用抛石机把粮食抛入城中,每天把粮食抛入城中后,就回营休息。这样过了几天,守城的齐军派代表把这些粮食送回来,对赵奢说赵军要战就来攻,不要再抛粮食了。赵奢让他回城里等着,但却并不进攻,只是隔了几天才继续向城里抛粮食。这样又过了几天,守城的齐将派代表来与赵奢择日决战,但赵奢听从赵括的意见,拒绝与他见面。眼看麦丘城里开始出现饿死人的现象,守城的军民对齐军将领充满怨恨,麦丘百姓一拥而上杀了守城的齐军将领后打开城门投降。
赵军不战而胜,赵括的办法奏效了,赵奢暗暗佩服这个儿子比自己强。惠文王对赵奢能够在不到一个月就攻下麦丘而且伤亡很少的事迹感到很好奇。赵奢就对他讲了这是赵括的办法,惠文王重赏了赵奢和赵括。此役表明,“纸上谈兵”对赵括的历史定论未免有失公允。
从更广泛意义上来说,麦丘之战的历史价值或许远远超出了撕破赵括“纸上谈兵”这一标签本身,它以一役之功揭示了全面、辩证认识事物,并得出正确结论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魅力。
麦丘,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生命活力
霜降时来野菊芳,路边树下散幽香。
随吟村曲麦丘韵,便把晴光书里藏。
——吕丙霄(当代)
麦丘之名,在商河本土典籍里最早见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龚建煌所纂修《商河县志》,该志开篇《序言》第一句“商河,齐麦丘邑也。” 在《卷首·舆地全图》所附诗 “纵横百里,古邑麦丘。高原下隰,一望平畴”,形象摹画了商河作为黄河冲积平原腹地的地貌特征。
清道光三年(1823)九月,由知县董锡龄劝建麦丘书院一所,并亲作《创建麦丘书院碑记》,表达“居为一乡之善,出为天下之良”的宏愿。此后,学使何凌汉创作《麦丘书院题壁》,知县董锡龄、学使季芝昌、邑令张楷分别依韵和诗,作《和何学使麦邱书院题壁原韵》《恭和前诗原韵》等,以歌颂文化气息浓厚的麦丘书院,表达对麦丘古邑的追思,寄托各自的人生理想与追求。

商中河畔“麦丘三祝”文化墙
及至当代,就在2024年深秋时节的“霜降”日,商河县章草书法名家吕丙霄先生作如上《霜降》诗,以“随吟村曲麦丘韵”表达文艺工作者深扎新农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与期待。而在地名延续上,商河县张坊镇在合村并居过程中,通过有机整合、科学规划,“麦丘邑新村”“麦丘邑一村”应运而生,地名符号里既沉淀着远古春秋的沧桑,更闪现着新时代的光彩。
回过头来看,“麦丘之祝”与“麦丘之战”,一祝一战,一文一武,文武兼备,刚柔并威,宛若一幅商河鼓子秧歌踏乐起舞的生动画面。无边的旷野,欢快的节奏,飞扬的尘土,激昂的鼓点……每一个热情如火的动作,都展现出先民们无尽的活力和激情。
2020年6月7日,庚子年芒种第三天,商河县秧歌古村派出鼓子秧歌队到麦丘遗址公益演出,协助中央电视台《中国影像方志》节目组采拍镜头。铿锵的锣鼓激荡在麦丘原野上,雄壮的舞步翻飞在丰收的麦浪里。从铿锵锣鼓声里似乎听到莱夷人辗转迁徙到麦丘的脚步声,从雄壮舞步里似乎看到从麦丘之祝到麦丘之战的刚柔并济之美。
麦丘,千年古邑,在历史长河里涛声相依,奔腾不息。守望相助,薪火相传,是商河儿女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更是天南地北商河人的浓浓乡愁。

2020年6月,CCTV《中国影像方志》节目组在麦丘遗址采拍鼓子秧歌庆丰收镜头(冯培刚摄)
作者简介
庞佃军 1971年出生,商河县沙河镇烟墩村人,现任职于商河县委机关政务保障中心。系中国作协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理事、七届济南作协理事、商河县作协主席。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