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援越抗美六十周年前
铁二师医院政委 张锁龙
2025年,援越抗美六十周年啦!时光荏苒,一晃一个甲子,当年参战的指战员现健在者,都已古稀之年。

多少事,从来急,一万年久,只争朝夕。我们铁道兵执行援越抗美任务,长达5年之久,昔日“头顶‘三角板’(敌机),脚踏定时弹”,与美国侵略者殊死斗争的岁月,仍记忆犹新。在援越抗美五十五周年的时候,铁道兵战友网文创中心郑建平主任作出富有远见的决策,发动参战老兵开动脑筋,为丰富援外军史书写回忆录,挖掘了大量的生动的抢修、抢建和对空作战等感人的实战案例,分别发表在铁道兵战友网、新华网、今日头条等网上,为拯救铁道兵援外军史史料,增添了厚重一笔,立下汗马功劳。
此前,浙江省铁道兵文化联谊会,为联系铁道兵战友,传承铁道兵文化,弘扬铁道兵精神,为战友们提供发表军旅生活难忘记忆园地,办起了《联谊信息》,后移名《铁道兵记忆》。前后由吴大中、孙以诚、许钧华、林晓雷任主编。
2019年10月29日,时任《铁道兵记忆》主编的许钧华,为拓宽思路,探讨如何将《铁道兵记忆》办得更好,专程前往中铁十二局集团承建的南沿江城际铁路常州武进至江阴段工程项目经理部党工委副书记兼纪工委书记郑建军同志,进行商讨。

左起郑建军、张锁龙、许钧华
次日上午,郑书记陪许主编顺道到常州看望我。郑建军是写作高手,我久闻大名,他每年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文章数百篇,盼不得有这个机会相见,我们相约在红梅公园文笔塔的南门口等候,并随时保持电话联系。当他们告诉我车已进入常州界,我立即乘公交到公园东门时,接许主编电话说,到了。我说,你比我稍前一步,我也到了,现在东门向南门走的路上,二三分钟就到。郑建军书记在公园文笔塔入口广场等候,他一眼就认出我,热情握手,相见恨晚。随之许主编来了,三人拥到一起,互相问好。我们初次见面是在温州,那是《联谊信息》在温州召开优秀通讯员会议上认识的,原铁道兵报社社长陈远谋、铁道兵纪念馆馆长赵其红等到会指导。会后,我们相互更加关注,联系多起来。
届时,我看一下手表,吃午饭时分,我说,咱们先到公园旁的“好福记饭店”吃饭,边吃边聊。饭后,我们还可到公园里面的茶座,坐下来泡上一壶茶,边喝茶,边继续聊。三人异口同声:好!席间,聊起当年吴大中、孙以诚创办《联谊信息》的艰难,几次易名,才保留下来,这个铁道兵战友唯一的文化园地,我们要好好保护她。
餐毕,我们步入公园,在湖边休闲茶座,喝茶间,直奔许主编这次江苏之行的主题聊起来,你—句,我一句,说得开心,都是实话,心里话。许说,中铁建的前身是铁道兵,充溢着铁道兵的红色基因,我到中铁十二局南沿江城际铁路江阴制梁场,中铁十二局集团欢迎您的彩门,两边一副对联;上联“弘扬铁军精神铸造精品展吴越大地美景”,下联“秉承鲁班风骨建好高铁为沿江经济加速”,给我心灵很大的震动,中铁建是传承铁道兵文化、弘扬铁道兵精神的主体,办好《铁道兵记忆》,离不开后铁道兵时代的中铁建,我找郑书记探讨,找对了。
郑说,现在铁元素的人越来越少,我们项目经理部当过铁道兵的只有6人,传承铁道兵文化、弘扬铁道兵精神任重道远。目前,我们在形式和内容相结合上传帮带,将铁道兵文化元素贯彻在实际行动中,使后继有人。
我说,《铁道兵记忆》报办很好,弘扬了铁道兵文化,弘扬了铁道兵精神,弘扬了铁道兵的正能量,讲述了铁道兵的故事。建议:对健在的老铁道兵战友中,要不断挖掘铁道兵文化底蕴和历史记忆,进一步加强对战时一些重大抢修、对空作战和平时参加铁路建设的深层次的、背后的故事报道。如我写援越抗美战争中抢修宋化大桥的文章,反映了战友们冒着敌机随时来袭的危险,不畏牺牲,顽强抢修,提前完成任务,保障了铁路畅通的场景。但为什么能迅速决定抢修方案,为抢通铁路赢得了时间呢?
我在一次抗美援朝老战友聚会中,一起参军,一起赴朝参战,一起在铁道兵二师技训队学习,一起援越抗美的苏州战友金炳元,对我说,老张,你写抢修宋化大桥的文章,那你知道宋化大桥被炸前的抢修预案是谁制订的吗?我说,那我不清楚。他接着说,那时我是6团2营技术员,根据抗美援朝抢修经验,宋化大桥的实际情况,按大、中、小的破坏程度,制定了三个抢修预案。我说,今天能不能详细给我说一说。他说,老战友—年聚—次,都想相互聊聊,下次找机会吧!

后排右一金炳元
在2018年5月8日~10日,战友约定相聚苏州洞庭西山农家乐,边赏洞庭西山美丽风光,边忆“两抗”(抗美援朝、援越抗美)战场烽火岁月。当时我想这次相聚在金炳元家乡,是最佳采访时机,可惜他因健康未能聚会,又失去了良机。
2019年10月,许钧华、郑建军与我相约在常州红梅公园,交流结束临别时,建军战友还祝愿我早日完成采访金炳元的任务。天有不测风云,谁想到三年疫情,无法出行;自己中招无力出行,只能望天长叹,采访成了泡影,成了终生的遗憾。
2024年11月2日,我们的好战友金炳元同志,带着人生路上闪光的记忆,驾鹤西行,享年93岁。在上海的马吉法战友接到金炳元女儿报丧的电话后,约苏州的汪文学、南京的刘祥德和常州的我,到苏州去与金炳元战友遗体告别,送最后一程,我们都有这个心愿,但都已鲐背之年,力不从心,只能遥祝金炳元同志一路走好!金炳元老战友的光辉形象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作者张锁龙,1952年11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赴朝作战,1965年5月,赴越南援越抗美,战后参加祖国铁路建设。从戎30年,历任战士、排长、副政治指导员、干事、股长、副科长、团副政委、师医院政委等职。1982年2月转业到常州市委办公室工作、后到市中级法院工作,任办公室主任,审判员、审判委员会委员。高级政工师、高级法官。
在部队长期从事宣传、政治工作;到地方从事办公室工作,撰写了大量的文稿,以及数十万字的新闻报道、通讯、案例、调查报告、论文等,先后发表于各类报刊杂志上。
槛外人 2024-1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