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关角隧道抢塌方
文/袁武学 梅梓祥
现在有多少人做铁道兵的工作?我所说的“铁道兵工作”,是指兵改工以后,铁道兵战友、中国铁建员工,自觉组织开展与铁道兵相关的活动,著书立说、拍摄影视,建立铁道兵纪念设施等。人数难以统计,数以千计当有。袁武学战友是其中的积极分子!
我关注到武学战友,是他组织编辑老连队指战员写回忆录,在美篇连载发表。
专事一个连队的历史写作、研究,在林林总总的铁道兵写作中并不多。在我看来很有意义,一个连队的历史是局部、微观的,但透过一个连队指战员的回忆文章,能够全面了解、熟悉最真实、生动的铁道兵的施工生产,这是铁道兵宏观历史的组成部分。武学战友70多篇“连队美篇”就是活生生的铁道兵历史。我觉得他在做一件重要的工作。
不久前,武学战友来北京参加中央电视台《人民的珍藏》节目,与我见一次面。敦实,英武军人气质。简短交流,知道他的简要经历,正在信心满满地从事“铁道兵工作”,我由衷地敬佩。这之后,我在央视播放的《人民的珍藏》节目中,看到他声情并茂地讲述铁道兵修建青藏铁路战胜关角隧道大塌方的故事。
武学的履历光彩、荣耀。他是二等功臣,大校军衔退休。更具体地说,1954年出生,陕西华阴人,1972 年 12 月入伍,历任铁道兵第 10 师 47 团 1 连战士、班长,团宣传股、师宣传科干事;1982 年调入第二炮兵工程学院(现火箭军工程大学),任组织处干事、党委秘书、组织处长,副教授。2014 年退休之后,担任陕西省铁道兵文化联谊会副会长,致力于传承铁道兵文化、弘扬铁道兵精神工作。
2011年8月10日拍摄于关角隧道
我从铁道兵的媒体搜索,十几年来,他积极参与或组织铁道兵战友4次重走襄渝线、3次重走青藏线、以及重走成昆、罕东线等活动。最近,组织铁道兵老战士拍摄铁道兵第七、十师参加青藏铁路一期建设的重点工程,媒体传播反响热烈。祭奠英烈,获悉有的烈士混葬、资料不准确等问题,向相关职能部门报告,采用行政公益诉讼诉方式,推动整改。还与地方政府沟通、交流,倡议将青藏铁路关角隧道展线建成红色旅游教育基地,申报国家(世界)工业遗产,让铁道兵的功绩与精神广为传扬。
武学在央视播放的《人民的珍藏》节目中,与钟传兴一起,以亲历者的身份,回顾关角隧道发生塌方、抢险营救、全体人员脱险的全过程。
2021年7月12日组织铁道兵战友重返青藏线
关角隧道海拔3680米、全长4009米,是青藏铁路的关键工 程。1975年4月5日,隧道出口塌方近2000立方米,正在施工的127名指战员被封堵在洞内,危在旦夕。铁道兵、师、团领导亲临现场指挥清除塌体,向洞内打钢管通风,组织抢救。经过洞内外指战员14个小时的协同奋战,全体人员获救。当时武学担任抢险突击队队长,他一边往外扒碴,一边支撑方木、木板。空间小直不起身,他先把碴土扒到自己怀里,往前爬一步再用双脚把碴蹬到身后。洞越挖越深,越来越小,本来就缺氧的高原,呼吸愈加困难。突击队员轮换休息,武学坚持最久,最终打通、支撑起32米长的生命通道,遇险战友被搀扶着走出隧道。武学在节目中动情地说,他叮嘱身后的战友,一但再塌,就拽他的双脚往外拖,哪怕残疾了也不能死……这是多么震撼,视死如归而又珍爱生命!
与武警守卫战士合影
关角隧道隧道地质复杂,多处断层切割,岩石松散破碎,涌水量大,先后发生大小塌方130多次;特别是高原缺氧,施工困难。担负施工的铁道兵第10师47团指战员,闯难关,排险情,经过1000多个日夜奋战,打通了这座高原长隧。
《人民的珍藏》是中央电视台社教节目中心围绕新中国成立75周年推出的探访类纪录片节目,通过老物件和旧故事,讲述共和国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展现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征程。关角隧道抢塌方是铁路建设史上比较重要的事件,体现铁道兵战士的智慧和勇敢,以及无私奉献精神,多年来一直受到媒体关注、铁道兵战友纪念。这次再登央视,是武学、钟传兴和全体铁道兵指战员的光荣和自豪!
袁武学战友
央视播出这期《人民的珍藏》节目,关角隧道现场的背景还原极为逼真,让观众仿若身临其境。主持人刘之冰曾参演多部影视剧,成功塑造诸多重要角色。他身着 65 式军服亮相,怀旧气息扑面,令铁道兵倍感亲切。其浑厚的嗓音,与节目内容蕴含的深沉情感相得益彰,为节目增色不少,更富有感染力与厚重感。
槛外人 2024-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