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房子
文/如歌的年轮
车开到村口时,已经是下午两点了。几个小时的奔跑,八百里驱车回家路,让人感觉有些疲惫而漫长。
到了妹妹家门口,妹妹和妹夫已经站在自家院子里迎接我们了。妹妹和妹夫的热情显而易见,农村人敞亮和风风火火的性格,总是让人有一种亲切感,喜怒哀乐豪不掩饰的写在脸上,说话时的情绪透着明显的实在和真诚。在语气中,我能感受到那种因为我们的到来而自然流露的真挚和喜悦,
更何况这是我血脉相连的妹妹。
当把我们一行让进屋子里的时候,我看见妹妹像当年的母亲那样,把提前准备好的饭菜,早已摆在桌子上。刹那间一种久违了的亲情,把原本空荡的内心填满了。
饭菜很丰盛,各种的鱼鸭肉都有,还有几盘清淡的农家菜和一碗热热的也是我最喜欢的蛋花紫菜汤。
妹妹做的农家菜真好,茄子豆角炖肉都有,肉用的还是农村自己家养的,不喂饲料的笨猪肉。那盘蘸酱菜,里面有刚从菜园里摘来的小辣椒,小葱,生菜等等。尤其是那盘旱黄瓜,吃到嘴里清香可口。城里买的蔬菜与农村自家种的菜无法相比。这些菜没有农药没有化肥,也不会像大棚里种的菜那样水汽很大。
一边吃我一边不住的夸赞,我说:这菜吃着真好吃,就是小时候的味道!妹夫说:回去时多给你摘点菜,你带回去!我说:不用了,挺麻烦的!妹夫真诚的说:三哥你别见外,也不用客气,我是你的妹夫,你是我们孩子的舅舅,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妹妹和妹夫的极度热情让我感到有些忐忑,在心里隐隐的一丝不安掠过。有点不好意思给妹妹增添麻烦的感觉油然而生。
其实我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妹妹懂我,她只是尽量的让我找到和从前一样回家的感受,她知道母亲去世后我很少再回家来。多一分亲切和盛情款待,也是在情理之中。
虽然兄妹两家人之间,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血脉至亲,是这个世界上除了自己的父母和自己的儿女之外最亲的人。但是如果不经常来往和走动,未免也多多少少会有些生份感。
说到回家,实际上我也不知道哪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让我清晰认知的家。潜意识里根深蒂固朝思暮想的家,也许就是大山缝里的这个村庄,也许就是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也许就是留在我心里,深深扎根的那份关于家的恩情和眷恋。
我们姊妹众多,一共九个。大姐七十大多岁了,最小的弟弟才刚刚四十多岁。其他人各奔前程,只有二哥和最小的妹妹还一直留在这个村子里生活。他们始终坚守着农村人的本分,在土地里刨食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复始的勤奋换来丰衣足食。
他们和我们的父辈们一样任劳任怨与世无争,恬淡安详的村庄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宝地。尽管前些年农民进城的打工潮席卷中国,他们也不为所动。
他们宁愿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城里发展,直到孩子在城里成家立业,而自己却留在农村早出晚归辛勤耕耘,用汗水换来硕果。并且做好孩子的坚强后盾。
农村人的质朴和善良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老母亲去世后的近十年里,我很少回家,没回来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忙于生活。也可能是没找到合适回家的机会或理由。
老母亲在世的时候,我会经常回来家里探望母亲,母亲因为年龄大了,更放不下她的小儿子。俗话说:老儿子大孙子,老太太的命根子。所以始终不愿跟我进城生活,更重要的我想母亲还是故土难离吧,她老人家不想把百年后的自己埋骨他乡。
年轻时的我,有点不能理解母亲,同样是儿女,作为儿子回报母亲是理所当然的,跟我进城享受城市的生活不是挺好吗,再说我也具备这个条件和这个能力。
随着时光的流逝年龄的增长,经历的沉淀,我渐渐的理解了母亲,也懂得了其实我和母亲一样,眷恋家乡!
八十岁的老母亲离去时,让我悲伤了很久,一方面是思念母亲,更重要的是母亲不在了,我少了一份牵挂,也失去了很多回家的机会,甚至找不到回家的理由。
如今,逃离城市的繁忙而安静的时候,我会常常思念家乡,思念生我养我的这片村庄,思念这片时刻呼唤着我的多情而肥沃的土地。
尤其是过年的时候,被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慨,笼罩我多少有些黯淡的心情,饮水思源的情怀涌上心头。我会打开一瓶啤酒,到上一杯独饮,也会唱上一首思乡的歌,已此来抒发心中的郁闷。
经过若干年在外闯荡,虽然历尽艰辛,但是也沉淀了自己内心的厚重。积累一些生活的资本,却也时常被孤独感冲击。感觉自己就像一只落单的羊,在纷乱嘈杂危机四伏的人群中如履薄冰,时刻警惕着守护自己那份来之不易的宁静。
每次思归都很难成行,我会因此而感到愧疚和自责。毕竟那是孕育我生命的地方,我的人生是从这里开始的,这里留下我童年一直到长大后所有的过往。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的成熟,我内心深处溢出的思乡情,越来越浓烈的炙烤着我多少有些浮躁的心。然而,有些人和事我们终究不能忘,也不敢忘!
嗨!!人嘛,感性思维时常提醒我:终究要找到自己的归宿,那就是:我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我也知道最终自己还要回到哪里去。正所谓落叶归根,故土难离!
吃过饭之后,我和妹妹解释:这次回来的主要目是:看望你和哥哥,顺便带着孩子们去我们的老房子看一看。看一看我曾经出生和生活二十多年的地方,让孩子们暂时远离城市的喧嚣,感受一下平静却充满生机的乡土气息,让他们懂得父辈们当年是如何在艰苦的岁月中跋涉。
妹妹的家在村子的西头,而我们的老房子在村子的中央。
妹妹陪着我们一边走在去老房子的路上,一边聊着那些往事。也互相打听亲友们都过的怎么样。
妹妹告诉我,村子里的父辈们基本都故去了,小时候和我同龄的玩伴也走了两个。听到这样的结果我的心情有些黯淡了,尤其我的那两个小时候的玩伴,原本打算抽时间去看望他们,不曾想他们已经悄然离去。人生就是这样无情,谁都无法感知未来的路还有多长。既然我们还幸运的活着,那就好好的去珍惜这余下的美好时光。
我们慢悠悠穿过村庄,这一路,看着家乡村庄的变化,欣慰的同时也带来些许感伤!
记忆里的村庄,雨季来临时便会泥泞不堪的黄土路,早已换成了水泥板。一户户农家院的红砖绿瓦早已替代了贫穷时的泥草房。
村子在最近的十几年里,已经变化的天翻地覆物是人非,飞速的发展竟然使我找不到从前的印象,只有那一颗颗我最熟悉的老杨树,站在原地顽强的生长。还有那条穿过村庄的小河,如这飞逝的时光一样,静静的流淌。
说话间,一堵熟悉的院墙映入眼帘,那是当年我和父亲一起垒起的石头墙。这院墙年久失修,虽然有些破乱的不成样子了,但是却使我想起了父亲当年忙碌的身影。
父亲生前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当年他带领生产队社员,学过大寨也造过梯田,赶着马车走在去粮站交公粮的路上!
父亲的身体瘦弱,生活的重担压弯了脊梁,硬生生的支撑,让他变成与年龄不符的苍老,变成弯腰驼背满脸沧桑的典型的农村大叔的模样。但是在他的孩子们心里,父亲无疑是伟大的!永远是奋不顾身护在我们前面的安全保障。我们都深爱着父亲,父亲留给我们的那些淳朴和坚韧始终激励我们去顽强的生活。
打开大门时,我看见熟悉却空荡的院子,因为太久没人居住已经变得荒芜了。
房子还是那座房子,院子还是那个院子,只是人去屋空再也没有了从前家的热闹和兴旺。
前些年每次回家都是母亲站在门口用手遮住眼眶,向村口张望着迎接我。而当我快要走近时,母亲会蹒跚着紧走几步接过我给她带来的大包小包之中的一个。而当母亲写满笑意的脸颊滚动泪珠的时候,我会用充满喜悦的笑声上前拥抱母亲并大声喊出:妈!我回来了!母亲会翘着脚用粗糙的双手捧住我的脸一遍遍查看,而且看的很仔细,嘴里嘟囔着儿子回来了,回来就好!
尽管我已是成年人。可是在母亲的心里,我依旧是她没有长大的孩子。那时的我真的从里往外溢满幸福!
而今天,当我喊出:妈我回来了的那一刻,一个大男人的泪水滚滚而落,内心的酸楚油然而生。我的泪水流进心里化作呼喊:母亲啊,这次你咋没出来接我,你去哪了!!……
走进老房子,屋子里空空荡荡的,分明失去了锅碗瓢盆饭菜充盈的烟火气息。锅台和火炕还在。挂满灰尘的房梁上爬满蜘蛛网。
我在屋子里来回走着,甚至每个角落都看一看。无论我怎样搜寻,都已经回不去从前,只留下当年父母亲和我们一家人生活过的印象。一种人去屋空的感觉瞬间笼罩了我,心情也为之低落了很久。
但是,当我再一次回头审视,这濒临倒塌的老房子时,我分明在满目疮痍中看见:一部写满岁月铭刻的人丁兴旺的家族史,一部父母用一生的艰辛换来的奋斗史。父母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含辛茹苦的将我们养大,将我们培养成人。而我对老房子的眷恋情怀,如同对父母的恩情一样深厚。
这一刻,我仿佛看到父亲推着他的独轮车在寒风刺骨的冬天里,在厚厚白雪的山上砍柴,拉回家后烧热我们暖暖的热炕。
仿佛看见我母亲,坐在光如萤虫的油灯下,没日没夜的为我们做着御寒的棉衣!
仿佛看见我姐姐,一边哄着我睡觉一边等待着母亲结束一天的劳作归来!
当我重温当年一家人其乐融融奋力生活的时候,感慨万千。
一辈子奔波劳累的父母,当你们拼尽全力走完一生的时候,你们如愿的长眠于家乡的大山脚下。你的孩子们将会用深深的思念和感恩的情为你们送去永远的陪伴。
平复了心情,我围着老房子房前屋后走了一圈又一圈,看不够那些勾起我回味的场景,甚至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我难以割舍的记忆。这一刻,仿佛我又重新走回到从前,走回那些青春萌动,走回快乐或不快乐的岁月,重温岁月里的点点滴滴。
孩子们分明在我黯淡的情绪中,读懂了他们的父亲。当年就是在这斑驳突兀的泥草房里,出生长大并一步步跋涉着走出这难忘的村庄。
常言说:父母在时人生尚有来处,父母不在时人生只剩归途!
回到了久别的村庄,回到老房子,我却再也没有找回那些逝去的,有母亲疼爱和牵挂的好时光!
当我站在空荡的院子里,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的时候,妹妹的声音也有些哽咽了!妹妹劝说着我:三哥,别太伤心了,爸妈不在了,这不是妹妹和二哥都在吗,以后想家了你就多回来几次,别拿自己当外人,妹妹的家不就是你的家吗!
我相信妹妹的话是发自心底的,是源自血浓于水的亲情。妹妹的话固然给了我莫大的感动和安慰。然而,我怎会不知道,母亲带着他那把油纸伞和简单的行囊彻底走远了,随着母亲的远去,我们失去了回报母亲恩情的机会,也同时失去了母亲生前的凝聚力和亲情的纽带。我再也不用惦记他们,再也不用大包小包的为他们带回孝顺了。
有人说:有家的地方就有妈,有妈的地方才是家。而如今老母亲已经不在这世上很多年了,昔日的家乡早已变成了故乡,我无数次问自己:我还有家吗?
我的心再次迷茫了!
妹妹的家很宽敞,经营的很温馨,妹妹对哥哥的热情是由衷的。但那毕竟是妹妹的家,与母亲的家有着天壤之别。哥哥的到来虽然不是外人,但是应该理解为是客人,既然是客人就会有客人的礼让和言形小心的客套。不可能像从前作为孩子回到老房子,回到母亲身边那样,随随便便的忙东忙西。吃着母亲为我做的饭菜,哪怕是一碟咸菜就着一个发黄的饼子,都会感到那么香甜,因为那才是自己的家,那才是我想要的家的味道,那才是最熟悉的母亲的味道!
回去时的一路,默默无语,一路神伤黯然。我知道逝去的一切都会成为回不去的记忆,可是怀旧里的过往怎么会被时间冲淡或者抹去。
我很怕我会在日后美好的生活中把这一切遗忘。我要教导和引领我的孩子们,让他们深刻的记住:这里是她们的根,记住我的村庄,我的母亲,我的老房子。我的那些关于家和亲情,还有最深的难以割舍的那些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