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缘江夏》之二
地缘江夏之大观
作者:罗友明 编者:杨建松

热爱江夏,始于了解江夏。在了解了地理江夏之后,再来了解一下地缘江夏。从地缘切入,我想这是充分、深入了解、理解江夏的一把钥匙。这样,我们不仅可以获得较多的历史信息,更重要的是可以获得骄傲的理由,和作为江夏人的自豪感。
一、地缘江夏的内涵
所谓“地缘江夏”有两层涵义:其一,我这里解读的是古郡江夏,就是江夏郡,地域范围大大超出江夏区和地理江夏;其二,地缘与地理密不可分,然地缘概念远大于地理概念,地缘的核心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所发生的历史事件,以及所体现出的精神文化价值等。地理大致是稳定的,只有地质年代的考察,才能知道它的沧海桑田的变迁。而人,大写的人,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生产、生活、奋斗,可以在地质变化极微小的时间段里,创造文明奇迹,推动历史进步,极大的提高地缘价值。地理乃地缘之基,人乃地缘之魂。人及人的活动,才是地缘的核心。

二、江夏郡的设立
江夏郡在设立之前,属于南郡。南郡是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之后设立的。当时的楚国相对于秦国来说,在其南边,故称为南郡。郡治在楚故都郢,即后来的江陵。而中央之国在州郡的划分上,从根子上说,都是源自于《禹贡·九州》。秦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设三十六郡。后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又开疆岭南等,使郡增至四十八个,再加上岳麓书院秦汉竹简中新发现的州陵郡和清河郡,那就是五十郡了。然郡虽多,但秦尚未设州。州的设置是在汉武帝元狩年间。其背景原因有二:其一是自高祖以来,汉施行郡国并行制,先是异姓王的“反叛”,后是刘氏同姓王的七国之乱,差点颠覆了西汉政权,此时是到了该总结历史教训,到了建构中央集权的历史节骨眼了;其二是收复了南越国,特别是霍去病击败匈奴休屠王和浑邪王,“断匈奴右臂,张国之臂掖,以通西域”,汉武帝龙心大悦,改元重新划定大汉疆域,进行区划改革。江夏郡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划定的。
这年,是汉武帝元狩二年(即公元前121年),首置江夏郡。其治所先在安陆,后在西陵。为什么?大致的原因是:楚国统治时,国家战略是问鼎中原,开发的重心是荆襄盆地,西江汉平原和洞庭湖西部平原,而云梦泽东部平原,开发滞后,管控很有限,初置江夏郡时,则把条件较好的安陆定为郡治;后来的官员在实际工作中,认识到安陆非江夏郡的中心,加之江夏郡的特点是隔江隔河隔湖又隔山,实施管理困难很多,后经堪定报批,则把郡治迁到了相对中心的西陵。
西陵在现在的武汉市新洲区举河西侧的台地上,故称西陵。西陵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之下,乃南北东西方向的水陆交通节点,过江即鄂县,可经樊湖通达鄂东南各地,的确选得好。从现在的眼光看,郡治如果设置在夏口不是更佳吗?然当时的夏浦之地,江水漫溢,湖群密布,水势变化莫测。而当时的“汉口”尚在水泽之中,龟山几乎是大水环绕中的一座孤岛,水大成患,所以尚不宜设置郡治。三国时,经略荆州的东吴曾在涂口(即现在江夏区的金口街道)置江夏郡,总算跟现在的江夏区联系上了。而与东吴对峙的曹魏,在石阳(现在黄陂区西南)置江夏郡,后为了安全计,把郡治迁到了云梦一带。还有在新莽时,把南郡的州陵县,改成江夏,其治所在现在的洪湖市北、嘉鱼县潘家湾的长江对面,行政江夏终于和地理江夏重合了。胡乱改革的王莽,在这点上是改对了,真有趣。
三、西汉武帝时的州及江夏郡
我们知道,西汉的疆域,却已超出了《禹贡·九州》的范围。武帝元狩年间划分全国州郡时,除把梁州直接改成益州外,还分出或增设了凉州、朔方、并州、幽州、兖州和交州,共十三州,分设刺史部。这些在《汉书·地理志》中有记载:“至武帝攘却胡、越,开地斥境,南置交阯,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并夏、周之制,改雍曰凉,改梁曰益,凡十三部,置刺史。”大汉设置刺史部,是为了监察郡、国的异动,尚不是省级行政单位,然是其设置的滥觞。西汉设置刺史部,可以看出中央政权对郡、国的不信任,它们是被郡、国的异心和尾大不掉搞怕了。一旦中央政权管不住地方政权,或者不能及时发现地方政权的异动,那么,地方政权很快就成为乱源,成为能颠覆中央政权的地动山摇的力量。总之,其设置的目的就是为了更有效的管控郡、国,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西汉时的江夏郡全图
那时的江夏郡,属荆州刺史部。荆州刺史部监察荆襄七郡: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长沙郡、桂阳郡、武陵郡和零陵郡。这个范围包括现在的湖北、湖南全境,以及河南省的南阳市和信阳地区。荆南四郡是撤销了长沙国而设置的。荆北的江夏郡是由南郡分出云梦泽东部和衡山国西部的地盘而组成的。其范围比现在的江夏区大多了,甚至比地理江夏更大,几乎包括半个湖北省加上河南的信阳地区。江夏郡的东北部与扬州的庐江郡比邻,相当于现在的黄冈市;东南部的东部,与扬州的豫章郡隔幕阜山相连,南部则与长沙郡接壤,相当于现在的咸宁市、黄石市与鄂州市;西部、南部与南郡紧邻,相当于现在的孝感市、安陆市、京山县、钟祥市、天门市、仙桃市;北部跨过大别山与淮河北边的豫州汝南郡相望,这一部分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河南信阳市。而江夏郡的地缘枢纽是夏口,那就是现在的两江交汇、三镇鼎立的大江大湖大武汉。而武汉之形胜,乃龟蛇锁大江,江、汉交汇东去,茫茫九派,朝宗于海,气吞云汉。

江夏郡在荆州刺史部七郡、国中的位置
四、江夏郡的县与侯国
由于《史记》中没有专门的行政区划和地理内容,而是散见于各篇纪、传之中。好在《汉书》里首创了《地理志》,它融合了《禹贡·九州》的内容,较系统地记述了大汉疆域内的行政区划和地理,这给我们了解西汉这方面的知识,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在班固的《汉书·地理志》中,记述的是西汉末年,即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情况。那时的江夏郡建制了十四个县级行政单位,它们分别是:西陵县、竟陵县、西阳县、襄县、邾县、轪县、鄂县、安陆县、沙羡县、��县、蕲春县、云杜县、下雉县和钟武侯国。江夏郡那么大的地域,仅十四个县级行政单位,以现在的眼光看,实在是不算多,有些少得可怜。然它们是古人聚集、生存、发展、奋斗的基地,同时,也是我们现在行政建制发展的基础。

县少人口自然也不多。《汉书·地理志》中记载江夏郡的户数与人口——“户五万六千八百四十四,口二十一万九千二百一十八。”除以十四个县,县均分别是:户四千零六十,口一万五千六百五十八。相当于现在的一个社区或者一个村的户数和人口。当时的县,面积是现在县的好几倍,由此可见,当时是何等的地广人稀。
我们看鄂东南咸宁市、黄石市、鄂州市,也就是长江从岳阳城陵矶折向东北方向蜿蜒流淌至夏口,两江交汇再折向东南方向,直到流淌到九江,与幕阜山一起包裹的鄂东南这片三角地带,竟然只有下雉县、鄂县和沙羡县三个县。鄂东北的黄冈市那么大的范围,也是三个县:西陵县、邾县、蕲春县。京汉铁路以西的孝感市以及钟祥、安陆、天门、京山、仙桃等市县,只有安陆、云杜、竟陵三个确定的县,还有一个叫襄而在王莽时叫襄非的县,具体地点不详。我们跨过大别山,抵近淮河上游这片区域——信阳地区——有多少县呢?也不多,只有轪县、西阳县、��县和钟武侯国四个县。仔细琢磨这些县的设置,发现几乎都是设置在河口或是山的隘口上,这些都是地缘节点和交通要冲,你不得不惊叹古人的智慧。
五、对江夏郡始置的论证
在《汉书·地理志》中,对江夏初置是这样记载的:“江夏郡,高帝置。属荆州。”很多学人在文章著述中引用。人们在引用这种说法时,其心理往往认为历史越早越好,而班固的《汉书》又是史书经典,权威性难以撼动。因而一般不会深究,直接从其说而欣然引用之。然学问学问,贵在学而问之,也就是现代学术倡导的质疑精神。直到国学巨擘王国维研究后,著《汉郡考》,提出疑议,才震动了史学界,后多有学者从其说。我从《百度文库》下载王国维著《汉郡考》学习,惊叹大师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侃侃而谈,学问之大,甚为叹服,我等后学,只得老老实实从其说。再热爱江夏,也要尊重史实。虽然班固《汉书·地理志》经典、权威,我们也应该知道王国维的质疑,以丰富自己的知识,端正自己的学风。

三国时的江夏郡
那么,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汉郡考》中,考证江夏郡是怎么说的呢?他列举了汉初在秦“分天下作三十六郡”的基础上,增了郡、国二十六个。在考证了所增的各郡、国的设置出处之后,发现“真为高帝置者,曾不及三分之一”。唯河内、清河、常山、豫章四郡,“可确证为高帝置者”,余下的“如汝南、魏郡、中山已不足征”,至于江夏、涿郡等十郡,“尤可证其非高帝所置”。认为江夏在武帝置江夏郡之前,仍然属南郡,仅在现在的江夏区的行政区域内,置有沙羡县。证据是《汉书卷四十五》即《蒯武江息夫传第十五》中记载淮南王刘安欲谋反,召伍被“欲与计事”,伍被献策曰:“南收衡山以击庐江,有浔阳之船,守下雉之城,结九江之浦,绝豫章之口,强弩临江而守,以禁南郡之下,则淮南所虑,仅汉南郡之兵,东保会稽,南通劲越,屈强江、淮间,可以延岁月之寿耳”。王国维分析当时:“浔阳为庐江属县,则下雉此时亦当属衡山。”伍被提到的“庐江、衡山、九江、豫章四郡,皆厉王时故地也。”而“不言江夏”。认为:“武帝之初,似尚无江夏郡”。只是到了武帝“元狩元年,衡山国除,次年于其地置六安国,仅得衡山五县,江夏十四县,当以衡山余县及南郡之边数县置之”。因此,他的结论是:“高帝时不得有江夏郡也”。而恰巧湖北荆州纪南镇松柏村汉墓的考古发掘,证实了王国维质疑的正确性。其第35号木牍中记载:南郡有属县及侯国十七个,而其中就有《汉书·地理志》所记载的江夏郡属县:沙羡县、安陆县、轪侯国。从南到北,都在其列,这些官方记载,充分证实武帝元狩二年置江夏郡之前,是属于南郡的。

《汉书·地理志》影印版
因此,作为江夏人,我们应该准确的知道,首置江夏郡是武帝元狩二年,即公元前121年。正如前述,江夏郡高帝置在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中,都有诸多的矛盾之处,作为定论略显不足。而之后江夏的沿革流变,《江夏区志》中均有详细的介绍,烦劳热爱江夏的朋友,仔细查阅研读,笔者不再赘述。

江夏郡的地缘结构
六、江夏郡的地缘结构
江夏郡的初置,以及江夏郡的大致范围,我们都了解了。然我们可以把想象飞向天空,以上帝的视角,来俯瞰这片神奇的土地,理解它的地缘结构,你一定会领略到江夏郡的伟大。
江夏郡的北部为信阳板块,是由山、河组成。山,就是大别山;河,就是淮河。大别山东西向绵延,它的西部与桐柏山交错相连;东部折向南,与扬州的庐江郡分享这段高且厚的大别山山体,南临浔阳江,与幕阜山隔江相望,共同组成我国地理的第三级台阶。由南往北,翻越大别山,要过著名的“义阳三关”:东为九里关,西为平靖关,武胜关居中。三关乃沟通南北的交通孔道,更是军事要冲。北边是淮河,与豫州的汝南郡隔河相望。这段淮河是淮河的上游,因而信阳板块也可称为河源之地。而连接大别山与淮河的,则是发源于大别山的潢川。那么,信阳板块的地缘,大致呈工字型结构。
东北部的黄冈板块,北边与东边均为大别山包裹。西边大致抵京广高铁线。南边就是呈东南方向流淌的长江。区域内地势呈东北往西南倾斜,南北流向的河流众多。河水经年累月冲刷,泥沙俱下,因而在河与江的结合部,形成了沿江走廊。我们体会一下“新洲”这个地名,则可了然。黄冈板块的地缘,呈山、河、江的内包型结构。

京广高铁线西边的孝感板块,其板块东边有古时的倍尾山,北边有大别山,过随枣走廊,西边是大洪山。涢水从西北往东南方向,穿流过整个板块,汇入石阳湖,与夏浦概念的众多湖泊一起,漫溢入长江。南边是潜江西北的竟陵的汉水以及以下的夏水,从夏口入江。而倍尾山、大别山与大洪山,像一个巨大的臂弯,护着整个孝感板块。涢水和夏水,像神仙舞动的飘带,灵动而飘逸。孝感板块的地缘结构,可以用“三山相拥,两水联江”来概括。
鄂东南的这个地缘板块,如按曾经的行政级别(鄂州市、黄石市曾属咸宁地区管辖),当然应该是咸宁市来冠名。然鉴于鄂州在古代的显赫地位,加上我们解读的又是古郡江夏,即使是大武汉的江南部分,历史上也曾以鄂州之名置之,所以让咸宁市吃点亏,让鄂州来代表这个板块则更合适。
鄂州板块的西边、北边,就是浩浩荡荡流淌着的“鄂江”。东边是南北走向的幕阜山,像碧绿的天幕,迎接东方朝阳的升起。南边是以九宫山为代表的系列山脉,与荆南的长沙郡相邻。而中间就是以梁子湖为代表的湖群。江与山,捧着梁子湖这颗明珠,就是鄂州地缘板块的显著特点,其地缘结构为“江、山捧珠”。

经过以上初步解读,我们可知晓江夏郡是三面有苍山环抱,江、水奔流,碧水环绕,河网密布如织。湖泊众多如天撒碧玉于其境,乃大珠小珠落玉盘。更有江、汉奔腾不息,莽莽九派流中国。江夏郡的地缘结构可概括为:三面环山,苍莽抱碧于内;一面临水,江汉朝宗于海。其势气吞云天,其地美若仙境,此乃江夏郡地缘之大观也。热爱我江夏的朋友,欲知江夏郡地缘不同板块之详解,认识与感受江夏郡在中央之国发展和中华文明建构中的伟大,且待在下另文告知。

2022年12月28日于江夏
2024年10月29日修改

作者:罗友明,1955年出生,1972年考入武昌县京剧团,扮演过李玉和、赵永刚等角色。1974年底代表武汉空军航空兵四十四师,参加武汉军区文艺汇演,获表演一等奖。1975年春正式入伍。1979年4月退伍,在武昌县文化馆工作。从事戏剧创作、文艺辅导和编辑工作,担任过《江夏文艺》的副主编、主编。参与搜集整理《武昌县民间故事集》、执行主编过《武昌县戏剧、曲艺集》、江夏非遗读本:《江夏民间故事》、《藏龙十年》等。曾18次担任江夏区文艺“百花奖”大赛的主任评委。曾担任武汉市戏剧家协会理事,武汉陆羽研究会名誉会长、江夏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等。应邀参加武汉大学历史系周教授主编的明清史:《历史的细节》,撰写多个专题。酷爱读书、垂钓、旅行和下围棋,曾六次获江夏区十佳读者称号,曾获江夏区围棋比赛冠军。退休后爱好旅行和传统文化研究。

编者: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省朗协融媒体工作专业委员会主任,省朗协语言艺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武汉市老干部朗诵艺术团副团长兼艺术总监;《都市头条》铁马豪歌平台创始人,四年阅读已逾一亿八千多万;湖北省第三届“荆楚朗诵之星”。

请扫描关注《都市头条》
欢迎关注 感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