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清白白作人 勤勤恳恳做事【之一】
----记民盟长安创始人李志中
作者:每小平
一.革命生涯
李志中(1915年农历2月8日出生----卒于2006年8月23日)又名兴国、南峰、石忠士、李清白等。西安市长安区王莽街道二里村人。1922年启蒙,1928年在杜曲私塾读书。曾在西安高中读书、西北师范学院进修。1933年在西安雷神庙小学补习算术,同年考入陕西省立中山中学(1934年改为陕西省立西安二中)。1936年春,西安二中成立“学生救国会”被推选为主席,领导了反对罗端先校长的贪污斗争。
1936年冬,参与“西北救国会”组织去临潼向蒋介石请愿的游行活动;同年12月下旬,在杜曲镇成立“西北人民抗日先锋军”,自任军长。以响应毛泽东将中国工农红军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先锋军”的壮举。
1936年10月,由张滋润介绍李志中加入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队)。1937年9月,由李纪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3月,在省委张徳生主持下,中共长安县工作委员会成立,李志中任工委武装委员。1939年9月,成立中共二里村党支部任支部书记。

1939年9月至1947年,李志中重点参与了:1.团结民众和盟员与胡宗南部队周旋、斗争,扩大共产党的影响。如巧斗王曲黄埔军校第七分校滥伐群众树木的行为。2.积极发展党员,普及农村教育。3.组织长安“民青社”(创始人之一)。1944年到1945年在兰州西北师范学院进修。由李敷仁介绍加入西北民主青年社,简称民青社(中国民主同盟)。1945年6月,被民青社负责人李敷仁、武伯纶确定为长安县民青社负责人。积极开展工作,发展常启亚等民盟成员15人。4. 1946年8月,“中共长柞工委”成立,任武装委员、游击大队长。8月15日发动“寨沟暴动”,开始了在秦岭长柞山区拉队伍、支援新四军五师和359旅突围西进等活动,不怕牺牲,历尽艰险。
1946年与地下党员张克礼一起到马栏向省工委书记赵伯平汇报长安县地下党的工作开展情况。1947年6月,为躲避敌人的追捕,经组织同意,转移到河南潢川,继续坚持革命斗争。1947年至1952年,在潢川文化馆、县民政科任主要领导,参加剿匪反霸、土改镇反工作。
1952年奉调回长安,任长安县教育科副科长,负责工农教育。工作成效显著,受到副省长张凤翙、教育厅长景岩征等领导的高度称赞。1953年代表陕西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工农教育工作会议。
1957年长安县委将1947年经组织批准去潢川一事错定为“脱党”,从此进入长达21年的“另类”待遇。李志中忍辱负重,丹心不改。

1958年到1973年任长安县韦曲一中(现长安一中)副校长,其间4年时间被关进“牛棚”。1973年到1978年不断“申诉”。在党中央的关怀下,1979年2月恢复了党籍。
1981年11月----1983年5月被推选为长安县政协主席。1984年6月离休后,人离心不离,身休志不休。挚着追求一个真理,誓为共产主义奋斗不息。
继续为党的事业发挥余热,默默奉献,做出了显著成绩。1992年,荣获长安县离休干部先进个人;1995年至1999年,连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996年获省关工委“陕西省热爱关心下一代工作特殊荣誉奖”,1983年被市文明委授予“西安市文明市民标兵”等称号。
1984年以后仍继续发挥“余热”,笔耕不辍。既写党史、盟史,又写革命回忆录。年迈八旬,不分春夏秋冬,甚至在炎热的夏季,在没有空调降温、闷热窄屈的楼房里戴着老花镜专心修改稿件。先后在《陕西地方志通讯》《陕西党史资料丛书》《西安文史资料》《西安老龄报》《陕西老年报》等报刊、诗集上发表回忆录,诗词等,被人们誉为“老有所为的革命者”。精心编著了《清白诗稿》《枫林一叶》《枫林文存》等书。
从1936年投身革命,历经艰难险阻。几上几下,未曾担任过重要职务。但用“留得清白于人间”勉励,一直保持着良好心态。清清白白作人,勤勤恳恳做事。学以杂,行以壮,德以耐,诗以宏。如上可以概括其一生。
原陕西省委书记陈元方评价曰:“岂为文章惊海内,但求清白在人间”。民盟盟员、民盟长安县工委副主委、长安一中校长陈天人评价曰:“华章揭壮举,实录见高行;文史相辉映,一一发深醒”。一师一友之言,掷地有声。
注:寨沟暴动是指长安县游击大队在柞水县名叫寨沟的地方举行暴动,同敌人作拚死的斗争。

每小平 笔名 每牧 每文 网名 长安美 长安区作家协会理事 民俗委员会主任 区诗词学会监事长 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 市民盟老盟员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文艺评论分会会长 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 乡土文学委员 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 理事 副秘书长 陕西省唐诗与杜甫研究会理事 原长安区政协委员 区政协特聘文史员 民盟长安区工委原副主委兼韦曲支部主委 长安区武术协会名誉顾问 西安地名协会特聘专家 杜曲乡贤 人文地理 方言 习俗 秦腔 社火 武术 民协文化研究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