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集联》读后
漆雕世彩先生把他花了十年功夫完成的著作《楚辞集联》寄给我,希望我写一段话,谈谈读后的感受。数年前,世彩先生也曾令我写一篇对他的著作《新楚辞》的评论。我虽然很爱读他的诗文,但说起评论,却总不知从何说起,所以一直没有动笔,感到有愧于先生。世彩先生是杰出的书法家、诗人,也是为《楚辞》研究开辟了新领域新方法的学者。书法家和诗人是美的创造者和呈现者,我们看世彩先生的书法,起笔干净利落,收笔果断遒劲,疏密对比强烈,尤其是那一掷千斤的折竖和撇捺,是书法家低头凝思与诗人仰望星空的天然契合。这样情满于山、意溢于海的作品,让我一个既不懂书、又不懂诗的文献校勘工作者写评论,自然是隔靴搔痒,说不到点子上。这就是我迟迟不能遵命的原因:非不为也,诚不能也。
这一次世彩先生首先把我好好鼓励了一下:“伏先生之才情文思,我久为仰慕!先生或褒或贬,或笑或骂,或毁或誉,或揶或扬,或唱和或品味,或直议吾之做人行事,或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塊垒,总之,使先生之才情遐思,宏词丽藻,挥洒倜傥、纵横驰骋,写出先生傲岸不群、卓然特立之个性。不日印行,使之与书俱,定增此小集之光辉矣!恃愛相请,幸勿拂也!”这种激将的方式,这样的深情厚谊,真是无法婉拒,我只得不怕献丑,说几句外行话。
集句为诗,集句为联,我不知道前人是否考证过其源头,就直接说说我的看法。如果细数集句源头的话,可能要追溯到先秦时期。《周易》的卦爻辞,据顾颉刚先生研究,其中有集录民谣而成者,把一首既成的民谣分散嵌入不同的卦象之下,就有了集句的意味。《彖辞》多有韵语,《象辞》中的爻象辞皆是韵语,这些韵语,往往拆散一首完整的诗,分置于不同的卦之下:也就有集句的性质。先秦史传散文和诸子散文中,常引用《诗经》的句子以说明主题。《尔雅》中也有,如《释训》:“子子孙孙,引无极也。颙颙卬卬,君之德也。丁丁嘤嘤,相切直也。蔼蔼萋萋,臣尽力也。噰噰喈喈,民协服也。佻佻契契,愈遐急也。宴宴粲粲,尼居息也。哀哀凄凄,怀报德也。”(极、德、直、力、服、急、息、德,叶入声职部韵)第一句是经典中的话,如“颙颙卬卬”是《诗经••大雅•卷阿》中的句子,第二句“君之德也”是训释。把经典中相同构词方式的句子摘录出来,用相同的句式加以诠释,也具有集句的性质。西汉的学者,常有“拟骚”作品,这些拟骚作品,前人或斥之为“无病声吟”,其实这是秦汉以来的学者注释前人作品的一种形式,汉人称《周易•系辞》为“易大传”,就是这样一种形式,刘安的《离骚传》也是同一类,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王褒的《九怀》、东方溯的《七谏》、刘向的《九叹》、严忌的《哀时命》等是典型的拟骚体。除了这些,当时知识界还应当流传有此类作品,到王逸撰《楚辞章句》时,便把这些作品分置于《楚辞》相应的句子之下,这也具有集句的性质。如《楚辞章句·九章·抽思》:“哀愤结縎,虑烦冤也。哀悲太息,损肺肝也。心中诘屈,如连环也。”(冤、肝、环,叶平声元部韵)在《九章》其它各篇及《离骚》的《章句》中也有这种形式,《四库提要》已指出“盖仿《周易象传》之体”。东汉《焦代易林》有集前人四言诗者,学界尚未关注。以上所说的集句,恐怕是不自觉的运用。
至西晋傅咸,集经典的句子组成全新的作品,那就是自觉的集句为诗了。如《毛诗诗》:“无将大车,维尘冥冥。济济多士,文王以宁。显允君子,大猷是经。”《论语诗》:“守死善道,磨而不磷。直载史鱼,可谓大臣。见危受命,能致其身。”到了唐代,类书盛行,挑选精彩的句子分别载入不同的门类下,那也是自觉的集句。如徐坚等奉旨编《初学记》,其中“事对”一类,除引用经书史书子书解释事典外,也多有引用古诗文句者。如“兰”类“事对”有“丹颖”“缥蔕”,引用左思《齐都赋》:“其草则有杜若衡菊,石兰芷蕙,紫茎丹颖,湘叶缥蔕。”由于唐诗高度发达,人们竞相学习模仿,其中方式之一,便是集唐人诗句为诗。敦煌出土的十多种唐五代大众类书中,集前人诗句于各类关键词之下,是最普遍的方法。宋代王安石有集句诗,也有集句联,而金代诗人李俊民《庄靖集》卷六收录了集录唐人诗句成七言绝句,计有120首之多,涉及唐代诗人138位,可谓蔚为大观。
世彩先生的《楚辞集联》共集得326条。每条之下,有详尽的注释,说明出处和典故,诠释字词意义;还有联句大意的译文。有的条目下有“附言”,分析新集之联的构成学理,对其文学内涵和艺术特色进行挖掘,最能显示诗人的本色。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云翻翻而飘忽兮,予继日夜以飞腾”一联下,世彩先生分析屈原诗句中饱含的满腔忧愤,由其表现方式,联想到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辛弃疾词的激越悲壮。“谁与玩斯芳,余将焉所程”一联下,世彩先生由“玩”字入手,谈欣赏《楚辞》的方法。认为《楚辞》之芬芳,在于把翫,在于涵詠,在于真读,在于设身处地,以意逆志。真读《骚》者,应该一切注解赏析不看,只看骚辞本身,即直接读原作。
综观《楚辞集联》,精彩者随手可拾,如:
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明德兮修能,永阜昌兮日新。
这是集《九歌·礼魂》、《大招》、《离骚》诸篇之句为联。
驾飞龙乎上下,高翱翔乎上下,周流观于上下,帅云霓而上下,蜿蜿乎,翩翩乎,翼翼乎,予勉陞降以上下;
驷玉虬乎上下,飘翻飞乎上下,斑陆离乎上下,溘埃风于上下,欣欣兮,跃跃兮,昂昂兮,吾将索求乎上下。
这是集《离骚》、《九辩》、《九歌·东皇太一》、《九章·悲回风》、《卜居》诸篇之句以为联。
思九州之何大,
横四海兮焉穷。
这是集《离骚》、《九歌·云中君》之句为联。
滋兰九畹兮,谁与玩此芳草?
极目千里兮,孰为伤此春心?
这是集《九章·思美人》、《招魂》之句为联。
宁予死以流亡兮,亦余心之所善;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这是集《离骚》之句为联。
最后一幅是集《离骚》《九歌》《大招》之句的188字的长联:
奏《大吕》而舞《韶》,歌《采菱》而交鼓,发浩倡而吹竽,演《九歌》而会舞,伏羲戏《驾辩》,和节应律,铿钟瑶虡,竽瑟狂会。倏而疏节安歌,倡赵箫兮;秦歌卫舞,灵巫扮兮;琴瑟间钟,错觞灯兮;笙箫夹鼓,郑歌起兮;披文服纤,发长缦兮;怨怨哀哀,极声变兮,声悠悠兮盈耳;
哦《涉江》而縆瑟,讴《劳商》而展诗,和《扬荷》而击磬,起《激楚》而鸣篪,皓齿朱唇,起舞交竿,嫮目蛾眉,传芭翾飞。忽而扬桴拊鼓,听歌譔兮;吴歈蔡讴,娱人乱兮;娱酒不废,沉日夜兮;美人即醉,朱颜酡兮;娭光眇视,目曾波兮;嫚嫚妙妙,姣丽施兮,芳菲菲兮满堂!
内容是极尽描写楚国宫廷乐舞,黄钟雷鸣,管弦齐奏,美人起舞,壮士长歌,浩浩荡荡,气势磅礴,声音洪亮,画面绚烂。既是楚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本书集句的高潮,更是世彩先生激情昂扬的写照。
世彩先生研究《楚辞》,独辟溪径:通过集句的方法,把《楚辞》中句式相近、内容相关、尤其是精神相通的句子汇集起来,用中国人最喜闻乐见的“对联”方式呈现出来。这不仅是文献学上的的集句,更是发自肺腑的共鸣和创作。这种方式,与一般创作不同:一般的文学创作只要构思成熟,创作的激情勃然而生,就如同天马行空,鱼游大海,没有什么可束缚的;而集句创作,受限制的因素很多,用前人的成句,表达自己和前人相同或相近的情感,是戴着脚镣和手铐跳舞,要自如表达,真是何其难也!也和一般的研究也不同:一般的古代文学研究,除了文本校勘外,主要是创作背景和创作情境的挖掘,思想内容的探讨,艺术表达形式的体悟;而集句研究,既要体会原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更要把原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下创作的不同诗句熔铸为一体,表达一种思想,这种思想,不是原作的简单重复,而是新的创作,呈现更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效果,是创作与研究的完美结合,是一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当如是”的物我相融相忘。正如世彩先生所说:我在比较长的时间内用功《楚辞》,一有空儿,就痴痴地凝视它,翻阅它,朗诵他,反复地揣摩它,默记它,将《楚辞》的词语、句子、段落、章法、典故、意象,以及它的精微奥妙等等烂熟于心。在制作联句时,这些都如泉水般汨汨流于笔下。要把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怨愤当作自己的怨愤,把屈原发自内心的呐喊化作自己的呼喊,屈原的疾痛惨怛就是自己的愁惨悲苦,自己就是所集联中的主人公,此字句乃从我之肺膈中流出。清代贺宜孙主张:“求读骚者,须尽弃旧注,止录白文一册,日携于高山流水之上,朗读多遍,口颊流涎,则真味自出矣。”这是用生命读《离骚》,沉潜玩索、倾心涵咏,既读且思,既读且哭,既读且歌,既读且舞,感古人之悲郁愤懑,不觉得潸然泪下,歌之抑扬而涕泪满襟。跨越千山万水,直接与屈子剖开心腹对话,这正是世彩先生读骚的方法。
集联的方式最集中地体现了我国古代读诗的方法、目的和思考的重点。古人读诗,不是为了写论文,而是为了直接与“诗心”相接触,与古圣前贤相交流,目的是陶冶性情,培养正气。所以,通过优游涵泳,通过宫商声气体会诗人之心和诗之主旨,发愤以抒情。有一则学林嘉话,说河南大学的著名教授高明先生,他讲授古典诗歌的方法,只是在讲台上反复吟诵原诗,自己是摇头走动,忘情投入。吟诵若干遍后,就自言自语:真好呀,真好呀!他就这样沉浸在诗美的海洋之中。老一辈学者这样讲诗者不少。我想起了先师郭晋稀先生,文革期间他在靖远农场养猪,一有空闲,他便携一册《楚辞》,一卷杜诗,在黄河边上,在乌兰山下,用沙哑的湘潭方言,一遍遍吟唱《离骚》和杜诗。他仰望南天,神情凝重。“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先生最喜欢吟诵《离骚》《九歌》《九章》,因为经常诵读涵咏,他对诗之节奏韵律思考也深,由此发现《离骚》流传过程中诸多错简现象。比如,他认为,《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数句,当有错简。他说:“‘艰’在安部,‘替’在壹部,‘艰’‘替’韵不相叶。疑当作‘哀民生之多艰兮,长太息以掩涕’,‘涕’‘替’同叶衣部。《远游》:‘思旧故以想像兮,长太息而掩涕’,亦以‘长太息而掩涕’作下句,与下文叶韵,可证也。古书因传抄倒句而失韵者多有之。”又如,“索琼茅以筳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曰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郭先生说,“占”与“慕”韵不叶,疑当作“命灵氛为予占兮,索琼茅以筳篿”,篿在安部,慕在乌部,乌安旁对转叶韵,亦前后句传抄颠倒也。《离骚》“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数句,郭师认为,此四句本承上启下之词,上文既言椒变节,此文则转言我佩惟芳,中间夹入一句“委厥美而历兹”,则文气极为不顺。又“兹”在噫部,“沫”在郁部,韵亦不叶。盖历代传抄,不能无误耳。疑原文当作:“保厥美而历兹兮,惟兹佩之可贵。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如此,则贵与沫同在郁部,韵既相叶;文义则由上文之椒兰变节,转入我佩惟芳,词顺而理达矣。根据是,上文既有“保厥美而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之句式,又有“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之行文,由于“委”“保”用字不同,而句意相反。此处当作“保厥美而历兹”而误作“委厥美而历兹”者,盖传抄者见其前有“委厥美”之句式,而忘其更前有“保厥美”之属辞,因而讹混,一也。上文“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从韵例说,“厥美”句皆在不叶韵之单句。本文今本“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则“厥美”句在叶韵之双句,可证本文今本颠倒,二也。经过这样校勘,节奏更为铿锵有力,韵律更为和谐。学问是在吟诵中体悟出来的。
先生唱诵的声音还在我的耳边回响,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四年了。
郭晋稀师与世彩先生的老师石声淮教授为抗战时期“国立师范学院”的同学挚友,1930年代末在湖南蓝田“国师”,他们经常漫步在安化李庄的山间水边,放声诵读《周易》《庄子》《楚辞》《史记》《文选》《古文辞类纂》及李、杜、苏、黄的诗。石先生最讲师生之情,1957年,他顶替自己的老师钱基博先生接受批斗之事,学界共知。一代国学大师钱基博先生,至死也不知道他曾是“右派分子”。郭晋稀先生也是一位多情重爱之人,对家乡的思念,对老师的恩情,萦绕他整整一生,年近古稀,还想调回长沙,为的是整理他的老师曾运乾的遗著。1991年,他回到潮南家乡,端午节至汩罗吊屈原,他心情异常激动,口占七律一首:
南游端为吊灵均,同是天涯沦落人。江上孤魂应识我,国家多难每思君。满腔幽愤宁辞死,一派清流遂托身。怕到柳荫槐影里,偶听渔唱亦伤神。
由世彩先生的吟诵楚辞、集联楚辞,联想到我们的老师郭晋稀先生、石声淮先生。《庄子》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伏俊琏
2022年10月20日于川北嘉陵江边间粱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