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泥万里”马毓林
□庞佃军

云南丽江、玉龙雪山作为著名旅游景点,当代的人们对它们耳熟 能详。但对于曾任清代丽江知府、云南知府且早在 200 多年前就曾经 著书宣传推介丽江、玉龙雪山的商河人马毓林,就知之甚少了。本篇故事,就让我们穿越 200 多年光阴,走进马毓林的世界。
书香世家,欣逢玉辂——马毓林其人
马毓林(1768-1830),字西园,号雪渔氏,山东省武定府商河县 (今济南市商河县马庵村)人。年幼聪慧,矢志读书。十九岁中童试 第一,三十岁中戊午科(1798)举人,四十岁中戊辰科(1808)进士, 朝考中选殿试二甲,以主事分刑部,观政数年后,提中厅。历员外郎 (相当于今之副司长)、中总办(相当于今之中央办公厅主任)、主事 (相当于今之“司”级单位的“干事”)。嘉庆二十三年(1818)任湖南乡试副考官,甲申(1824)冬授云南遗缺知府,乙酉(1825 年) 任丽江府知府。道光七年(1827)五月五日,总督阮元、巡抚伊里布上 书朝廷,求补任云南府知府,马毓林即离职丽江,任云南府知府。在任期间,他参与了道光《云南通志稿》的编修工作,任董理(相当于 “总纂 ”)一职。道光八年(1828 年)冬以病辞职。道光九年(1829) 欲升迤南道道员,马毓林力请辞官归乡。第二年(1830)病逝于山东省 商河县,葬于武定府阳信县。所著《湖南典试录》《万里吟》《鸿泥杂 志》存于家。
纵观马毓林一生,先天聪慧而生于书香门第,特别是欣逢商河知县章玉辂当政期间对文化贤士的重视,得以脱颖而出,成为一代学者型良吏。
书香门第,江淮恩泽
马氏宗族在山东商河县影响深远,考取功名者甚多,据民国《商河县志》记载:“马氏,望扶风赢姓伯益之后,赵王子奢封马服君, 子孙因以为氏。清名进士马翊宸城北马庄,马毓林城北马家庵,至今书香不绝,虽非同宗而各有谱牒,散处各庄者至十余处,亦邑之望族也。”马毓林出身书香世家,其父马江、其伯马淮对其影响深远,父亲马江以诗文见长,而叔叔马淮则以刑名著称。
马江,字桂岭,乾隆乙酉科(1765)举人,官登州府教授(即府 级儒学的主管官员,品级为从九品)。“生平崇尚实学,作文沉郁顿挫, 绰有风骨,诗出入唐宋,不为前人羁缚,书法冠绝一时。”著有《春 帆集》《闽峤集》《观海集》《余间偶笔》《蕉轩集》《蒙养拙庵古文》 《秋浦韵钞》《还乡集》传世。这对马毓林日后在文学上的成就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马淮,字柏源,乾隆庚辰科(1760)举人,官福建惠安县知县。 乾隆三十一年(1766)至福建罗源县为官,“剖断积案,狱无遁情。”时有林、黄二姓争葛藤山界,经年不休,马淮为之断案,“尔山名不祥, 改和息山,为尔斩断葛藤,永无讼患”。武生郑某与弟争夺遗产,官 司打十余年而无法断案,马淮“责之以大义,喻之以至情,感泣而罢”。 乾隆辛卯(1771)官惠安,惠安素称难治,马淮“厘奸剔弊,四境安堵, 民歌善政”。因政绩显著,奏朝廷加通判(相当于知府的副手,正六品级)衔。马淮在惠安时“有稻秀双歧(双歧就是一根稻穗上长出两 个穗,吉祥之意),永春有铁树开花之瑞”,不久因病卒于任上。由于为百姓排忧解难、化解乡里恩怨,百姓怀其德,“海疆人莫不感德”。 其伯父的政治经历、事迹等对马毓林后来从政影响深远。
聪慧少年,伯乐相助
由于受家庭熏陶,马毓林年幼时父母教导有方,马毓林之父“世 擅清门,代传素业,家风淳厚,垂弓冶之良模,庭训方严,启诗书之 令”(见民国《商河县志》)。其母高氏,“克树芳型,尤多慈教,著承 筐之雅范,早知率礼,无愆寓徒宅之深心。”而继母李氏,“稟温内则 作配名宗,殚育子之劬劳,恩同毛里,笃因心之慈爱,道在均平。” 在父母精心教育下,马毓林学业长进,少年有成。时逢浙江山阴人章玉辂任商河县知县,章致力于发展教育,“事务持大体,尤加意学校, 月试极尽奖劝,虽公务丛集不废,一时科名登进皆所拔萃士”(清光 绪《商河乡土志》),这对马毓林的成长如虎添翼。马毓林年十九时应 童子试,成绩第一,县令章玉辂尤为器重,学使刘文恪复核,认为马 毓林童试第一当之无愧,“以公冠首,阮宗师科试,以优等食饩。”此 评价显露出马毓林的聪慧,更折射出伯乐的器重。
知府人去后,万里有政声——马毓林其事
“去任荣于到任时”,马毓林为官清廉,勤政为民。“政声人去 后,民意闲谈中。”马毓林从政声名远扬,深孚民心。
戊寅(1828)时,马毓林任湖南乡试副考官,深具商河知县章玉辂慧眼识才情怀,“典试湖南得人极盛”。得举人李萼等 49 人、副榜唐晋等9 人,皆知名士,“阶见时龙颜大喜”。乙酉(1825)任丽江府知府,“政简刑清”。马毓林曾撰写《丽江视事见年岁丰稔汉夷安恬喜 赋见志》,是对丽江太平社会的翔实描述,也是关怀丽民的真实写照。 其一:“鼓角声随弦诵音,西陲武备气严森。经生岂识筹边策,壮士频怀报国心。慷慨有情思倚剑,升平无事欲弹琴。须知镇静方为福, 忠信常书座右箴。”其二:“土语侏儷未易知,欣看苍赤气恬熙。年丰比户皆篘酒,俗朴沿街尽贸丝。麦饼乳茶留客坐,芦笙铜鼓赛神祠。 笑余忝作蛮夷长,无诈无虞两不疑。”其一展现的是塞外风光,将士守边之景;其二描绘丽江人民生活恬静、物产富足的升平之世。马毓林任丽江府知府时时值宾川饥荒,马毓林倡捐养廉银赈灾,“宾川属境歉,公捐廉赈济,舆诵遍遐迩。”由于马毓林的积极行动,帮助宾川度过灾荒危机,百姓感其德,传诵一时。
马毓林任刑部郎中时,对案件潜心研读,审理细致入微,因断案能力强,获得同仁的认可,“仁恕居心精勤,莅事狱多平反,同曹咸推为能”(见清道光《商河县志》)。总督阮元知晓马毓林有较强的政治管理和决狱能力,力请调任云南府知府,道光七年(1827)马毓林任 云南府知府。由于云南府为省会,事多繁杂,且时适道光时期社会矛 盾尖锐,动荡不安,昆明出现张大鹏等倡乱惑众之事,总督阮元欲以极刑处置匪首及参与者,按察司和布政使竭力劝说,却无法扭转局势。 马毓林苦苦劝谏,总督阮元终于允其请命,释放了许多无辜人员。马毓林此类德政事迹不但在云南各地声名远播,在家乡商河也颇有影响,为时人所传诵。
玉龙雪山秀,鸿泥万里吟——马毓林其书
马毓林一生著述颇多,所著《湖南典试录》《鸿泥杂志》《万里吟》 存于商河老家,但流传于后世者目前所见仅《鸿泥杂志》《万里吟》 两种。
玉龙雪山志于“鸿泥”之《鸿泥杂志》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于嘉祐六年(1061)为弟 弟苏辙(字子由)写了《和子由渑池怀旧》诗,前四句为:“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其中饱含人生哲理,寄意深远,千载传诵,被凝聚成“雪泥鸿爪”等成语,广为运用,喻人生所留下的痕迹。清代道光初年丽江知府马毓林 (字西园,号雪渔氏)从京赴滇履职,长途跋涉,将其见闻记录下来 编成一书,取名为《鸿泥杂志》,用的正是苏轼的诗意。。
《鸿泥杂志》写成于道光丙戌年(1826),共四卷。前两卷记载作 者从京师至滇云沿途所见所闻,后两卷记载云南轶事并简述云南历史。 该书所记载内容丰富,涉及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是道光初年云南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从《鸿泥杂志》分类来看,主要记载山川湖泊、 各地气候、动植物分布、沿途交通、城防关隘、区域农业、手工业状况、官场士人、楹联诗歌、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其中对清代道光年间丽江乃至滇西北社会生活记述尤详。特别是对玉龙雪山景观描述生动而详尽,“雪山,一名玉龙山,在丽郡北二十里,高可万仞,峰峦削秀,积雪经年不消,望之一片晶莹,如琼楼玉宇,近山侧则寒风 刺骨,未有能跻其巅者。丽郡儿童率于六月内取山雪和以蔗糖,在市售卖,如京师之卖冰水者。”
《鸿泥杂志》刊出至今已有两百余年,是当时见闻记载,内容涉及社会各个层面,不亚于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地方志书,具有浓厚的人文地理气息。作为一部具有鲜明特色的游记与读书笔记相结合的综合体,《鸿泥杂志》前两卷所撰写的内容以游记为主,后两卷所编撰的史事以读书笔记为主。作者从传说故事记载开始一直到道光年间,可以说是一部简略的云南地方通史,不仅丰富了地方文献资料,更为考校其他史料提供了依据,特别是为当今推介宣传丽江乃至云南旅游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踏歌边疆万里吟之《万里吟》
《万里吟》是《鸿泥杂志》的姊妹篇,其中散文集《鸿泥杂志》 用以记事,诗歌集《万里吟》则用以抒情。二者均与他离京到云南赴任及为官期间亲历见闻有关。
马毓林原在北京刑部为官,工作性质所限,很少作诗。自清道光四年(1824),授云南补缺知府,次年三月授丽江知府,道光七年(1827) 调任云南知府,至道光九年(1829)因病辞官回乡,前后在云南任职五年。这期间,云南边疆奇异多姿的山水,时刻使他惊奇和感叹,他写诗作文的兴致甚高,留下了很多优秀作品,把自然美的画面永远留在他笔下的文字里。这些优美的诗歌文字最终汇为一辑,名曰《万里 吟》。
云南地区民风淳朴、诗书雅集,百姓好客有礼,这一切给马毓林 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除了自然风光、山容水态,《万里吟》还为后 人留下了一幅幅边疆风俗画。此外,《万里吟》也有一些抒写个人况味和心志的作品。
概言之,马毓林《万里吟》所收录写景诗能将特定的时间、地点 和条件之下的自然美描绘得鲜活生动,能以形写神,以景传情,情景交融,渗透着作者的体验,宛如一幅幅充满韵味的水墨画。他的民俗诗,其间有城镇贸易、琅琅书声、火热劳动,一幅幅充满人间烟火味 的图景,既有历史感,又有现实感,既有地域色彩,又有时代气息。 其述志诗,坦露心迹,欢乐苦楚一并托出,在艰难困苦中仍保持松柏 情操,在曲折坎坷人生路上毅然前行,或隐或现地蕴含着他爱国爱乡的情怀,或强或弱地体现出他的民本思想,对云南各少数民族的亲切友好态度,作品透露出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万里吟》道光己丑(1829)三月版本刊刻于云南府,传播甚广。 从目前全国各地的存藏状况看,主要存于云南省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等。成书于道光十六年(1836)的《商河县志》,以传记形式记录了马毓林概况,并收录了《万里吟》所刊《出守滇南留别都门诸友》一 诗。宣统《山东通志》对马毓林及其著作也有记载。民国时期,马毓 林所著《鸿泥杂志》《万里吟》在北京市面皆有流通。
(本文参考马银行编著《<鸿泥杂志>点校与研究》及马银行点校《万里吟》有关内容,谨向作者马银行先生致谢,同时向为本文提供重要线索的马银行先生挚交——商河县贾庄镇街西王村王以玺先生一并致谢。)
作者简介:庞佃军,商河县沙河镇烟墩村人,中国作协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理事,商河县作协主席。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