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渠寶笈》禹帝書法:《大禹治水》
王德塤
摘要
《大禹治水》規格:畫心113—67公分。王德塤採用尋龍尺場共振年份檢測儀檢測,為公元前4953年,夏王朝時期絹質書法作品。该年為大禹治水成功之年。释文:大禹治水,禹即位之初,天下洪水沔濫,九州大地變為水國。禹千方百計,勤奮治水:泳䂹。眾人分旅夯地,尋找地势。槁的山川
築防洪堤霸,開挖渠道引導洪水流至海洋保
了百姓的安身立命之地。同時,禹還組織
築水利工程。開闢淮洽、斤川的水,能夠讓百姓的田地潤澤。禹帝(鈐印:禹帝之印)。評價:“大禹治水”是中國上古史上一大公案。這個是大禹的一篇重要佚文。文獻為當事人禹帝自述,不同於傳統的大禹治水的文獻。文章講述了公元前4953年的那場大洪水,以及禹帝千方百計,勤奮抗洪,他以身作則,潛水開渠,組織百姓,發動千軍萬馬參加水利工程,引洪入海的歷史事實。文献表明,大禹治水的重点和难点就是治理淮河。因此,此文具有無比重要的歷史價值。
关键词
《石渠寶笈》;禹帝;書法;大禹治水
一、《大禹治水》介紹
1、《大禹治水》規格:畫心113—67公分。
2、王德塤採用尋龍尺場共振年份檢測儀檢測,距今6977年,為公元前4953年,夏王朝時期絹質書法作品。西元前4953年應該為大禹治水成功之年。此數據還需要採用其他檢測手段核實以後才能最終認定。
3《石渠寶笈》原始。乾隆九年(1744),愛新覺羅弘曆頒佈上諭:“內府所儲歷代書畫積至萬有餘種,……並宜詳加別白,遴其佳者薈萃成編。”
4、此件出自金章宗內府,鈐印:明昌禦覽
鈐有金章宗明昌七璽,如“內殿珍玩”、“禦府寶繪”、“群玉中秘”、“秘府”、“明昌寶玩”、“明昌”等,此不一一。
其他鑒藏印遍佈畫幅。
4、後歸於清廷,被鑒定為"上等"的,則加鈐"三希堂精鑒璽"等印。
上,乾清宮鑒藏寶;下,三希堂精鑒璽
還有乾隆皇帝用印:太上皇印。足見珍貴。
《石渠寶笈鑒藏》印
5、畫中有印章“宣統禦覽之寶”:
眾所周知,溥儀兄弟有長期盜運書畫、古籍、珠寶包括《石渠寶笈》的歷史。本卷應該也是那個時期流散出宮的。
6、遵義收藏家王國石藏品。
列代宫廷收藏保护了国宝,惜未及时组织翰林破译解读。束之高阁。以至于象大禹治水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北方还是南方?大禹治的是黄河还是淮河?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聚讼千年。在帝王心目中,如大禹治水这样的卷子,成千上万,都是所谓的书画收藏,而非原典文献。以至于为编四库全书,遍索天下遗书,却没想到最重要的遗书就在自己宫内石渠宝笈之中。所幸原典尚在人间,七千年迷雾,终可云开雾散。
二、文獻研究
評價:“大禹治水”是中國上古史上一大公案。這個是大禹的一篇重要佚文。文獻為當事人禹帝自述,不同於傳統的大禹治水的文獻。文章講述了公元前4953年的那場大洪水,以及禹帝千方百計,勤奮抗洪,他以身作則,潛水開渠,組織百姓,發動千軍萬馬參加水利工程,引洪入海的歷史事實。文献表明,大禹治水的重点和难点就是治理淮河。因此,此文具有無比重要的歷史價值。
茲編碼示之。
釋文
大禹治水,禹即位之初,天下洪水沔濫,九州大地變為水國。禹千方百計,勤奮治水:泳䂹。眾人分旅夯地,尋找地势。槁的山川
築防洪堤霸,開挖渠道引導洪水流至海洋保
了百姓的安身立命之地。同時,禹還組織
築水利工程。開闢淮洽、斤川的水,能夠讓百姓的田地潤澤。禹帝(鈐印:禹帝之印)。
考證
編碼1為“大”
編碼2為“禹”
德塤按:大禹,禹,姒姓,名文命,字高密,號禹,,夏後氏首領,他是黃帝的後代。禹帝自上尊號為大禹,一如後世之稱皇帝、大漢,大唐也。
編碼3為“治”
編碼4為“水”
德塤按:治水,整治水利,疏通江河,避免氾濫成災。過去認為出處為《孟子·告子下》:丹之治水也,愈於禹。
編碼5為“禹”
編碼6為“即”,就。參考甲骨文
合集32228
編碼7為“位”,字參考戰國
包2‧224
位,wèi ,特指君主的地位:即~。篡~。
編碼8為“之”,象左右足掌,此字形初見、罕見。解讀費了許多腦力。甲骨文線條化為
合集5365。禹帝實際上也最早採用了。
編碼9為“初”
編碼10為“天”
編碼11為“下”
德塤按:《尚書·大禹謨》:“奄有四海,為天下君。”意為“普天之下”,沒有地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也就是全中國。
編碼12為“洪”
編碼13為“水”
德塤按:《虞書》《堯典》“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一般認為“昔”指洪水,轉義為過去。《詩經》之《商頌·長髮》提到“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
編碼14為“沔”,沔,miǎn, 水流充滿河道。
字參考
《說文》。
編碼15為“濫”濫,làn , 見“濫”。 流水漫溢:泛~。
編碼16為“九”
編碼17為“州”
德塤按:“九州”最早見於《禹貢》,相傳古代大禹治水時,把"天下"分為九州(又有 一說,為黃帝始創“九州”之說),於是九州就成了古代漢地的代名詞。九州區域範圍劃分也不同。古人認為天圓地方,“方圓”是指範圍。因此,“九州方圓”,即“中國這塊地方”。 即九州方圓、地大物博、氣勢磅礴的一種景象。 《尚書》中的《夏書·禹貢》記載,大禹的時候,天下分為“九州”,分別為豫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冀州、兗州。《禹貢》所敘述的九州的範圍,北有燕山山脈、渤海灣和遼東,南至南海,西至甘肅接西域,東至東海。九州也是當時學者對未來統一國家的一種規劃,反映了他們的一種政治理想(搜狗百科)
現在,九州的出處准此。
編碼18為“大”
編碼19為“地”
編碼20為“變”的初文,首次出現。會意兼形聲字。從攴,䜌聲,䜌也表意。形旁支為手持器械治事之象,表示變的本義與治事有關。
編碼21為“為”,字參考甲骨文
合集15184
編碼22為“水”
編碼23為“國”(異體字)。
德塤按:水國,形容洪水氾濫全國貌。南朝·宋·顏延之《始安郡還都與張湘州登巴陵城樓作》詩:“水國周地險,河山信重複。”唐·孟浩然《洛中送奚三還揚州》詩:“水國無邊際.”
編碼24為“禹”
編碼25為“千”
編碼26為“方”
編碼27為“百”
編碼28為“計”
德塤按:方:方法,辦法。計:計策,計謀。想盡一切辦法,用盡所有的計謀。過去認為出處為《朱子語類》卷三五:“譬如捉賊相似,須是著起氣力精神,千方百計去趕捉他。”
編碼29為“勤”,字參考
集成2840(中)
編碼30為“奮”,字參考
集成2803(令)
德塤按:勤奮,認認真真,努力幹好一件事情,不怕吃苦,踏實工作。過去認為出處為乾隆皇帝。清 平步青《霞外攟屑·掌故·林西厓方伯》乾隆評價林儁:似此勤奮出力之員,豈可拘其家世,不加獎勵。
現在,勤奮的出處准此。
編碼31為“治”
編碼32為“水”
編碼33為“禹”
編碼34為“泳”,字參考
《說文》。
泳 yǒng
(1) (形聲。從水,永聲。本義:潛行水中;游泳) 同本義 。
泳,潛行水中也。——《說文》
編碼35為“
”,同【䂹】字。䂹,音suǒ ,碎石墜落的聲音。
其中,“
”為“師”之左,音duī。
德塤按:此言禹之“奮勇”:身先士卒,潛行水中;開渠鑿石水下施工。
編碼36為“眾”
編碼37為“人”
編碼38為“分”
編碼39為“
”,音,lǚ,同“旅”。
按:“旅,軍之五百人為旅。”(《說文》),大禹將民群眾以500人為一旅進行抗洪施工。
編碼40為“
”,同“
”音han4
通“夯”,音hāng ,砸地基用的工具:打~。
編碼41為“地”。
編碼41為“潯” xún , 見“潯”。潯,xún ,通尋。
編碼43為“找”找,zhǎo,尋求,想要得到:尋~。
編碼44為“地”
編碼45為“
”,同“势”,shì , 表现出来的情况,样子:姿~。气~。山~。
編碼46“槁”,槀 gǎo , 同“槁”。gǎo , 枯幹:~木。
德塤按:高四角有木,字書只有以上二字,或為古今字關係。
編碼47“的”
編碼48“山”
編碼49“川”,字參考甲骨文
佚727(甲)。
編碼51隸定為“
”。
編碼52為“築”,築zhù ,搗土的杵:“項王伐齊,身負板~,以為士卒先”。
2. 建造,修蓋:修~。建~。構~。
3. 居室:“畏人成小~,褊性合幽棲”。
4. 古代絃樂器,形似琴,有十三弦。演奏時,左手按弦的一端,右手執竹尺擊弦發音。
編碼53為“防”
編碼54為“洪”
編碼55為“堤”
編碼56為“霸”
編碼57為“開”
編碼58為“挖”
編碼59為“渠”
編碼60為“道”,
編碼61為“引”
編碼62為“道(通“導”)”。
編碼63為“洪”
編碼64為“水”.
編碼65為“流”.字參考小篆
。
編碼66為“至”
編碼67為“海”
編碼68為“洋”
編碼69為“保”,
編碼70為“護”,字形歷史上首次出現,隸定為
。過去的字書由於大禹的文字傳統失落,均從言、蒦聲,非是。“蒦”即“獲”的初文,象以手抓鳥。本字從手,是也。簡化字從手“護”,或歪打正著。
編碼71為“了”
編碼72為“百”
編碼73為“姓”
德塤按:《書·堯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孔 傳:“百姓,百官。”
編碼74為“的”
編碼75為“安”的初文,從女。
編碼76為“身”,字參考甲骨文
合集822正,
編碼77為“立”,字參考甲骨文
合集7365。
編碼78為“命”
德塤按:過去解釋大誤:安身立命是一則漢語成語,出自於釋道原的《景德傳燈錄》。 安身立命”的意思是指生活有著落,精神有所寄託。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僧問:‘學人不據地時如何?’師雲:‘汝向什麼處安身立命?(漢典 [引用日期2019-08-9])
今恢復大禹之首創。
編碼79為“之”
編碼80為“地”
編碼81為“同”
編碼82為“時”
編碼83為“禹”
編碼84為“還”
編碼85為“組”編碼86為“織”
德塤按:“組織”,過去的解釋出處不對: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務和系統加以結合。也指所結合的集體。 瞿秋白《論大眾文藝、普洛大眾文藝的現實問題》:“這個俗話革命的任務,是一般文化革命的任務,一切革命的文化組織應當擔負起來,而尤其是文學的革命組織。”
這樣的詞義為大禹首創。如此現代化的義項早在7000年前就出現了,而且完全吻合,不得不感歎中華文明之博大精深。
編碼87為“
”
編碼88為“築”
編碼89為“水”
編碼90為“利”
編碼91為“工”
編碼92為“程”
德塤按:“水利工程”,在本文獻之後,誤認為水利一詞最早見於戰國末期問世的《呂氏春秋》中的《孝行覽·慎人》篇,但它所講的"取水利"系指捕魚之利。《史記·河渠書》是中國第一部水利通史。該書記述了從禹治水到漢武帝黃河瓠子堵口這一歷史時期內一系列治河防洪、開渠通航和引水灌溉的史實之後,感歎道:"甚哉水之為利害也",並指出"自是之後,用事者爭言水利"。從此,水利一詞就具有防洪、灌溉、航運等除害興利的含義。
大禹之功於是偉焉。
編碼93為“開”
編碼94為“辟”,字參考甲骨文
編碼95字書查無。
德塤按:餘疑其為著名害河的“淮”字的初文。淮,音huái,〔淮河〕水名,源於中國河南省桐柏山,流經安徽、江蘇兩省入洪澤湖。簡稱“淮”,如“~北”。“~南”。
淮河流域正是夏王朝統治的核心區域,淮與編碼95為古今字關係。
證訖。
編碼96字書查無。
按:“洽”字?。
編碼97為“渠”,字參考秦系簡牘文字
睡.為16。
編碼98為“道”
編碼99為“使”
編碼100為“斤”,字參考
仕斤徒戈戰國早期集成11049
斤 jīn .本義, 古代砍伐樹木的工具:斧~。
編碼101為“川”
德塤按:“斤川”。畢沅《山海經新校正》山川地理考證芻議|水經注|太平寰宇記|元和郡縣.
區水有去斤水、濯斤川等俗名,畢氏引文以釋之。 (七)互受通稱 又西百八十裏,曰大時之山,上多穀柞,下多杻,陰多銀,陽多白玉。涔水出焉,
編碼102為“的”
編碼103為“水”
編碼104為“能”
編碼105為“夠
編碼106為“讓”
編碼107為“百”
編碼108為“姓”
編碼109為“的”
編碼110為“田”
編碼111為“地”編碼112為“潤”
編碼114為“澤”
編碼114為“禹”
編碼115為“帝”
參考資料
原文: 堯舜時,九河不治,洪水氾濫。堯用鯀(gǔn)治水,鯀用壅(yōng)堵之法,九年而無功。後舜用禹治水,禹開九州,通九道,陂(bēi)九澤,度(duó)九山。疏通河道,因勢利導,十三年終克水患。一成一敗,其治不同也。
洪水滔天,鯀竊帝①之息壤②以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③殺鯀於羽郊④。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⑤布土⑥以定九州。(《山海經.內經》)







画签:


作者介紹
王德塤: 1950-漢族,貴州民族大學研究員,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前所長,世界智慧科學院院士、西南師範大學畢業,雙專業。貴州省社會科學一等獎、教育部人文社科三等獎獲得者,貴州文史研究館特聘專家、中國名山名寺名觀文化研究委員會高級顧問、廈門上古文明研究室委員、《上古文明研究叢書》編委、中國先秦史學會會員、貴州省易學與國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貴州省文化藝術研究院特聘專家,貴州省收藏家協會顧問、貴州省桐梓縣夜郎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貴州鎮寧竹王文化研究會顧問、重慶巴渝文化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僚學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