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包公
作者:黄永健
一、故乡的包拯
一条包公大道
一尊包公神像
一口团栾的水井
一条普通的村庄
在破败的祠堂上
崛起了包公镇
少年包公,英姿勃发
庐东少年从这儿挺进
挺进开封,挺进朝庭,
直达辽国的谈判桌
包公黑脸
书生白面
包公脱下乌纱的一刻
辽国使者瑟瑟发抖
三拳两脚
展雄飞就活了
白玉堂活了
王亚樵活了
合肥话震彻辽庭
宋朝上下群情振奋
包公走进庐剧
秦香莲的哀号暂停
历史在寒风中站立
包拯为拯救世人而生
包公在故土芳名永传
二、为官的包公
欧宽包严,传为美谈
醉翁亭上一醉翁
欧阳修醉了
包中丞铁面把关
刁民休想过关
贪官污吏休想过关
皇亲国戚休想过关
宋仁宗休想过关
希仁得仁
几颗吐沫星子
激醒了宋朝的良知
如今来到砚州岛上
羚羊峡的风依然呼呼
包公走过,云开日朗
八月荷香阵阵
七星岩明媚如画
前人造福,后人追怀
包公不远
从定远到更远
包公绘制蓝图,宏大
深广,无远弗届
三、影视里的包青天
包公无处不在
一时间到处都是包公
三侠五义,街谈巷议
包公走到台.湾
琼瑶为之让路
梅花三弄,小家碧玉
爱情柔软,豪侠干云
一张黑脸逼视远方
脑门上的月芽铲
专铲不平
不威自怒
群小惊悚
儿童被吓哭了
观众因之而入戏
港台台港一时风靡
夏日的傍晚,包公
走入大陆
千门万户,留步追剧
两岸三地共忆包公
文化热悄然兴起
包青天掀起巨浪
大中国稳步前进
四、庙观里的包老爷
十殿阎罗,五殿包拯
日审阳间夜判阴曹到天明
包公累了吗
包老爷一身是劲
青龙偃月关公封神
铁面无私包公跟进
包老爷与妈祖
来到海边携手
一保公平,一保安宁
观世音菩萨不语
大榕树默不作声
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
每一滴泪珠都说出了
你的尊严
你的初心
人生如梦,生如夏花
包公活了六十四年
人而神
神而人
人神不分,生人蝶变
华盛顿、甘地、袁隆平
毛泽东、林肯、钱学森
国家需要领袖
人民需要精英
包公祠包公庙包公院
遍地开花
包公冷面,以俟河清
五、文革中的包公骨
牛是命根子
鬼是冤大头
牛鬼蛇神一扫光
犁田耙地没指望
空悲切
包公骨
真真假假
包公墓
于焉复活
三十五块遗骨
一十一函陶匣
青山有幸埋忠骨
肥东龙山何处觅
月黑风高茫茫夜
人不寐
动乱时节国运跌
六、家族中的包公
家庭是母亲的臂膀
承载温暖、安全和爱
家庭是宁静的港湾
从这儿出发
从宁波港出发
从维多利亚港出发
包玉刚吞吐天下
宁波大学诞生了
设无包公,何来玉刚
设无家训,何来诚信
包公后裔十万
包拯训诫两句
怒斩包勉
鞭笞阿舅
包公在行动中做到了
包公在庐州府变脸
包公在皇帝面前变脸
只为国和家
生不收人,死不收尸
包公家训决绝无情
脏滥二字触目惊心
清心直道
死而后已
谥号孝肃,名岂虚传
一首五言律
独自站立在全宋诗里
七、外国人眼中的包公
灰阑记
高加索灰阑记
日本灰阑记
东去西走的包公
又走到了俄罗斯
在包公祠前
梅得韦杰夫心服口服
浪漫的法兰西
借来包公以浇胸中块垒
于是包公饮洒、赋诗
于是包公调侃、逗趣
包公痛恨腐败
不畏权贵,断案如神
一路通行的包公魂
在东南亚的通衢闹市显灵
华人膜拜,马来人膜拜
洋人跟着瞅热闹
误读太久了,洋人
久久地注视着包公
阔面黑脸,两翼生风
这不是罗宾汉吗
此地真有福尔摩斯
西风东风各吹各风
公平正义永恒其中
包公在国外胜利了
中国精神从此笔立
八、国家形象的包公
李白是国家诗歌形象
六祖是国家宗教形象
老子是国家哲学形象
麦当劳来到中国
推出麦当劳大叔形象
友谊、风趣、祥和
人见人爱,花见花开
而麦当劳的背后
是美国式的霸道、打压、封锁
爱是低调的,退一步
无影无踪
圣诞老人慢慢变味
圣诞节不再火爆
国家形象国家支撑
川普遭遇枪击的瞬间
美利坚形象崩塌
真实、立体、全面
可信、可爱、可敬
包公是国家的法制形象
法不责众,法情并施
包公是国家的民众形家
包公执法如山
也能陈州放粮
庞国舅人头落地
老百姓奔走欢呼
天下心为心
百姓心为命
包公是中华文化的强壮基因
九、人类命运的包公
战争、贫穷、落后
恐怖、动荡、危机
包公醒来
依然头痛
包公凝望过的土地
已然蝶变
高铁飞奔、高楼摩云
5G、大数据、云计算
Internet of things
启动摄像头
迷案立判,但是
中东在战栗
俄乌在动乱
包公醒来,世界在裂变
包公醒来,中国在深思
和平、安全、繁荣
包容、美丽、发展
包公醒来
中华复兴
包公站立过的土地
大国崛起
国风潮动、国魂傲然
6G、无人机、感知元
Internet of anything
启动物联网
立马飞天,相信
命运兮与共
休戚兮相关
包公警示,公理在人间
包魂感化,正义必永传
十、走向世界的包公
从小包村出发
包公走向世界
从包河公园出发
包公走向世界花园
因为包公
魁星楼腾起
撮镇风光明媚
因为包公
肥东人文底蕴绽放
四季来宾,络绎不绝
因为包公
合肥文光四射
大湖名城,创新高地
披星戴月,直追金陵
因为包公
中国法律形象完整
黑脸硬汉
在唐人街上声如炸雷
炸开华人封闭的记忆
复活了久违的乡音
文化复兴
世纪之梦
东方雄起
时推世移
千年铁树开花
铁面包公葳蕤
作者简介
黄永健教授,笔名紫藤山。男,1963年出生,安徽肥东人,艺术学博士,深圳大学教授(三级),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理事,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副主席,深圳大学汉诗艺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当代松竹体十三行汉诗创始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艺术在中华文化复兴中的建构作用研究”课题组负责人。长期从事艺术学理论、诗学理论、文化创意产业及美学理论研究。在《文艺研究》《艺术百.家》《文化艺术研究》《民族艺术研究》《诗探索》《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70多篇,专著《中外散文诗比较研究》2013年入选“高校社科文库”、《艺术文化学》入选“艺术学教育丛书”、《艺术文化学导论》入选“十二五艺术设计类国家规划教材”和“十四五艺术门类国家规划教材”、《艺术在中华文化复兴中的建构作用》入选“深圳学派建设丛书(第六辑)”。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汉诗创新诗体研究”。
(图文供稿:黄永健)
《新京都文艺》
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投稿!
投稿请加微信:874376261
投稿邮箱:874376261@qq.com
来稿请附个人介绍、自拍照片
以及注明作者微信号等通联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