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11月9日,由陕西农民诗歌学会、李强华诗歌研究会主办的“李强华诗歌作品恳谈会”在鄠邑区晋侯村举行,著名诗人、陕西农民诗歌学会终身会长初红老师,著名诗歌评论家、陕西省文学院原院长常智奇老师,著名诗人、鄠邑区诗联学会创会会长焦万利老师以及李强华诗歌研究会会长耿朝晖老师,鄠邑区文联副主席、区诗联学会会长李景宁老师,鄠邑区画乡诗社社长王连生老师等人参加会议并先后发言。《长安诗文》平台将陆续刊发这几位老师的发言,以飨读者。
让我们的农民诗歌更有乡土田园的味道
——在李强华文学作品恳谈会的发言
李强华诗歌研究会会长耿朝晖

一、问题的提出
李强华之后,我好像很少看到“坐上火车像风刮”“管它是羊是云,一起赶进家门”那样坦诚、鲜活、流畅、自如的农民诗歌了?好像除了一些个别人外,我们都成了追求更深层次更高档次的文人诗歌了。
这是一种什么倾向?我不知道。
我把这个现象叫做“李强华诗风的丢失或缺失”是什么原因导致“李强华诗风”的丢失或缺失,导致农民诗歌创作方向的偏移?
一是随着乡村城市化的发展,大批青年到城里打拼,乡村只剩下老人孩子,农村发展的主体力量弱了,在一块团结、热闹的劳动氛围消失了,那种原始的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越来越少了,这就使得我们的创作素材来源而非原有集体劳动特点的乡村,而是一家一地数人的单调场景,这对我们创作整体反映农民精神风貌的诗歌还是有影响的。尽管我们写24节气,写农事,但读起来,没有当年“李强华诗风”的集体劳动生活活泼有趣,而是独自的细微感悟。写了很多诗,千篇一律,人们记不住,传不远。
二是我们一直生活在乡村的农民诗人,一旦和城市生活相融,我们的思想倾向、艺术审美上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偏重于爱上城里人的思维,创作上还来不及对昔日乡村生活的反刍,认为写“三农”是不时髦,不新鲜,没有意义,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就好像一个刚进城里的农村人,认为乡村太落后,太不值一提。
三是我们的思想受主旋律的影响,受发表欲影响,对乡村正面的东西写得花里胡哨,不少是个人单方面情感的肤浅表达。对负面的东西不敢去写,或不屑去写,造成创作倾向的单一而非丰富多彩。或者说,认为写乡村的破房烂瓦,写乡村的荒芜田野,写乡村的小桥流水,都是不合时宜的东西,难以发表。
四是我们这些作者,缺乏对目前农村生活的深度理解,缺乏对乡村振兴变革的准确把握,缺乏对乡村生活中农民在合疗、教育、住房还贷、打工岗位难常被大学生替代等急、难、愁、盼问题的了解,特别缺乏对乡村生活的独到分析判断。特别对乡村振兴中文旅融合、非遗传统文化与现代农业结合,包括乡村赌博风盛行、红白事大操大办、高价彩礼、干部作风等方面,不知道,不掌握。自然不好从创作上反映。
这是不是一件好事?这不是好事,这是扼杀农民诗歌根本性特点的大事。用不了几年,就没有写农民这个整体精神方面的诗歌,就没有农村文艺,这是十分悲哀的事,也是令人十分痛惜的事。

二、“李强华诗风”概念的内涵
我提出“李强华诗风”概念,有它的内涵。
首先,从李强华诗歌创作的主题而言,它的主题就是反映“三农”变化,或者说,记录农业农村变化,反映农民对“三农”新鲜事的态度。
其次,创作内容就是十分关注党和国家在农村方面的政策,包括政策的执行情况,就是快节奏地反映农村的发展变化,包括农民的喜怒哀乐感情。《姐姐熬娘家》《牧归》就是例证,一系列反映市场变化的作品也是例证。
第三,创作思路是直切主题,开门见山,采用比喻开路的方式,收句时猛然拔高。《一夜长得比天高》就是例子。
第四,它的创作语言就是原汁原味、鲜活、比喻生动、九十度转弯提升的民歌语言。《天安门广场上的赞歌》就是例子。
三、如何让“李强华诗风”回归?
一是,还要深入生活,研究生活,然后艺术地表现生活。在中央乡村振兴政策的引导下,乡村的变化是巨大的,基础设施的完善,垃圾分类,厕所革命,农文旅结合,红色文化带动乡村发展,民宿的兴起,等等,都为农民带来了幸福感、获得感,是值得深入了解的,自然是我们农民诗人应该关注的内容,或者说应该表达的内容。
二是,应在乡村传统文化(房屋、石碾、石磨、涝池、种子、果实等农耕文化遗存)的保留,乡村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继承、创造性转化方面发挥作用。表现它们的内在美(科学美、哲理美),从而告诉年轻一代,我们民族是从哪里来的?要向那个方向发展?这些虽是旧日乡村文明的挽歌,但对新时代的乡风文明建设是有一定的奠基作用和推动作用的。
三是,应围绕“三农”存在的问题,多写一写反映“三农”存在问题的“社会问题作品”,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
四是,应多方面表现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涌现的生动事例和新的独特感受。例如好媳妇、好婆婆、带领村子发展的领头雁、移风易俗、好村风等等。
五是,我们大家要多看看,多读读古人写乡村的作品,包括《诗刊》和报刊杂志上一些优秀的写“三农”的作品。换一下我们的大脑,换一下我们的思维方式,尽可能使我们每一首诗歌都能超越已往,超越自己,成为不朽的农民诗歌精品。
六是,多创作民歌体,包括歌行体的诗歌,让我们的新诗在含蓄的基础上,多一些乡土味,多一些大众味,多一些乡村生活的情趣,多一些奋进的力量。这也是大家,包括我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
我不是诗歌理论研究者,在农民诗歌创作方面也是门外汉,只是谈一些感觉,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
2024.11.9于晋侯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