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到国内后,发现很多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机构都在讲心理咨询伦理问题,把心理咨询伦理问题当成头等大事,至于怎么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不是主要的,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 作为心理咨询师接待求助者,首先要想到求助者纠结的问题在哪里?怎样帮助求助者打开心结,让求助者恢复社会功能,这才是心理咨询师应该做的事,至于心理咨询伦理问题,只要不违反社会道德和法律就行,干嘛设置那么多的条条框框,画蛇添足就是这个道理。
就像医院的医生热情地对待患者,回答患者的问题,了解患者的情况,这是认真负责的体现,有的医生和患者都成好朋友了,这也是正常的现象,心理咨询师也是这样,如果不和求助者聊咨询之外的话题,都是按照教科书讲的那样一板一眼的一问一答,求助者就会感觉不好,更不认可心理咨询师,这样咨询就会失败。心理学课本上的内容只是心理学知识,学习再多也不能做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智慧,需要心理咨询师有较高的情商,丰富的社会阅历,就像一位医科大学教授,讲起课来夸夸其谈,真要到医院给患者看病,可能连普通医生都不如,这就是理论和实际的差距。就像主张心理咨询伦理规范的老师,只会遵从刻板的条文,根本不会做心理咨询一样,真正做心理咨询的心理老师,要灵活地运用心理学技术,不可以犯照搬照抄的教条主义。
心理咨询伦理上说:不可以与求助者发生咨询之外的关系,不可以接受求助者礼品,不可以与求助者讨论咨询之外的内容等。这些条款就是笑话,如果求助者和心理咨询师三观很合,又相互欣赏,怎么就不可以成为朋友,我的许多当年的求助者都成为我的朋友了,有的还成为我的学生了,至于不能接受求助者的礼品,更是荒唐,求助者心结打开了,完全恢复正常的社会功能了,带些水果看望曾经帮助自己的心理老师,又怎么违反心理咨询伦理了?这都是正常的人情往来,咨询师如果拒绝是对求助者的不尊重。
我现在的许多求助者都是我曾经帮助过的求助者介绍来的,这叫口碑相传,如果心理咨询师都是严肃认真地对待求助者,求助者和你在一起就会觉得无聊,我给求助者做心理咨询经常会开一些无关大雅的玩笑,让心理咨询在轻松的状态下进行,求助者就会感觉舒服,就会不自觉地接受你的观点,改变以往的错误认知,求助者自然成长了。
大家有时间看看我写的心理学畅销书《半熟家庭》,里面有个案详细的论述。
作者简介:
金义老师,吉林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长春市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畅销书《半熟家庭》作者,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国际高级催眠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情景再现法发明人,多对一咨询技术发明人,解题式心理咨询技术发明人,曾经在多个国家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具有26年临床实战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