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远利 笔名(遠山)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藏书画艺术研究员研究员,中央国家机关美协理事,北京国家艺术家协会理事,山水创研部主任。


记得有一个作家朋友问我,如果到了世界末日那天你想做些什么?我很平淡地回答:“我只会顺其自然,种花、写字、画画,像往常一样过完这最后一天,然后再看一眼这个即将消失的世界。”朋友夸赞我是大智慧。

前一段时间朋友跟我定了一部分山水小品,我一直忙于创作,本答应写的几篇有关山水的短文,就这样放在一边了,完全投入到了创作中,去感受大自然界的山河锦绣。

今日闲暇之余,欣赏友人之作,深刻感受到孙远利山水画所站的高度,看那远山似有似无、瞬息万变,那是一种在笔墨中找寻的自然界中的空灵之美。从中国画历史脉络来理解中国画,人们原本单纯的绘画已被人爲的雾化了。由于过于追求理论,而让自身创作失去了天人合一之纯美。

中国画的理论发展在部分画者的认知里出现的偏执,刻意强调、故弄玄虚,而不再是纯粹地认识自然,只是一味地去照本宣科,完全失去了创作的个性。我这里不是讲艺术就没有科学性,而恰恰是说艺术的范畴往往会超越定性理论,画者对自然的感受会随着他对自然发自最原始的喜爱而展露头角、别具一格,画家不应是复印机,千篇一律的只是图画,而非创作。

孙远利是一位执着的艺术家,他从传统中走来,下了很大的功夫,早期刚来北京与龙瑞先生学习,临摹宋元的山水,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后来的写生中又得范扬先生的指导,决定了他对创作的理解与高度。此次太原写生,让我对其作品认识更进了一步。

他现在对山水的认知不是单纯去写照,而是在寻找,是把他的思想带入古人的思想,是把他的心性带入古人的心性,从而转化爲自身的心性,也就是现在最爲时尚的一说法“佛性”。

世界、宇宙的本身就是一种灵性的天然体,它不是更古不变的,树叶可凋落,山川可沉睡,但自然界的“佛性”是永生的。孙远利把佛性带入画中,笔墨中尽显山水的灵性,这乃是自然的最高境界,是无可比拟的自然之美。
2022年12月1日于艺孝山房





北京墨真书画院于2013年在北京成立,2020年在天津成立分院,是一家专注于学术研究,组织开展大型书画展览、全国采风、公益事业以及国际交流活动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