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情,战友谊——一次温馨的拜访》
今日,与山东省农民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徐玉正一同拜访了济宁篆隶委员会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景泰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徐玉静。这是一次满含温情与艺术交流的相聚,于我而言,更是一次心灵受到洗礼的难忘经历。
一进门,便感受到了徐玉静夫妇的热情。徐嫂忙前忙后,沏茶递水、摆盘水果,一举一动尽显热情好客,令人心生温暖。徐玉静和徐玉正两位书画大家,一见面就沉浸在书画的世界。他们探讨书画技法,徐玉静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实践经验倾囊相授,展现出对艺术传承的无私与热爱。

期间,徐玉静老师用曹全碑隶书写下了毛主席诗词《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那字里行间仿佛流淌着历史的豪迈与激情。每一笔画都像是带着岁月的沉淀,隶书的古朴韵味与毛主席诗词的磅礴气势完美融合。铁画银钩中彰显出徐老师深厚的书法功底,线条优美流畅,尽显曹全碑的典雅秀丽,而整体又不失大气磅礴,犹如千军万马在纸间奔腾。书写完毕后,我们一起合影留念,那一刻,艺术与历史交织,战友与书画情长,这张照片无疑成为了此次拜访中珍贵的记忆片段。
而那幅《群鹰图》册页,堪称神来之笔。翻开册页,近百只雄鹰跃然纸上,它们形态各异、姿态万千,每一只都仿佛有着自己的灵魂。有的雄鹰振翅高飞,双翅展开足有半幅画卷之长,那有力的翅膀用笔墨晕染出磅礴的气势,像是要冲破云霄,每一根羽毛都带着风的呼啸,层次分明地展现出飞行的力量感;有的雄鹰傲立在山巅巨石之上,身姿挺拔,目光如炬,仿佛俯瞰着世间万物,它那坚实的爪子紧紧扣住岩石,用墨的浓淡表现出爪子的刚硬与力度,尽显王者风范;还有的雄鹰相互嬉戏,在空中盘旋追逐,它们的动作灵动而自然,或俯冲,或翻转,宛如一场精彩绝伦的空中之舞,画家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它们的灵动姿态,让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些雄鹰皆以笔墨绘就,浓墨处彰显力量,淡墨处体现神韵,每一笔都倾注了徐玉静老师的心血。
回首往昔,1977年在炮兵二十四团三营部的时光如同一幅永不褪色的画卷在眼前展开。那时,我和徐玉静老首长同处一屋,共度一年多的军旅岁月。那些日子里,我们一起在晨曦中醒来,一起在军号声中开始一天的训练,一起分享训练的苦与乐,一起在夜晚望着营房的天花板谈天说地。每一个夜晚,我们在同一屋檐下入睡,兄弟情在那些平凡又珍贵的时刻中深深扎根。那是一种无需言语的默契,是在艰苦的军旅生活中相互扶持的温暖,是可以把后背交给对方的信任。那段战友情如同醇厚的美酒,随着岁月的流转,愈发浓郁芬芳,至今仍在心头荡漾,也让这次相聚和这幅《群鹰图》更添几分沉甸甸的深情厚谊。

徐玉静老首长签字盖章后将《群鹰图》交给徐玉正用于学习参考,这其中承载的不仅是作品本身的价值,更是艺术前辈对同行的帮扶与鼓励,同时详细介绍鹰、花鸟绘画技法的画面,宛如一场生动的艺术课堂。

这次拜访,让我深刻领悟到艺术的伟大之处。它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人与人紧紧相连。在岁月的长河中,战友之情因艺术而升华,书画之美因分享而更加璀璨。在这里,没有丝毫的保留与隔阂,只有对艺术纯粹的热爱和对传承的担当。这种氛围就像一束光照进心灵深处,让我明白真正的艺术大家,不仅有高超的技艺,更有一颗无私且热忱的心。这种情感的交融与艺术的传递,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能打动人心,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激励着我们珍视情谊、追求艺术,让美好的事物在世间不断延续。
中午时分,女儿徐鑫在美食一条街的《老微山鱼馆》精心准备的丰盛午宴,更为这次相聚增添了温馨色彩。此次拜访,是战友重逢,是同行切磋,更是艺术与情谊交织的美好时刻,令人难忘。
《战友情长》
战友重逢话语长,挥毫曹隶韵悠扬。
雄师跃纸金陵庆,群鹰展图墨意彰。
茶韵果香情谊厚,鱼鲜酒美笑声狂。
艺坛佳话传千古,岁月悠悠永流芳。
诗中“挥毫曹隶”指徐玉静用曹全碑隶书写毛主席诗词,“雄师跃纸金陵庆”描绘书写内容《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展现出此次相聚艺术与情谊交织的美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