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文化理论的有益探索
——读黄永健教授的两部学术著作
作者:周思明
《艺术文化论:艺术在文化价值系统中的位置》一书,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该书作为深圳大学教授、博导黄永健博士的艺术理论代表作之一,是一本深入探讨艺术与文化关系的学术著作。该书详细梳理了“文化”和“艺术”这两个概念的历史演变和多重含义,旨在明确它们在人类文化价值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讨论了艺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形式和价值,以及艺术如何影响和反映文化的发展变化。作者尝试从哲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艺术进行新的诠释,提出了“活感性生成”、“情意合一实相”,“对话性共在”等艺术本体论理念,认为艺术不仅是一种审美现象,更是人类情感、思想和价值观的表达,具有超越哲学、宗教的价值独特性。书中指出艺术文化超越于哲学、宗教的价值独特性,艺术精神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疏离,文明内部艺术精神的潜伏性延续和复活,文明断灭之际艺术精神的潜伏性延续和复活,探讨艺术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包括艺术文化在文化传播、文明对话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目的在于揭示艺术活动的真实本质,提升对艺术的理解和诠释能力,并探讨艺术对于民族文化特性的准确描写及其对于文化整合与全球文明的意义。《艺术文化论》不仅是一篇关于艺术与文化关系的研究论文,而且是对艺术本质和功能的深刻思考。黄永健通过对大量历史和现实案例的分析,力图构建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艺术文化学理论框架。他的研究视角独特,观点新颖,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理解和解读艺术的途径。
黄永健教授的《艺术文化论》一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黄永健教授在书中提出许多新颖的观点,如“活感性生成”、“情意合一实相”,“对话性共在”等艺术本体论理念。这些观点不仅对艺术的本质进行了新的诠释,而且也对艺术文化在人类文化价值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黄永健教授的研究成果为艺术学、文化学等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艺术文化论》一书可以作为综合性大学艺术学院和艺术院校在校本科生、研究生教材使用,同时也是艺术院校教师的重要参考文献和必读书目。书中还讨论了艺术文化超越于哲学、宗教的价值独特性,艺术精神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疏离,文明内部艺术精神的潜伏性延续和复活,文明断灭之际艺术精神的潜伏性延续和复活等内容。这些内容对于理解和传承人类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黄永健教授的研究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他还关注艺术在中华文化复兴中的建构作用,探讨了艺术文化发挥着文明对话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等内容。这些理论思考和诠释模式对于艺术实践者和文化政策制定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总之,黄永健教授的《艺术文化论》一书在理论创新、学科建设、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实践指导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学术价值。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艺术文化和文化学领域的理论体系,也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黄永健《艺术文化论》的创新意义在于,尝试从哲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人类文化价值系统中的艺术进行新的诠释。作者的研究视角不仅限于艺术本身,而是将其置于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中,探讨艺术在不同文化和历史情境下的演变和发展。就本体论的创新而论,黄永健提出了诸如“活感性生成”、“情意合一实相”,“对话性共在”等艺术本体论理念。这些理念是对传统艺术理论的创新,他认为艺术文化超越于哲学、宗教的价值独特性,艺术精神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疏离,文明内部艺术精神的潜伏性延续和复活,文明断灭之际艺术精神的潜伏性延续和复活,艺术文化发挥着文明对话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等。黄永健指出,中国文化是一种农耕文化,其哲学起点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他认为中国的艺术表现手法不是去模仿大自然,而是要在大自然感应我们心灵的过程中,把心灵感悟的内容表现出来。这种观点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解。黄永健教授的《艺术文化论》拓宽了我们对艺术的认识边界,为我们理解和评价艺术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黄永健编著的另一部学术著作《守正出新:当代十三行汉诗评论集》则是一本专注于探讨和评论当代十三行汉诗的著作。该书入选“光明社科文库”,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汉诗创新诗体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黄永健教授作为十三行松竹体诗歌的创始人,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松竹体诗字画。这种艺术形式的特点是将传统的汉诗与现代审美观念相结合,通过特殊的书法技巧和形式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守正出新:当代十三行汉诗评论集》不仅包括了对当代十三行汉诗的深入评论和分析,还涵盖了该诗体在文化、教育、艺术等领域的应用和发展。书中还提及十三行汉诗创作的技巧、风格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讨论。作为一种个人独创的艺术形式,十三行诗不仅继承了传统汉诗的精髓,还融入了现代审美和技术手法,展现出一种创新的冲动和意识。当然,这一诗体的面世以及传播,也带来一些争议,有学者认为它是一种复古,有作家认为它不值得推广,只是一种填字游戏。其实,在我看来,诗歌写作采取什么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内容表达,是诗的语言、技巧、韵味、风格如何体现。与自由诗比较,松竹体诗写好了更不容易,它有着内在的格式限制,所谓带着镣铐跳舞。但作为诗歌中的一种形式,诗坛应该给它一席之地,让爱读诗和爱写诗的人们有更多的选择,让我们的诗歌创作百花园更加繁茂多姿。
△黄永健教授,笔名紫藤山。男,1963年出生,安徽肥东人,艺术学博士,深圳大学教授(三级),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理事,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副主席,深圳大学汉诗艺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当代松竹体十三行汉诗创始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艺术在中华文化复兴中的建构作用研究”课题组负责人。长期从事艺术学理论、诗学理论、文化创意产业及美学理论研究。在《文艺研究》《艺术百家》《文化艺术研究》《民族艺术研究》《诗探索》《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70多篇,专著《中外散文诗比较研究》2013年入选“高校社科文库”、《艺术文化学》入选“艺术学教育丛书”、《艺术文化学导论》入选“十二五艺术设计类国家规划教材”和“十四五艺术门类国家规划教材”、《艺术在中华文化复兴中的建构作用》入选“深圳学派建设丛书(第六辑)”。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汉诗创新诗体研究”。
作者简介
周思明,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评协会员,中华曲艺创发理论委员会主任,广东省作协文学评委会委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深圳市龙华区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文艺批评著作四部,长篇纪实文学一部。在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文学批评、中国文艺评论、当代比较文学、南方文坛、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等刊发评论逾千篇,发表小说散文多篇。获国际人文社科论文大奖赛奖、中国网络文学评论奖、中国曲艺高峰论坛理论文章奖、广东省文学评论奖、深圳市文艺评论大赛奖、全国生态文学散文奖等。评论入选全国影视专业试卷及多省市高中语文试卷。
(图文供稿:黄永健)
《新京都文艺》
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投稿!
投稿请加微信:874376261
投稿邮箱:874376261@qq.com
来稿请附个人介绍、自拍照片
以及注明作者微信号等通联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