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氏快讯
金秋十月,天高云爽,在这金色的季节里,2024年10月11日的泉州城显得格外地喜庆与祥和。这里的天空中弥漫着浓浓的家族情谊,来自四面八方的数百名潘氏宗亲代表们齐聚一堂,他们携带着百万潘氏宗亲的心声与期待,共同参加了一场意义深远的“闽潘始祖昭德将军入闽1355周年祭典暨恳亲会”。这是一次心灵的交融,也是一场历史与现实的共鸣。
回溯到669年,闽潘始祖源节公踏上福建的土地,投身于平定当地起义的伟大事业之中,这也成为了闽潘家族发展史中不可磨灭的一章。自此之后,经历了一三五五年的岁月洗礼和沧桑变迁,潘源节及其子孙们不仅开创了潘氏家族的繁荣局面,更是将潘氏家族的力量播撒至五湖四海,如今已是拥有近百万人口的家族,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际上都享有盛誉。
这一刻,百万闽潘后裔心中涌动着对祖先的恩泽和怀念,他们饮水思源,始终铭记先祖的教诲与恩惠。为了缅怀先祖,福建省潘氏文化研究会精心筹备并组织了此次祭典,决定在农历九月九日这个吉祥之日,举行盛大的1355周年祭祀大典。同时,江苏省潘氏文化研究会无锡分会所属“锡山潘氏”是闽潘分支,因此福建主办方专程邀请江苏潘氏无锡分会参加庆典。在2024年10月11日下午,“2024闽潘懇亲大会”准时召开,江苏省潘氏文化研究会无锡分会秘书长潘伟昌受邀,专门在大会上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闽潘宗亲、各位朋友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江苏潘氏文化研究会无锡分会,有幸应闽潘文化研究会的诚挚邀请,来到这里参加源节公1355周年祭祀恳谈会。此刻,我们的心情无比激动和欣喜,因为这里是我们共同的祖居地,我们回家了!无锡潘氏研究分会由无锡、江阴、宜兴一城二县市的宗亲组成,是一个团结、和睦的大家庭。今天,我还代表无锡《锡山潘氏》闽潘直系支脉的宗亲,向祖居地的宗亲们致以最亲切的问候!说一声:我们回家了!
一、 艰辛寻谱,终得祖居——一段曲折而感人的历程
回首过去,我们的《锡山潘氏宗谱》曾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岁月。由于文革的十年动乱,这部承载着家族历史和文化的宗谱几乎损失殆尽。这对于我们无锡潘氏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然而,我们并没有放弃,而是坚定了寻找宗谱的决心。
经过十二年的辛勤探寻,我们终于在2013年找到了一部保存完好的宗谱。这部宗谱被一位老教师精心保存下来,在动乱的十年中,他与造反派斗智斗勇,冒着巨大的风险将祖谱保存于世。当我们找到这部宗谱时,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然不容易。我们深感祖先的庇佑和家族的幸运,同时也对这位老教师充满了感激之情。
通过这部宗谱,我们了解到了无锡《锡山潘氏》的始祖潘栻公是北宋大观三年己丑进士,徽猷阁待制。在北宋末年,他随宋高宗靖康南渡迁徙于无锡,至今已有899年的历史。宗谱中还详实记载了锡山潘氏始祖的古居地是福州长乐儒教乡集贤里。这一发现让我们倍感亲切和自豪,因为这里是我们共同的根源和故乡。
在2019年,我们参加完源节公1350年祭祀庆典活动后,直奔三溪。在此期间,我们得到了泉州潘氏金福老会长的大力支持和帮助,顺利找到了三溪潘依权会长。在三溪宗亲的热情接待和帮助下,我们详细核对了三溪老谱,查核了年代及先祖名禄,发现与《锡山潘氏宗谱》的记实完全相符。这一发现再次证明了我们的家族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是真实而可靠的。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了锡山潘氏先祖潘嵩离闽地三溪去洛阳赴任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这次成功对接让我们倍感兴奋和自豪,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继续探寻家族历史和文化的决心。
二、 寻觅迁徙支脉,续写家族辉煌
在探寻祖居地的同时,我们也在努力寻找离无锡的迁徙支脉。通过宗谱的记载和口耳相传的故事,我们逐渐了解到了家族迁徙的线索和支脉的分布情况。目前,我们已经找到了两支脉,一支是贵州安顺克常公普定衛支,另一支是清中期孝子支奭公后裔迁徙扬州瓜州。
贵州安顺克常公支脉是我们的一个重要支脉。在明朝洪武年间,克常公奉朱元璋皇命顶戌克善公带领全家赴贵州安顺平叛戌边。他们在当地不断建功立业,子孙延续至今已有近七百年的历史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山锡宗谱十一世后就无记载,失考了。这一直是我们心中的一个遗憾。但是,在2015年5月,贵州省潘氏文化研究会潘于昆会长(克常公后裔)来江苏连云港参加庆典活动时,得知我们正在找寻贵州安顺克常公支脉的消息后,他即时带领宗亲一行四人来无锡惠山古镇《潘旌孝祠》认祖归宗。这一举动让我们倍感欣慰和感动。克常公支脉在贵州安顺的发展繁衍情况将由安顺宗亲详述。
另一支脉是清朝中期孝子支奭公后裔迁徙揚州瓜州。在2019年深秋,我们在江苏省潘氏研究会有关领导的帮助下,成功续接了这支脉。这一发现让我们对家族的迁徙历史和分布情况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同时,我们也深感家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虽然我们已经找到了两支脉,但是后面还有数支脉仍无信息,有待我们继续找寻。我们相信,在家族宗亲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找到更多的迁徙支脉,续写家族的辉煌历史。
三、 简解先祖在锡城盛世的古文化
这是一段辉煌的历史篇章。
吾锡山潘氏自始祖起至十一世代,其中九代为医,享有盛誉。我们的先祖们以医术高超、医德高尚而著称于世。他们不仅为家族赢得了荣誉和地位,也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以下我将为大家讲述三件与先祖相关的故事,供大家鉴赏。
第一件事是关于元代画家泰斗倪赞与我们六世潘仁仲祖公的友谊。倪赞是世界十大名画家之一,他的画作价值连城。然而,他的儿子曾患有一种疾病,四处求医无效。后来,经过我们六世潘仁仲祖公的精心医治,终于痊愈了。从此,倪赞与潘仁仲祖公结成了知己好友。他们常到吾祖公居地容膝斋(轩)相聚,并舞文拨墨、吟诗作赋成为密友。在吾祖公60寿辰时,倪赞还托人赠送了一幅名画《容膝斋》给潘家。这幅画上面还有倪赞的亲笔贺词,是家族中的一件珍贵文物。然而,在清中期,这幅画被索额图窃去,现仍保留在台湾故宫博物院。尽管如此,这段友谊和这幅名画仍然是我们家族历史中的一段佳话。
第二件事是关于无锡东林书院与我们锡山潘氏的渊源。东林书院是明未东林党人的集居地,至今在东林书院仍悬挂着顾宪成撰写的名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然而,东林书院的前身却是无锡的“二泉书院”,而“二泉书院”的前身又是“碧山吟社”的十老书院。这个十老书院是由名流秦旭创建的,而十老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就是我们锡山潘氏的第十一世祖潘绪。潘绪号玉林,年仅48岁就加入了碧山吟社,并受到了秦旭的看重。他主政一事务,相当于秘书长,同时又是名医,一切社交事务均由他担当。在九老相继去世后,《碧山吟社》第二次复社时,潘绪被举荐为社长。当时苏州名画家沈周与社长秦旭为好友,常来无锡碧山吟社相聚交流。沈周是盛名于世唐伯虎、文征明的师傳,他的画也是价值连城。他为《碧山吟社》画过一幅《十老图》,现仍然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这段历史不仅见证了我们锡山潘氏在文化领域的卓越成就,也体现了我们家族与无锡文化的深厚渊源。
第三件事是关于无锡惠山古镇惠山寺旁的《竹炉山房》与我们锡山潘氏的故事。明朝洪武年间,我们的八世祖医学教授潘克诚常去惠山寺与性海支持相聚。他请人用湘妃竹制成一只竹茶炉,用此炉一起品茶聊天,后结成好友。这只竹茶炉四季能保茶汤温暖、茶味清香,确为一件难得的煮茶好器具。因性海支持要调任苏州虎丘寺当支持,所以特将此竹茶炉赠送于吾克诚公。为此,《竹茶炉》保存于潘家60多年,后有锡城杨家喜欢就转赠于他至损毁。然而,在清中期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七次打卡于惠山古镇时,他了解到了竹茶炉之事,并命人仿制。他对这个仿制品爱不释手,并赐《竹炉山房》匾额,至今仍保留悬挂在惠山寺旁。而仿制品现也仍保留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我们锡山潘氏在茶文化领域的独特贡献,也体现了我们家族与无锡惠山古镇的深厚情谊。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闽潘宗亲、各位朋友们!这次我们无锡潘氏文化研究分会带着宗亲们的深情厚意来到闽地祭祀先祖源节公。我们要不忘祖训、尊教重德、提高道德品行、奉行社会良知;我们要团结宗族兄弟、一起为国家为闽潘争荣添光!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家族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我要感谢闽潘文化研究会的盛情邀请和精心组织,让我们有机会在这里相聚一堂、共襄盛举。同时,我也要感谢所有到场的宗亲和朋友们,你们的支持和参与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和源泉。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创辉煌!
谢谢大家!
潘伟昌
2024年10月11日
潘伟昌秘书长首先对福建潘氏文化研究会发出的邀请表达了最诚挚的感谢,随后他深情地回顾了先祖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历程,以及他们所取得的丰功伟绩。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先祖的敬仰之心,让在场的每一个宗亲都感受到了潘氏家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
他的发言引起了在场所有宗亲代表的强烈共鸣,许多人纷纷发言表示愿意继承潘氏先祖的遗训,继承和发扬家族的优良传统。他们坚定地表示,要以实际行动壮大潘氏家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这次大会不仅仅是一场祭祀活动,它更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连接着每一个潘氏宗亲的心,凝聚起了推动家族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本稿由秘书长潘伟昌授权。
通讯员:潘明山江苏省无锡江阴市编辑。
2024年10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