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徐向英来粤的第三个年头。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门诊楼4楼,肿瘤放射治疗科候诊区的长椅上,坐满了候诊者。每逢周二上午,是科室主任徐向英教授出诊的日子,患者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相较于其他候诊区的熙攘,肿瘤放射治疗科候诊区的气氛较为压抑,候诊者大多面色凝重,沉默不语。而徐向英的诊室,却是另一番景象,如沐春风:迎向患者及其家属的是徐向英温暖和煦的笑容,还有阳光透过窗帘洒满诊室的明亮。“不要紧张哈,我们先来看看检查的结果。”徐向英爽朗的东北腔有一股魔力,让低压的气氛顿时回暖几分。她示意助手为患者及其家属递上一杯水,便在电脑上查看起患者的CT及各种影像图像,并亲切询问起患者的诊疗经过及近况。时而,她操作鼠标放大CT图像,推了推鼻梁上的眼睛,认真细致地搜寻着各种异常的蛛丝马迹观察图像上的黑白分布,时而还给患者详细解读图像呈现的重点信息。末了,她总是如邻家大姐般叮嘱患者要改正不良生活习惯,保持阳光心态。自始至终,徐向英的嘴角都噙着温暖的笑……

▲徐向英,岭南名医,中国著名肿瘤放疗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肿瘤放射治疗科主任,教授,博士及博士后导师。中国侨联特聘专家,广东省侨联常委,广州新侨联谊会副会长。
多年的从医经验让徐向英懂得,肿瘤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需要更多心理上的关怀。记得第一次采访徐向英时,她曾说过:“无论多累,面对病人时,我都会呈现阳光、健康的状态,让他们放心、舒心。”如南丁格尔夜里查房时拎的那盏灯一样,徐向英希望以自身的乐观向患者传递正能量,留一缕阳光在他们心田,照亮未来。
徐向英南下,正是阳春三月,岭南花开灿烂的好时光。
2018年3月1日,作为人才引进,徐向英正式入职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三院”)任肿瘤放射治疗科主任。彼时,她已年近花甲,还有两年就到法定退休年龄。她之所以离开生养自己的家乡——哈尔滨,舍弃在冰城打下的成就与荣誉,最初源自母亲的天性:与扎根岭南的独女团圆,含饴弄孙。
“女婿打来的一个电话,因他和女儿工作忙碌无暇照看孩子,特邀我们两老来广州帮忙带孙女。”虽然舍不得生活了大半辈子的黑土地,但徐向英和老伴儿还是来了。
徐向英南下的消息传开,珠三角地区不少医院向她抛来橄榄枝。其中,深圳某医院开出了优渥的待遇。权衡之下,徐向英最后还是选择了中山三院,因为“中山医”响亮的品牌,更因为一个“创业机会”的诱惑。中山三院是一所饮誉海内外的综合医院,科室齐全,但没有肿瘤放射治疗科。从事肿瘤放射治疗35年的徐向英,对鼻咽癌及头颈部肿瘤、肺癌、乳腺癌、食管癌、肝癌、前列腺癌、妇科肿瘤、直肠癌等放化疗综合治疗有丰富的经验,尤其在肺部小结节及早期肺癌的影像和病理组织学的关系及预后、肺癌的综合治疗方面有较高造诣,是国内肿瘤放疗的业界翘楚。“我觉得我有责任给它‘创业’”,徐向英想趁“年轻”,为肿瘤病人多做点事。
启程那天,冰城大雪纷飞,许是为徐向英饯行。航班也因此延误,徐向英抵达广州时已是隔天凌晨3点。当日早上8点,徐向英依然精神抖擞地出现在中山三院学科发展工作会议上。“这是全面了解医院及各临床科室发展情况和构思未来学科建设的好机会。”甫一上任,她就铆足了劲头。
在医院的全力支持下,徐向英仅用了短短11天,就把肿瘤放射治疗科设立起来。然而,开设新科室并非易事,对医院软硬件如医生、场地、设备等都有很严格的强制性要求。立科之后,徐向英就马不停蹄地着手团队组建、学科建设、设备采购、机器安装等,事无巨细必躬亲。

▲2019年12月2日,中山三院肿瘤放射治疗科正式开科
开科之前最早入职的物理师董洁对徐向英的闯劲和敬业精神体会最深。每次招聘,徐向英都全程参与。几百份应聘简历,徐向英一一查看、筛选,还亲自编写各个招聘岗位的笔试和面试题目。最后的面试,她都亲自把关。
放射治疗不同于普通临床科室的临床工作,专业性特别强,建设一个强有力的团队尤为重要。“肿瘤放疗是一个团队的工作,需要临床医生、放射物理师、工程师、放疗技师和护士等多岗位协同作战。”徐向英说,一系列的治疗流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都有可能影响治疗效果。
从1人到18人,徐向英迅速组建起一支志向相投的斗志旺盛的年精英团队。2019年12月2日,经过1年10个月披荆斩棘、呕心沥血的努力,肿瘤放射治疗科正式开科,打通了肿瘤规范治疗的最后关键一环,为中山三院肿瘤学科建设拼上最后一块完美的版图。
徐向英对医疗事业的炽热,源于一生从事医学教育的父母。
徐向英的父亲19岁时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兴山分校,也就是哈尔滨医科大学(以下简称“哈医大”)的前身,后留校任教。她的母亲也是哈医大毕业生,因品学兼优而提前被学校录用。她的父母就在这医学校园里相识、相知、相爱,并将一生奉献在哈医大的三尺讲台上,培养了一批批杏林英才。“父亲60岁退休时,学校返聘他为学校的首席督导,直到他80岁,才真正从教育一线退下来,离开他守了65年的讲台。”退居二线的父亲仍在家里整理相关的医学著作,徐向英说,她母亲也是在去世前都执着于医学研究。在父母的影响下,徐向英从小立志长大后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1979年,徐向英考上哈医大。5年里,哈医大的校园处处都有她勤学苦读的身影。毕业时,徐向英与300多名校友竞争留校资格,终以第13名的成绩脱颖而出,分配至哈医大附属第三医院(哈医大附属肿瘤医院)工作,开始从医生涯。
最初,徐向英想当外科医生,但因缘巧合之下选择了肿瘤方向,为她前往日本深造带来机缘。有一次,中国著名直肠癌专家、哈医大附属肿瘤医院院长丁立邀请他的日本同学和专家到医院访问,需要临时翻译。徐向英自小跟着毕业于北京潞河教会中学的父亲学英语,基础不错,于是被选中当临时翻译。徐向英流利的英语能力和出色的业务能力受到日本访问团的赏识,提出让徐向英到日本交流学习。这次契机,促成了徐向英第一次走出国门“看世界”。
1989年5月,徐向英首次赴日本金泽大学交流学习。短暂的交流,让徐向英深刻认识到国内医疗技术与日本的差距,也见识到日本医疗设备的先进。她给自己规划了方向:有机会要多走出国门,学习更先进的医疗技术,为提升祖国的医疗水平尽一份力量。

▲1989年,徐向英首次赴日本金泽大学交流学习
回国后,她申请脱产学习了一年日语,还考取了国家公派留学资格。1995年,她再次以客座教授的身份前往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部学习肿瘤放射治疗,师从世界名医佐佐木康人教授。三个月里,徐向英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但仍感到自己知识的贫乏,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她决定要在日本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归国前,她去打听了一下留学日本的情况。她最开始的目标是东京大学,但该校学费、住宿费较高,且入学竞争非常激烈。在友人的建议下,她选择了与东京大学一墙之隔的日本医科大学,该校与哈医大是结对的友好学校,双方合作交流的机会很多。
1996年,徐向英通过哈医大举荐作为客座教授第三次前往日本参观学习,去的正好是日本医科大学。她一边做交流学习,一边备考。一年后,她如愿考上了日本医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留日期间,徐向英的导师是日本放射医学界的知名人物田岛广之和隈崎达夫教授。“日本留学的医学生,一般只能搞实验或做科研,”徐向英说,但她有机会从事临床,放射科的相关业务她都有轮岗,极大地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1995年,徐向英以客座教授的身份前往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部学习肿瘤放射治疗,师从世界名医佐佐木康人教授
2001年,徐向英终于拿到了日本医科大学放射医学博士学位,成为该校建校146年以来第一位临床毕业的外国博士生。
像大多数留学生一样,徐向英毕业时也要面对“道路选择”:留在日本,还是回国?当时,徐向英的妹妹和妹夫都侨居在日本,弟弟也在日本留学,弟妹都挽留她留下来,但父母亲希望她回来。回想起自己留学的初心,徐向英选择了回国,师夷长技报效祖国。
2002年,徐向英归来,重新回到哈医大附属肿瘤医院工作。对于这位学成归来的拔尖人才,医院重点培养,并给予了她很大的发展平台。徐向英不负众望,在短短一年时间,成长为科室里最年轻的副主任,同年还被聘为哈医大第二批博导及黑龙江省肿瘤研究所副所长。2005年,徐向英评上教授,在管理、教育、科研、临床等方面身兼多项职务,既要带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还要坚守医生岗位。

▲日本留学期间,徐向英参观日本某癌症筛查中心与日本医护人员交流
回国后,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徐向英被推选为全国专业学会青年委员、常委,在国家级放射肿瘤学的各大学会及广东省的多家专业学会身兼数职,并众望所归成为中国国家卫健委和教育部影像专业学《肿瘤放射治疗学》规划教材的“十二五”及“十三五”的两版国家级教材主编。目前,徐向英主编的这本教材在中国近百所大学使用,“只要学肿瘤放射治疗基本上都在用这本教材”。
辉煌的背后,是默默的付出与坚持。
徐向英每天都工作到很晚,做协调、谈工作、打报告、做幻灯、写论文、大查房、全院会诊疑难患者、带学生、督科研、兼教学、还要去工地设计水电和家具、安装设备及调试……空余时间,她基本都在学习,有时候学习到凌晨两三点。“一天不学习就会落后,多学习才能掌握更多为患者服务的本领。”即使已取得这么多成绩,但徐向英依然是个拼命三郎。
2002年3月的某天晚上,一名王姓患者突然腹痛难忍。之前,在徐向英的精心治疗下,这名患者的状态一直持续转好。接到家属电话时,徐向英刚好从外地出差回来,拉着行李箱立即打车赶往病房。在详细检查后,她为患者对症下药,患者状态渐渐趋于平稳。为了患者状态再生突变时能得到及时治疗,她在值班室和衣而卧,随时候命。患者感动于她的这份医者仁心,出院后还常常来看望她。
有一次,徐向英接诊了一名从俄罗斯回国的哈尔滨商人,患有肺癌,已经是脑转移了。患者都觉得已经没什么希望了,很多医生给出的诊断都很不乐观,徐向英却从死神手中将他救了回来。5年后,他的肺癌再度复发,他毫不犹豫求医徐向英。徐向英给他做了局部放疗,为他再创了一次生命奇迹,为他多争取了近10年的高质量生活。像这样的患者,普遍情况下,平均寿命只有半年。
2011 年,一位从浙江来哈尔滨求医的鼻咽癌患者,全身浮肿,没有医院愿意收治。虽然患者情况不乐观,但徐向英还是动了恻隐之心,收治了他。在患者的积极配合下,徐向英妙手回春,让他的状态稳定了下来,并逐渐转好。患者的女儿给徐向英写了一封感谢信,感谢她对父亲的再造之恩。“现在他的生活质量还很不错。”最让徐向英欣慰的,莫过于听到患者生活得好好的消息。

▲徐向英在日本医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这样的突发状况和棘手病例,对徐向英来说是家常便饭。为患者,徐向英时刻准备着。
对于常态化的忙碌,徐向英毫无抱怨,因为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但她对家人是愧疚的。“我女儿是跟着我在医院长大的。”徐向英无暇照顾女儿。很多时候,女儿乖巧安静地在一个角落做功课,等着徐向英下班。
受母亲的影响,徐向英的女儿如今已经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圆了我最初想当外科医生的梦想。”谈起优秀的女儿,徐向英很骄傲。
从医数十年,徐向英唯一接到的一次投诉,是患者抱怨她看病慢。她很无奈,但依旧执着,“接诊一个患者,要反反复复查看他们带来的所有影像资料”,同时还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不放过每个细微变化,才能做出更精确的诊断,给出有效的治疗方案。同科室的严华梅医生粗略计算了一下,徐向英每接诊一个患者平均要花半个多小时,一个上午要看几千张影像资料。“我总是希望在门诊的时候能够看得仔细再仔细一点儿。”徐向英投入大量精力在肿瘤的早期诊断上,是因为见过不少中晚期肿瘤患者的痛苦与绝望,让她更加坚信:肿瘤诊疗的早期筛查、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徐向英每周一次的肺小结门诊常常很早就预约满号,她曾在哈尔滨接诊过的患者也“追随而来”。为含饴弄孙而来粤的徐向英,变得更加忙碌,祖孙俩虽在同一城市却不能常常见面。

▲徐向英给学生讲授肿瘤医学课程
门诊之外,徐向英还参与了大量的院内MDT(多学科讨论),如甲状腺癌、乳腺癌、妇科肿瘤、肝癌、头颈外科、鼻咽癌,等等,同时与呼吸内科、心胸外科、介入科、肿瘤科、放射科、病理科的专家们共同成立了医院的单病种肺小结节MDT,让更多的肿瘤患者尽可能接受到规范的治疗,“MDT多学科综合治疗的目的是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制定一个更适合的治疗方案。”
“尽管放疗的技术和理念在不断提升,但公众的认知度仍较低,尤其是综合医院里的很多医生对此都不甚了解。”徐向英说,很多人对放射治疗不了解,甚至误解,畏惧如虎,宁愿放弃治疗也不进行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徐向英给出了一组专业数据:在恶性肿瘤中,放射治疗对肿瘤治愈的相对贡献高达40%,仅次于肿瘤外科手术的48.9%,是肿瘤规范治疗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在中国,约60%~70%的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中需要有放射治疗的参与。放疗与手术、化疗等其他疗法协同使用,尤其是大多数肿瘤采用的同步放化疗可让患者获得更高质量的长期生存。在不少场合,徐向英总是苦口婆心的一遍遍宣传放疗在肿瘤患者综合治疗方面所起的作用,消除大家的偏见,给予肿瘤患者更多的信心。

▲疫情期间,徐向英依旧坐诊,为患者答疑和诊疗
两年多以来,徐向英与中山三院肿瘤放射治疗科室的同仁为推进肿瘤诊疗规范化付出了无法想象的努力,为肿瘤患者撑起一片希望的蓝天。全国各地的患者纷纷慕名前来中山三院肿瘤放射治疗科寻求肿瘤规范化的治疗,他们有的来自黑龙江、辽宁、吉林,还有来自首都北京、上海、山东、河南、安徽、江西、贵州、广西、海南等省份,以及香港等地区。而肿瘤放射治疗科病区目前开放病床只有15张,往往一床难求。
新冠疫情期间,鉴于肿瘤患者的特殊性,中山三院肿瘤放射治疗科依旧坚持“营业”。徐向英说,“肿瘤病人是一个特殊群体,肿瘤及其转移灶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变化,人可以休息,但是肿瘤不会休息!放射治疗作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更是一项需要极其精准的工作,治疗期间如果有较长时间的中断,将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从大年初七开始全面工作至今,团队没有一个人休息,认真地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鉴于肿瘤患者的特殊性,中山三院肿瘤放射治疗科在疫情期间坚持“营业”,徐向英带领着科室同仁巡查病房
医者,施以仁术以救人,施以仁心以救魂。在如此艰难的时刻,徐向英教授与科室同仁并肩作战,初心不忘,既要做好防疫工作,又要对每一位患者尽心尽责。
“尊重每个生命,绝不轻易放弃每一个病人!”在徐向英的带领下,中山三院肿瘤放射治疗科室这棵新生的“幼苗”正在茁壮成长于岭南的四季更迭,为患者带去健康的福音。
作者:钟敏仪
主编:刘迪生
副主编:钟敏仪
主编助理/排版:赵阳欢
欢迎来稿,邮箱地址:gdqlhx@163.com
本社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体育东路140-148号广东侨联大厦6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