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孝老 中华传
乡音乡情 罗天明
为人善为本,百善孝当先。敬老孝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赓续的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早在夏、商时代,官府在深冬和早春季节都要看望鳏(guān)寡孤独老人,给他们发放粮食和生活必需品。西周时,为让子孙更好地赡养孝敬老人,家中有80岁以上老人的,儿孙中一人可不服徭役(古代统治者强迫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有90岁以上老人的则全家都可免除徭役。
我国先秦时就已有国家养老,四种人可享受此优厚待遇:一是家中之老(相当于烈士家属),二是致仕之老(相当于离休老干部),三是庶人之老(相当于五保户),四是三老五更(相当于道德楷模)。官府还专设“掌病”一职,负责定期看望老人,最少5天一次,为其免费体检和治疗。对于重病老人,“掌病”要及时向国君汇报,国君会亲自前往探望。
汉朝时,对长辈不敬不养是千夫所指之重罪,处罚重至“弃市”,暴尸街头。汉文帝即位当年下诏:8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赐米一石(汉代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肉二十斤,酒五斗;9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再赐帛二匹,絮三斤。
汉朝最让老人有尊严和幸福感的是给老人发放一种叫鸠杖的“老年证”。鸠杖又叫王杖,是帝王赐予老人的一种拥有特殊权利的拐杖。为保证王杖的权威性,特别制定了《王杖诏令册》,明确规定了70岁以上老人应享受的生活和政治待遇,堪称中国最早的“老年人保护法”。
唐朝不但继承了以前给老人“免税”“赐杖”等诸多爱老敬老的传统,还有了“补给待丁”制度,免费给民间老人安排待丁(护工)。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先后颁布养老诏令28次,引领了全国的敬老风尚。唐代还流行“色养”,即奉养父母要和颜悦色,给老人脸色看是大逆不道。一代名相房玄龄就是赡养老人的楷模,《贞观政要》称房玄龄“事继娘,能以色养,恭敬过人”。
明太祖朱元璋两次颁布养老诏令:70岁以上的老人可免除其一个儿子的所有徭役,把那个儿子指定为老人的专职供养者,让老人晚年生活得到较好的赡养;80岁以上的老人只要品行善佳,都要记入政府档案,以便国家财政补贴和资助。对80岁以上的孤贫老人实行终身养老,当地官府每月要赠送大米、猪肉和低度酒,让他们衣食无忧;对都城南京和朱元璋老家安徽凤阳80岁以上的老人更是关爱有加,特别授予爵位,使他们可以与当地的县官平起平坐。
清朝始于康熙、盛于乾隆的重阳节“千叟宴”蔚为壮观,皇帝恭请全国的老人到紫禁城吃宫廷大餐。1785年,乾隆为示“皇恩浩荡”,邀请全国各地老人约3000名在乾清宫举行“千叟宴”。 御宴高奏特别制作的《千叟宴乐章》,乾隆帝随乐步入席间与老人们举觞共饮,和诗作乐。为了传承敬老孝老的美德,乾隆还命皇子皇孙皇曾孙等在殿内依次给老人敬酒。朝廷还制作了以志盛会纪念的银质养老牌,有10两、15两、20两、25两、30两等不同档次,分别赏赐给70岁以上的参宴老人,每长5岁养老牌提高一档,凭此牌每年在当地衙门领取养老金。
我国南北朝时期国家就建有养老院,名为“孤独园”,鳏寡孤独的老人国家全部收养;武则天时代,官府兴办了主收贫、病、孤、疾的“悲田养病院”;宋朝建有“福田院”“居养院”“养济院”等各种养老院;元明清时期,各种官办民办的收养救助养老机构不断完善。
中华孝文化源远流长,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已有“孝”字。《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等等,春秋时,以孝治天下已成为儒家重要思想。
励后人奉行孝道,传道义润物无声。《诗经》云:“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孟子》云:“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没有父母,我们就没有父爱和母爱,我们的生命更是无从说起。父母的生养之恩比山高,比海深,我们务必敬爱父母,孝敬父母。
重华大孝,鹿乳奉亲;子路负米,王阳卧冰;文帝尝药,黄香扇枕……
战国时,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业已形成,并逐渐演化为敬老节。唐朝时,重阳节已为民间敬老节日,此后历朝历代薪火相传至今。
处世孝力大,孝感地和天。舜因孝而名扬天下,尧帝选其为接班人,直接禅让帝位,同时还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汉朝“举孝廉”制度深化了敬老孝老文化,孝道与廉政一样成为做官和晋升的正道,不少名公巨卿都是孝廉出身。
孝感天地,德播人间。孝敬老人为人称颂,从黎民百姓到皇家宫廷,敬老孝老蔚然成风,早已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华夏文明和睦家庭、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励后人奉行孝道,传道义润物无声。1989年,中国政府将九九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爱老、尊老、敬老、孝老良好风尚,将中华民族这一优良传统世世代代传承弘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人人长其长,人间和谐;个个亲其亲,天下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