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风送爽时 师友山里行
9月30日阳光明媚,气温适中,借老师们的空闲时间,做一次短暂的古村旅游。早上,我们迎着初升的太阳,按照自己设计的行程,行驶在博山通往莱芜的山道上。今天在老师的陪同下,心情十分高兴,不觉就进入石门景区,经过一段崎岖蜿蜒的山路,就到达龙堂村,这是最接近风门道关齐长城的村庄。这个村庄就在悬崖边上,一道鸿沟在眼前,使人前看就有点目眩发晕的感觉。独特的石房子檐板、屋哨,有的门框及过梁也是用两米多石板石条做的,建筑得非常别致、讲究。
龙堂村印象
四进龙堂印象真,多多院落少来人。
清幽曲径苍松翠,陡路石板留迹痕。



游博山龙堂村(通韵)赵金雷
石磨石屋石路长,古槐百载树成王。
师徒结伴休闲处,绿色氧吧增健康。




老师们在龙堂村游览了四十分钟,分享了村落的古建筑,我们开车继续前行。两公里处就是齐鲁两国分界线,齐长城遗址:风门道关垭口处。
过风门道关思古 蒲先和
石墙遗迹在,无处觅关门。
齐鲁甲山会,旗幡伴履痕。
风门道关(通韵) 黄宽远
高山垭口处,古道载千年。
齐鲁玆盟会,唯余夹谷闲。
观齐长城的感想 孙俊入
无风起三级,风有落沙石。
垭口雾凇挂,只须寒露时。


第二个游览点逯家岭。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石城保·逯家岭。"1940年归章丘办事处所管辖;1941年归回莱芜;同年的5月又属莱芜七区,即雪野区;1942年下半年从西抬头往东又划归淄川县管辖;1946年2月又回归莱芜茶业区;1950年又划为法山乡;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逯家岭村属茶业公社;1984年为茶业办事处花林乡所管;1986年又归 茶业口乡;2001年为茶业口镇管辖。
【越调•天净沙】游逯家岭村(通韵) 黄宽远
蓝天绿水山庄,戏台古树石房,小院丝瓜日长。乡规碑上,富村民有良方。


村边有棵古槐,已600多年的历史,祖人为防御贼寇的侵入而选择悬崖边上组建村庄,同年栽下五颗槐树,至今仅剩一棵,它与古村同在。历经的风雨洗礼,它充分见证了逯家岭村的历史和文化。
过逯家岭 蒲先和
古槐经岁月,阁老示文明。
院落分宾主,游人石路行。


古树边就是孙阁老的故居,东南大门,高高的月台别具一格,成为主房上楼的石道,月台下是厨房,与东屋接近,南屋分两层,下层门口朝南边大道,上层朝北是院落的南屋,明清建筑别有特色!
走进莱芜逯家岭村(通韵) 赵金雷
曲径穿林门道关。悬崖宅院树参天。
报恩阁老黎民赞,仙境蓬莱落世间。


站在阁老故居旧址的门槛留影(内外拍照)


逯家大院,东北大门,西屋为主房,有高高的月台,是村里最大的院落。



最靠悬崖边上农户,比较引人注目。去年是暴晒的谷子,今年玉米搭辫,三次探门,惜!未见过主人一面。




卧云铺村座落在博山、章丘、莱芜交界处的摩云山下,因地势高,常云雾缭绕,整个村庄如卧在云中,故名“卧云铺”。
游卧云铺 蒲先和
亭台傍山势,层叠入云中。
烽火何处是,躬身问老翁。
游莱芜卧云铺村有感(通韵) 赵金雷
一线五村齐鲁行,卧云铺里紫烟升。
民宿山珍多元化,抹角拐弯风景清。





山庄小饮 蒲先和
玉米檐前挂,青山一望中。
柴鸡煨土灶,把盏对秋风。
午餐(通韵) 黄宽远
青山脚下道一旁,台上秋风伴暖阳。
满座游人议天地,肴核尽兴酒飘香。



一排排土灶,一堆堆木柴,这是莱芜炒鸡具备的条件,在卧云铺村处处可见。




卧云铺村现有五块石碑,都记在着重修关帝庙的事,两位老师在精心考研“戒赌碑”上的文字。
戒赌碑 蒲先和
一夜呼卢过,家财不翼飞。
村碑昭炯戒,唤得博徒归。


拐弯抹角 蒲先和
墙角如刀削,今知用意深。
拐弯人避让,可见圣贤心。
又览拐弯抹角三尺巷 孙俊入
千年村落靚身影,两次出游不虚行。
五角拐弯多幽静,三尺巷里见师情。



摄影编辑 孙俊入
2024年 于国庆节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