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不褪色的英雄
——战地模范汽车兵吴存禄
上世纪八十年代,机动车稀缺,驾驶员是一个备受人们尊崇的职业,而战场上的汽车兵绝对是佼佼者。
本文的主人公就是一位战地模范汽车兵。
1986年的老山
吴存禄,甘肃省古浪县龙沟公社称沟台人,1980年应征入伍,服役于47集团军炮兵旅4营3连,汽车驾驶员,1984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驾驶技术精湛,表现突出,连年受到营连嘉奖,多次被炮兵旅授予“红旗车驾驶员”的光荣称号。1985年12月11日,军营内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吴存禄和王菊花的结婚仪式在连队驻地举行,婚礼由指挥排长陈东主持,连长、指导员和全连战友以及古浪籍老乡都前来祝贺,婚礼现场热闹非凡,这是炮兵旅奉命出征前的一件大喜事,大家忘记了大战前的紧张,尽情的嬉戏玩耍着。

后排:王华 李德胜 席开彥,
前排:吴存禄 张维奎 罗兴华
婚后几天,吴存禄就告别新婚的妻子,奔赴云南前线。
看着空荡荡地营房,王菊花早已哭成了泪人 ,她多么希望丈夫能陪在她身边,可是,想到云南边境的无数家庭正在遭受越南人的欺凌,国土正在被越南人蚕食,丈夫是一名军人,军人的使命就是保家卫国,虽然有太多的不舍,但是,她还是忍痛将丈夫送上了南下的军列。
列车到达昆明后就改为摩托化行军,吴存禄驾驶的是延安250牵引车,这是1968年我国生产的一款重型越野车,自重就达15吨,驾驶难度相当大,尤其是在满载弹药,又牵引着6吨多重的152榴弹炮,加上道路崎岖不平,稍有不慎就会车毁人亡,吴存禄艺高胆大,将这个庞然大物操作的如小绵羊一般温顺,有惊无险的抵达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平远街镇,在这里接受了为期3个月的临战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
陈满 何自林 吴存禄 崔峥 许有发 另一个名字不详
1986年4月,47集团军正式接管67军的防务,吴存禄所在的司机班驻扎在小石洞停车场。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保障前线弹药和生活物资的运送,车辆随时整装待发。老山战场地形复杂,路况非常不好,尤其是过了白石岩,运输线就完全暴露在越军的炮火之下,敌人不间断的对这一区域进行狂轰滥炸,为了保障运输安全,他们只能利用大雾天气和晚上进行运输,为了不被敌人他发现,车辆进行严格的灯火管制,只能安排一个战士手拿烟头般大小的光点在前边做引导,凭借高超的驾驶技术,驾驶员仅靠这个微亮的光点,就在越军的眼皮子底下将一车车弹药源源不断地送到了前沿阵地。
被炮弹炸光树木的34号高地
当时敌我双方的炮火都非常猛烈,战场异常凶险,1986年8月28日,八里河东山34号高地的4营观察所遭敌炮击,营长吴良喜得知消息后马上命令副营长朱荣带着部分战士前去抢救,吴存禄心急如焚,也想一同前往,无奈驾驶班的人员不能离开车位,他只能度日如年的在原地默默地祈祷,希望战友们都能平安归来,当天晚上,噩耗传来,指挥排长陈东、实习排长缪勤、有线电班长黄建民、无线班电战士陈宏伟不幸牺牲,侦察兵毛文刚身负重伤,双眼几乎失明,吴存禄的心都碎了眼泪喷涌而出,想起不久前他们在自己的婚礼上还说说笑笑,如今却阴阳两隔,这些阳光帅气的兄弟,为了祖国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将自己年轻的生命定格在了老山,八里河为之动容,盘龙江为之落泪。
吴存禄 王华
吴存禄亲身体验到了战争的残酷。芭蕉坪、34号高地、小石洞、三转弯、船头桥这些地理符号终身难忘的,4.28、10.14 、10.19、1.5、1.7 这些特殊的数字铭记心中,部队开进和回撤过程中的艰辛历历在目,惊心动魄地前送后运记忆犹新,由于他严格执行战区驾驶员守则,机制灵活,作战勇敢,荣立三等功一次,被47集团军后勤部授予“战地模范驾驶员”的光荣称号。
1988年,吴存禄结束了8年的军营生涯,带着无限的眷恋回到了家乡,被安排在天祝县供电局,他退伍不褪色,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守护着万家灯火,先后6次当选“先进工作者”,多次被评为“五好党员”、“优秀党员”,被武威市供电公司授予“优秀员工奖”,这些新的荣誉证,是“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老山精神,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军人本色。
吴存禄 副连长朱荣
“抽了这支烟,喝了这碗酒。烈士陵园见!”,退伍至今,吴存禄一直念念不忘长眠在老山的战友,2024年9月20日,他和部分老兵相约麻栗坡,共同祭奠为国捐躯的战友,他们来到了34号高地旧址,侦察班洪宝亮讲述了8.28当天的亲身经历,美酒渗入黄土,青烟飘向蓝天,“兄弟!今日盛世如你们所愿!安息吧!”
杨登福作于2024年10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