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牌镇问古
绮山徐氏廿五世 徐嘉平
小时候,每当从无锡寄信给好公好婆,信封上总是写“ 江阴县东门外石牌镇蒋家村”。我家是在蒋家村,自然村隶属于石牌镇,或者叫石牌乡。石牌是我们放大了的家乡。村与镇相距很近,在家门口抬头就能见到;想上街,半小时就能走个来回。我们曾在那里买东西、看庙会、听说书,还在那里读小学;更亲切的是,那里是小嬢嬢嫁过去的地方。所以,回忆儿时的家乡,总会或深或浅呈现出石牌的形象,还有发生在街上的许多故事。

一 沧海桑田 石牌耸立
蒋家村前头大约一里路光景,就有一条与它平行的长街,当地人叫做“石牌街浪”。说它长街,因为街道东西迤逦,也有一里多长。街道不宽,鳞次栉比的店肆,圆溜光滑的石板、深深浅浅的车辙,独轮车动听的韵律,争相诉说着石牌的古老积淀。
其实,这一带属于长江三角洲的一方冲积平原,由长江滩涂到围圩造田、由垦殖渔猎到形成村落乃至集市,其沧海桑田的形成历史不会十分久远。现在想来,我的考据之一,是田地提供的信息。在我们蒋家村与石牌街之间,平行横亘着一条叫做“横田岸”的带状高地,向东西两头绵延而去。后来百姓垦堤为田,虽不再伟岸,却仍明显高于平畴;它的东头还有叫“鿍gang头浪”的一片田地,到宽阔的河边戛然而止,也都是二百多年前的江堤历史的物质遗存。 当地还有叫做“长田岸”、“沙田里”的耕地,都是沧海桑田的历史痕迹。我们小时候在沙田里种花生黄豆棉花,土里处处是发白的小贝壳,就是明证。
考据之二,星罗棋布在石牌周围的村庄名称,大都与江滩、堤坝有关。石牌北面的江岸里有个村子叫“滩浪”,就是江滩上新建的村庄;石牌右后方有个叫沈家埭的村庄,埭,就是堵水的土坝或堤岸。左后方有个村叫黄家鿍,是狭长的高地,显然又是旧的江岸。石牌南面,它的左前方,有一座名叫“中祥圩”的村落,证明那一带,原是一片滩涂开垦的圩田。再往前,还有叫“杨家坝”的村庄;坝者,就是节制江河港汊沟渠水位之水利枢纽设施。
那么,石牌的历史到底有多悠久呢?

尽管石牌及其周围村庄的百姓,大都是外地陆续迁来垦殖的移民,这里依然不乏历史的陈迹。从蒋家村走到石牌街上,街道路口就耸立一座石头贞节牌坊。人们一讲贞节,就说牌坊。严格来讲,牌坊是没顶的,牌楼是有顶的;有贞节牌坊,也有贞节牌楼。不过,人们常把二者混为一谈。但在我印象中,石牌的那个八成是有顶的,尽管那顶并不大。要不为什么老百姓把石牌叫做牌楼头呢?那里是我村往返街上的必经之地。它偏在路旁,村民并不从它门下通过。抬头一望,乃皇上旌表当地一位女子的。那是谁家的女子,有哪些三从四德的事迹,可惜我没打听过;至于是哪朝皇上,奉天承运颁布敕令,小时候我也没有留意,更不知它经历文革“破四旧”之后,而今安在否。然而至少在一二百年以前,这座牌坊不仅使那位贞女家族光宗耀祖了一番,也让这方土地因之沾光、名闻遐迩;还因此而冠名为“石牌”;一度成为石牌镇公所、石牌乡政府的驻地,日渐繁荣起来。石牌毕竟是个官方名称,不如叫它“牌楼头”亲切而顺口。这就是我对石牌得名的由来和石牌历史的初浅认知。

二 石牌城寨 史载久远
然而近两天为写这篇文章,打开百度“江阴石牌”的词条,居然有的惊人发现。我这个家乡子弟,七十多年来竟然闻所未闻,太孤陋寡闻了。自责而兴奋之余,想到我二三十位弟兄姐妹们,或许也有家乡的饥渴,快快记录整理,同大家分享。
词条一:“石牌,因长山飞跨入江,平如筏,而筏与牌谐音得名。晋时,这里是暨阳县石牌城,唐为江阴石牌寨,清乾隆时形成集镇,民国以来经常作为乡镇区域名。”
愚以为,”牌”字的江阴发音念如“罢”,引文才说“筏与牌谐音”。至于地名何以由石筏演进为“石牌”,我理解,这里有一个更符合当地百姓称呼的转换过程。“筏”,本指木排、竹排;长山“平如筏”,是说它山势平坦,像个木排。“筏、排、牌”三字,音相韵、形相同。用“石牌”来命名这个军事堡垒,则开口响亮、寓有固若金汤之意,比“石筏、石排”文意更雅、意境更佳;故“石牌”的称名,历代沿用,唱响至今。“暨阳”,为江阴古称;“城”,《墨子》云“可以自守也”;”寨”,防守用的栅栏、寨垛或营房;城寨,也指防守用的围墙或栅栏。
这一资料告诉我们,石牌得名于长山,它作为军事要地,曾具一定的规模,历史不晚于晋唐。晋朝乃公元265——420年,距今约一千六百年;唐消亡于907年,离今也历经千载。至于我们所见之石牌集镇,形成于乾隆年间。乾隆在位于1735年至1795年。以后者为计,距今当不少于220年。我们的家乡石牌,你的历史竟如此悠久!
词条二 : 于是再查”长山“词条,则言之更详:“长山位于城东北长江沿岸。西近肖山,东靠张家港巫山,南靠近凤凰山、蟠龙山,西南有石牌港从山麓经过,长山东段划给了张家港。长山东西狭长,形状如梭

续 《石牌问古》
词条二 : 于是再查”长山“词条,则言之更详:“长山位于城东北长江沿岸。西近肖山,东靠张家港巫山,南靠近凤凰山、蟠龙山,西南有石牌港从山麓经过,长山东段划给了张家港。长山东西狭长,形状如梭,海拔90.4米,山势蜿蜒起伏,被誉为‘十里长山’。该山古称真山、甄山。山之两侧有巨石飞跨入江,平面如筏,始皇欲乘此筏浮海,故又名石筏山或石牌山,又曰筏梁山。该山长十里,故名长山,称为江阴长江沿岸最长的山。”
这个词条,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首先,它可以当作前条之补充。秦始皇横扫六合、大定天下,为公元前221年;十五年后子婴降于刘邦,为公元前的206年。秦皇欲浮海一说若果真可考,则把石牌历史又推至二千二百多年前。开句玩笑,家乡又可推出秦皇长生的旅游品牌,再度风光一番了。

其次,词条大体勾勒了江阴要塞的长山段的概貌。那么,军事要塞范围有多大呢?我从百度上获知,“解放后,将(南通)狼山、(常熟)福山、(江阴)八圩港、黄田港、夏港以及在黄山与长山之间纵深的凤凰山、香山、定山、花山,皆列为江阴要塞军事区的核心区域。”其它资料还告诉我们,解放前夕的黄山炮台,曾有国军在长山驻防,设有防卫及通讯设施。不过在大军过江时,它并没有发挥作用——黄山炮台起义了。这样,江阴要塞的“核心区域”范围,我弄明白了。而我们石牌,正处于江阴军事要塞的核心区域。
其三,神兵和战俘从何而来。锡平哥和我的进文、汉文表哥、还有村上品琦等人,曾路经钱家场,越过长山凤溪亭,步行十多里,到后塍的教会崇真学校读高小。他们势必望见长山东麓、巫山一带的沿江开阔地带。百万雄师过大江那年,我只是一个十岁孩子,从没有越过长山以东,是不可能有更加高远阔大的视野的。以至后来几十年,我随便怎样也弄不明白:我村后面就是圩田和大江 ,东面又有长山的阻挡,当年那浩浩荡荡的解放军是从哪儿过来的呢?记得那天清早,震耳欲聋的炮声已停。大门一开,从村东到村西,从场头到檐下,满场的解放军,席地而坐,黄黄一片,鸦雀无声。他们真是从天而降吗?尤其令我惊愕的是,连续一个星期的俘虏兵,从打谷场上走过。清明时节,冷风凄雨,断臂瘸腿的大批伤兵就不用说了;那些戴大盖帽的,有的披毛毯,有的背被子,有的身穿女人的旗袍,紧紧包裹着肥硕的躯体,花花绿绿,不伦不类,引来我们一群小孩,看得目瞪口呆,简直在演滑稽活报剧。整整一星期呀,绵延不断,那么多残兵败将又是从哪儿过来的呢?后来我撰文回忆家乡的时候,接触大量资料方才得知,那千千将帅万万雄兵,就是我军第八、第十两个兵团的三十万大军,他们是从江北的张黄港、新港一带起渡的。此地离巫山、长山较近,而且巫山港正是三个主要渡口之一。天兵和俘虏正是从江北南渡,从巫山长山登岸过来的。这一疑问终于解决了。我亲眼目睹了江阴要塞在渡江战役中的重要作用。

词条三又说道:“道光20年(1840年),已有石牌炮台、黄山台、黄田港炮台等14处汛。宋代已在石牌寨、申港寨设巡检员,置厢军崇节营、后横江水军在其中,号水军营。”
我查了“汛”的解释:“汛”,是清代兵制。凡千总、把总、外委所统率之绿营兵,均称“汛”;其驻防巡逻地区,称“汛地”。可见在鸦片战争时期,石牌也是驻扎了一定规模的绿营兵水军营的。寨,指防守用的围墙或栅栏。也指城池、城镇。看来多指前者。此时,我想起了我村附近、长山西麓、濒临长江的安全村。“安全”二字,就透露了该村在敌我军事争斗中的重要地位。
词条四, 摘录了《乾隆江阴县志 三官殿》,“三官殿在县东十五里,距城教近,故无大市。南望定、耙齿两山,北视蟠龙、凤凰诸崖,蜿蜒若入云深处。更北则黄山、石牌诸墩堡,直接大江,帆樯点点,在浩渺中,为眺望佳胜。孔道间有三官殿,镇名取此。”
这段史料间接证明了石牌驻军情况。说明乾隆年间在三官殿、蟠龙山的北面,可以看到黄山、石牌等几处墩堡之类的军事设施。墩,土石堆壘之台、报警台;墩台,也称敌台、墙台、马面。也指城墙向外凸出的墙体部分,用以三面防敌的建筑,是城墙沿线的重点防御设施。堡,也是防守用的坚固建筑物。
还有一条也说到了沿江有敌楼及石桥、申港、石牌寨等。

综上所述,石牌长山,是为一体。它地处要塞,乃兵家必争之地。故上自晋唐,下至宋清,近至解放以后,历代驻军于此,并置城寨、敌楼、堡墩等军事设施,发挥过重要作用。以前,我只笼统知道家乡地处军事要塞;村上,也曾驻扎过北伐军、国军和解放军;家中,大军过江时,解放军给我吃过干粮;我们到无锡后,家里驻扎解放军的炊事班。但是,我不知道这一带军事设施的历史如此悠久、史料这样翔实、描述这般具体。据传,岳飞、韩世忠梁红玉、辛弃疾等民族英雄,都在江阴要塞留下战斗的足迹。家乡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更加高大、越加充实了。
三 追溯遗存 弘扬文化
既然历史记资料如此翔实,记载言之凿凿,而今为何不见石牌的名胜古迹、水军遗存呢?晋唐两宋年代高古 也就罢了,即使清代民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