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0日,我们一行人到巩义回郭镇清西村采访一位80多岁的清西李氏族长李会召老人。
据他讲,小时候就经常听大人们总是说 ,宋代帝王每年祭祖走过的路,是从偃师寺沟的会圣宫出发,经过洛河在清易镇的张船渡口,途径庙坡,然后到达回郭镇和芝田镇搭界的七帝八陵的墓群。陵墓群的西边,修建了皇宫大殿,供皇帝大臣们歇息,我们当地人俗称殿子,据传是金兵到这以后,一把火给点燃了,留下了满地的砖头瓦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平整土地,起高垫地,六队的社员在殿子的地下面发现了大量的宋代铜钱,银碗,还有一个金錾等。

李老先生说:洛河三年两次泛滥,河床滚动到距离清西很近的地方,河面上有一个张船渡口,规模很大,水路十分繁忙,小时候经常去渡口玩耍。河面上白帆点点,与岸边的绿树相映成趣,十分壮观。
庙坡既然是帝王祭祖的必经之路,那就应该叫御道了。御道是皇帝专用的通路,乘舆代步。在帝王的肩舆到来之前,穿着青衫子的役夫们,整修道路,疏导积水,洒扫路面 ,黄布帷幔,一直从凤凰山上的会圣宫延续到洛河张船渡口,一路坦途,到庙坡,沿着一里多长的斜上土坡,坡顶就是八陵墓群了。
站在庙坡岭顶台地,遥望茫茫洛河平原,洛河宛如一条飘带伸向远方,河对岸的会圣宫碑依稀可见。脚踏这条漫漫土坡,让人思绪如潮,浮想联翩。

皇家祭祀船队,从汴梁浩浩荡荡出发,沿黄入洛,停船石家庄渡口,再经过一段路程,就到了寺沟凤凰山上的会圣宫了。
会圣宫,作为北宋时期的行宫,位于凤凰山之巅,其宏伟的建筑和精致的雕刻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会圣宫的修建,旨在解决皇帝和皇室成员从开封到巩县祭祖的奔波之苦。宋仁宗时期,为了简化祭祖的流程,提高效率,花费巨资,历时四年修建了这座行宫。会圣宫的碑文详细记录了建筑的由来和经过,以及“奉安圣容”礼仪的隆重和“士庶朝谒”的盛况,展现了北宋时期对祖先的敬仰和对文化的重视。

宫殿巍峨,飞檐翘角,金碧辉煌,遥想当年,会圣宫内,香烟缭绕,钟鼓齐鸣,士庶朝谒,盛况空前,其雄浑壮丽之景,仿佛穿越时空,再现眼前。被金人付之一炬后,现在只有矗立千年的会圣宫碑,见证了会圣宫的辉煌与沧桑,其高大雄伟之姿,雕刻精美之工,无不彰显着北宋匠人的智慧与才华。
凤凰山下,温泉氤氲,清澈之水,如同天赐的甘露,洗涤着帝王及众臣的心灵与身体。寺庙殿堂,高耸入云,香火缭绕,宛如仙境一般。沟深林深之处,溪水潺潺,鸟儿叽喳。 千年古刹,红墙黄瓦,佛光普照。
暂憩之后,帝王车辇踏上洛河平原,直奔清易镇张船渡口。
渡口之上,古旧的船只装饰一新,悠然停泊,船工们忙碌而有序,皇帝轻步踏上龙船,随着船只缓缓驶离岸边,洛河的碧波轻轻拍打着船舷,仿佛在为这庄严的祭祖之行奏响一曲悠扬的乐章。

船行河上,两岸风光旖旎,古渡口的繁华与宁静并存,让人不禁遐想连篇。皇帝的目光穿越重重山水,心中默念着对先祖的敬仰与追思,而洛河的水流,则仿佛承载着这份深情,一路向前,流向那遥远而神秘的八陵之地。
庙坡两边,苍松翠柏,古木参天,帝王御驾,缓缓行于庙坡之上,山川为之色变,庙宇更显庄严,仿佛天地共鉴这祭祀盛世之景。宋王祭祖,将至墓区,乐声悠扬,《颂德之音》响起,古韵悠长,旋律婉转,预示此行吉祥,祖先庇佑。
步入八陵墓区,只见建筑群依山傍水,气势磅礴,陵园南对嵩山少室,北据河洛天险,山水相间,风光秀美,每一砖一瓦都透露出北宋皇家的威严与辉煌,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帝王祭祖时的庄重与肃穆。

无论是高耸的陵台、庄严的宫城,还是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皆精雕细琢,巧夺天工。石刻群像栩栩如生,文臣武将、瑞禽灵兽,活灵活现。
千年风云,弹指一挥,悠悠岁月如同晨曦初照时天边最绚烂的云霞,既温柔了时光,又震撼了山河,在时间长河中熠熠生辉,无数美好的瞬间汇聚成一首首动人的诗篇,让人回味无穷。
作者:李发权 王松五 徐淑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