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生世界—2022济南国际双年展”

观众排队进山东美术馆参观

“青未了——山东省高等学校美术院系应届毕业生优秀作品展”现场

“艺彩新锋——山东美术新人新作展”现场

山东美术馆开展美术教育活动

山东美术馆“M+有点艺思”艺术市集

艺术夕阳红——中老年中国书画艺术公益体验课
山东美术馆于1977年7月建馆,其成长历程镌刻着齐鲁美术的脉络,烙印着时代发展的光芒。2013年10月新馆首次亮相。10多年来,新馆免费开放年均300天以上;承办各类展览超过400场次;开展公共教育活动2000余场;接待线下观众累计700万人次;展览3次入选全国美术馆优秀展览提名项目;连续5次入选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公共教育活动6次入选全国美术馆优秀公共教育项目;3人次入选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连续3次荣获山东省政府文化创新奖……这些数字凝结了山东美术馆人共同的努力和付出,同时也饱含了他们为观众服务的热忱和温情。
创新办馆理念
推动艺术与观众深度互动
“美术馆不仅仅是展示艺术作品的空间,更是观众与艺术共创的场域,融合了艺术、教育与体验的多重功能。”山东美术馆馆长杨晓刚表示。在他看来,中国的美术馆发展历程并不长,其历史、体量、机制、规模与博物馆、图书馆等有较大差距,但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优势,尤其是美术馆带有非常强烈的当代文化属性,是极能体现城市发展进程的文化场馆。因此,他提出了“艺术要拥抱观众”的理念,并在此理念下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今年暑期,山东美术馆推出了“无限之海——沉浸式AI数字艺术展”。展览设计不仅追求视觉效果的震撼,更注重通过多感官互动引导观众深入探索自然与人类的关系。观众不仅能欣赏到作品的形式美,还能通过互动装置体验生命的起源与演变。通过这种多层次的感官冲击与情感体验,观众与艺术作品之间建立了更深层的共鸣。
此外,该展览巧妙融合了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使观众从被动的欣赏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和创作者。观众不仅能够在展览的互动装置中创作艺术作品,还可以保存作品,甚至将其印制在服装或日常物品上。这种新颖的展览形式打破了传统展览的边界,不仅激发了观众的创作欲望,也为他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实现了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多元互动的策展方式为美术馆带来了新颖的面貌,使观众有了新鲜的体验。观众在展览空间中不仅是被动的观赏者,更成为艺术创作的直接参与者。
这一思路在两年前举办的“共生世界——2022济南国际双年展”中就已呈现。山东美术馆通过精巧的空间设计与展陈布局,运用色彩、光影等元素,营造出与展品呼应的沉浸氛围,使观众能够从多个角度深刻领会作品的艺术内涵。此外,山东美术馆在展览中融入了前沿科技,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进一步丰富了观展体验。通过这种科技与艺术的结合,观众不仅可以在展览现场进行互动,还可以通过线上平台体验展览的延伸内容。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展示模式,打破了空间限制,扩大了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得更多观众可以跨越地理阻碍,享受丰富的艺术体验。
“在75天时间里,‘共生世界——2022济南国际双年展’迎来了65万名观众。通过不断探索与创新,山东美术馆为观众打造了多元化、高层次的展览。”杨晓刚表示。
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杨晓刚逐渐对美术馆与城市的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一方面,美术馆的发展和所处城市高度同频共振,从根本上离不开城市基础设施的提升、市民审美水平的提高等因素。另一方面,美术馆反哺所在城市,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杨晓刚说,建设一座物质的新城相对容易,但注入灵魂和精神就需要文化场馆的参与,尤其需要美术馆这样代表当下城市文化的场馆来参与。
肩负着这一重要使命,山东美术馆致力于将美术馆打造为集艺术展示、学术研究与公共教育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
聚焦学术引领
推动本土艺术发展
“学术资源,是创新性策展首先要开发好、利用好、维系好的资源。任何一场能够产生影响的展览,都离不开并首先开始于学术研究。”杨晓刚表示,展览构思是否符合艺术史的基本逻辑、方法,展览观点是否切中社会性的热点、要点,展览作品是否具备典型性的表征、范式,展览陈列是否带去沉浸性的思考、启发……这些是展览能否真正引人深思、回味无穷、持续生效的根本。
在山东美术馆的部室序列中,学术研究部是业务部室的龙头,他们起着引领作用,为所有的业务工作提供学术支撑和知识铺垫。可以说,学术研究的水平、学术人才的多寡、学术成果的厚薄,决定了美术馆的高度和上限,决定了美术馆能走多远。
通过研究和策划一系列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展览,山东美术馆在山东艺术史的研究和当代艺术的发展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7月,山东美术馆举办了“何以燎原——山东风土人情油画文献研究展”,这是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入选项目。“1981年11月,‘山东风土人情油画展’济南展开幕,这是山东油画壁画学会的首展。40余年后回望此次展览,我们发现这个倾注了山东老一辈油画家满腔激情、以对乡土人情的关怀和乡土情境再现为焦点的美术创作活动,已经成为山东油画发展史,乃至山东现当代美术史上的重要标志与符号。”杨晓刚表示,从那时起,立足本土、深入生活、关注现实,成为山东油画发展的出发点和创作特点,成为山东油画创作的灵魂和基因,成为历代山东油画家孜孜不倦、历久弥新的重要创作法则。
因此,在丰富的前期研究成果和作品收藏基础上,山东美术馆策划推出“何以燎原——山东风土人情油画文献研究展”,希望山东油画乃至山东美术继续坚持直面乡土的实际、发出自己的声音、倡明自己的观念、妆成自己的面貌,以“本土生长”的真实为基础汇聚“对外感人”的力量。策展团队不仅深入挖掘了文献资料,还对多位老艺术家进行了深入访谈,将山东油画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转承脉络呈现给公众。通过这一展览,山东美术馆将本土艺术与全国范围内的艺术潮流紧密连接,极大地提升了山东油画的影响力。
立足自身实际,山东美术馆近年来主导策划了一系列学术性较强的研究展、成果展,如“能量——改革开放40年山东美术发展成果展”“水彩在山东——山东美术馆馆藏山东籍水彩画作者作品选展”“生态——山东当代艺术研究展”“观看的方式——山东当代绘画研究展”“继承与流变——民间美术元素在当下创作中的应用研究展”“观此青绿——山东美术馆馆藏生态文明主题绘画作品展”等。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4月,山东美术馆举办了 “远行·回望——张宏宾艺术回顾展”,展出著名旅美艺术家张宏宾近40年创作的国画、丝网版画、壁画作品,呈现了作者对艺术的多样性探索,以及对中华文化的坚守和弘扬,可贵的是张宏宾此次向山东美术馆捐赠了100件作品以表达自己对山东的情谊。
山东美术馆的学术研究价值不仅在于对艺术史的梳理,更在于推动本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由山东美术馆推出的“青未了——山东省高等学校美术院系应届毕业生优秀作品展”,通过展示收藏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有效促进了人才培养和艺术创作的深度融合。
2014年,山东美术馆自主策划启动“青未了——山东省高等学校美术院系应届毕业生优秀作品展”,每年在全省50余所高校中遴选约300件作品集中展示,至今已经举办十届,并收藏148件作品。山东美术馆近期对入藏作品的作者进行了回访,在联系上的103位作者中,有85位还在从事艺术类工作,占比82.5%。“大多数作者表示作品入选展览并被山东美术馆收藏,对他们是莫大的激励与支持,坚定了他们继续走艺术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杨晓刚说,该展览的关键价值并不在于学术性如何强、如何新,而在于学术点如何准、如何对,就是要通过深入的联动和养育,为一批又一批的青年人才找到出口、坚定信心。这是一项久久为功的长期学术工程。
“艺彩新锋——山东美术新人新作展”紧随“青未了”之后,成为山东美术馆自主策划的又一展览品牌。自2016年至今已举办六届,推出113名青年艺术家的微个展,展出作品2000余幅,充分展现了山东美术新锐的艺术探索、追求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并有效推动和扶植了青年美术人才成长。
多元化公教服务
构建温暖文化空间
“美术馆不仅要展示优秀的艺术作品,还应通过多元化的文化服务,满足观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杨晓刚表示。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山东美术馆的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涵盖了展览、教育、文创、社区服务等多个领域。美术馆通过这些创新和细致的服务,已逐渐成为城市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观众带来了高质量的艺术享受,更在公众心中树立了一个温暖而开放的文化窗口。
山东美术馆每周末举办的“M+有点艺思”艺术市集无疑成为市民的文化盛宴,设计师的原创作品与手工艺品汇聚于此,既可供观众欣赏,也可以购买。同时,观众还有机会与设计师面对面交流,感受设计背后的创意故事和艺术思想的碰撞。这种互动不仅增强了市集的艺术氛围,也丰富了观众的文化体验,让每一次观展都充满独特的惊喜与发现。
在服务设施方面,山东美术馆通过设置咖啡厅、文创产品店、休息区等贴心空间,进一步优化了观众的参观体验。馆内的母婴室、饮水区等细致入微的服务,不仅满足了观众的基本需求,更体现了美术馆对观众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些设计细节不仅增强了美术馆的公共服务能力,也为观众创造了更加舒适的文化环境,让人感受到美术馆无处不在的温暖。
在场馆之外,山东美术馆的艺术推广活动也同样精彩。通过“艺术星期五”等公共教育项目,山东美术馆走进省内的学校和社区,将高质量的艺术教育资源带给更多人,尤其是针对未曾有机会进入艺术殿堂的基层群众和学生。这种接地气的文化服务使美术馆的社会责任感得以彰显,同时也提升了其在社区中的影响力,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纽带。
山东美术馆还借助线上资源,开创了线上展厅、云课堂等创新模式,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更多观众可以不受地域的约束,随时随地欣赏到艺术的魅力。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为更多观众提供了参与美术馆活动的机会,尤其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背景下,这一服务形式得到了广泛好评。
与此同时,山东美术馆还专注于推动适合不同年龄段的文化服务。无论是针对儿童的艺术工作坊,还是面向全龄段观众的无假日“艺术之周”系列活动,都在持续推动全省的艺术普及与教育。这些丰富多彩的公共教育项目,不仅提升了市民的文化生活质量,也进一步巩固了美术馆在社区中的文化支柱地位,为观众提供了持久的艺术滋养。
山东美术馆在推动文化服务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方面的努力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共生世界——2022济南国际双年展”等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为济南市的文化和旅游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山东美术馆通过与周边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有效结合,形成了文化消费的“超链接”,为观众提供了“一站式”的文化体验。游客不仅可以享受丰富的展览内容,还可以体验到美术馆所带来的艺术、休闲与文化相融合的多重享受。“山东美术馆将继续推动文化创新与服务的结合,探索更多文化推广的可能性,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文化体验,进一步增强其作为城市文化综合体的影响力。”杨晓刚表示。
如今,山东美术馆凭借其在展览、学术研究和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持续探索与创新,已逐渐成长为济南市乃至整个山东省的重要文化地标。通过创新的展览形式、深入的学术挖掘以及周到的公共服务,山东美术馆不仅推动了所在城市文化的繁荣发展,更为其注入了新的文化活力,使市民的文化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这种创新与深度互动的结合,使得美术馆成为城市文化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