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日辉
(浙江工商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35)
【摘要】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在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中,伏羲文化起着奠基石的作用,从考古发现的稻作农业与旱作农业考察,距今已有10000年以上的历史。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得出中华文明奠基在距今10000年的结论,对于本人在2016年提出伏羲文化距今10000多年的观点,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意义重大。
【关键词】伏羲文化 万年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人文初祖伏羲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奠基者,以伏羲而形成的伏羲文化作为中华本源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最早记忆,距今已有10000多年的历史,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直到今天。

伏羲女娲图
一、伏羲文化万年说缘起
在传世的汉代以前文献当中,没有伏羲诞生的确切年代。司马迁撰写《史记》从黄帝开始序列中国历史,但是,敘史的确切年代则是公元前841年。在此之前的年代均为推算,夏商周断代工程就是希望解决从夏王朝到共和元年之间两千多年的准确积年。因此,对于伏羲及伏羲文化的年代只能是推断,所以才有了从6500年~20000年等多种观点,
伏羲初兴在距今10000多年前的观点,我在2016年初发表的《伏羲年代的考察-以八千年为基线》中首次提出。其后连续在《文旅融合与天水文旅产业发展新路径》、《伏羲生于甘肃秦安莲花考》、《伏羲初兴年代的考古学印证与再思考》、《太昊伏羲与中华文化渊源》等论文中多次阐述,希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目前惯性说法伏羲文化8000年的由来。
关于伏羲文化8000年的问题,我在《伏羲初兴年代的考古学印证与再思考》一文中专门做了说明,为了继续论证伏羲文化10000多年,在此重重复几句。伏羲文化8000年观点的提出在1996年,是天水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天水历史文化与旅游经济》大项目的观点之一,并且提出: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文化、三国文化和麦积山文化,这便是天水五大文化的由来。天水五大文化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作为项目组成员与负责人之一,所展呈的观点是经过讨论最终确定。主要为发展天水的旅游经济提供智力支持,确立伏羲8000年是为了向外推介天水,打出天水8000年文化史、2700年建城史等宣传口号。可以负责任地说天水8000年文化史、2700年建城史的提出,逻辑清晰、严密论证,并且经过当时国内一流专家的高度赞誉。
(二)1996年提出伏羲文化8000年的考古学支撑。
1996年提出伏羲文化8000年的说法,不是凭空杜撰,来自于大地湾考古发现。在2000年以前,提出大地湾一期距今8000年的代表性文章,1、张朋川:《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陶塑》(1990年),不过,真正看过张朋川先生论文的人不多,绝大多数是转引,没有出处。2、李文杰、朗树德、赵建龙:《甘肃秦安大地湾一期制造陶工艺研究》(1996年)。考古著作只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谢端琚主编的《师赵村与西山坪》(1999年),谢先生于1981至1999年在天水主持挖掘师赵村与西山坪遗址,被认定为建立起渭河上游史前文化的完整序列,遗憾的是谢端琚先生已于2022年12月仙逝。学生我与谢先生相交三十余年,受先生教诲颇多,特别是考古现场指导,获益终身,每每想起,悲痛不已。

师赵村遗址
师赵村文化遗存分为一至七期,并且发现了大地湾一期文化。西山坪文化遗存共分八期,为了与师赵村的文化名称取得统一,把西山坪遗址的文化遗存从早到晚分别简称为大地湾一期文化,师赵村一期文化,二期文化,三期文化,四期文化,五期文化,六期文化,七期文化。”现以师赵村一至七期统称。其绝对年代是:距今8200-7400年,这便是大地湾一期文化距今8200年的由来。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的《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是大地湾发掘的正式报告,其权威性不容怀疑。不过,对于年代的结论是:“大地湾遗存为甘肃史前考古树立了距今7800-4800的断代标尺,”其中,大地湾一期文化“年代约为距今7800-7300年”。
另外,《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在结语部分,对于大地湾的文化特征、性质和命名中称:“对于以大地湾一期为代表的前仰韶时期早期阶段的命名,学术界意见纷纭。……我们考虑到大地湾遗址包含多种文化……所以主张命名为老观台文化。鉴于老观台遗址内涵前仰韶时期早晚两段,因此这一命名自然也涵盖了所谓的北首领类型。当然,在目前情况下,我们不妨暂时将上述遗存统称为前仰韶文化,争论各方大体均可接受。”2002年初为配合国家重点工程宝鸡—兰州铁路二线工程的修建,陕西考古所工作队和宝鸡考古队在渭水上游的河谷中段的今陕西省宝鸡市和甘肃省天水市之间的拓石关桃园,在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发现了大地湾早期文化在下,仰韶文化文化在上情况。所说大地湾早期文化实际上正是大地湾一期文化。
回顾既往,1996年天水学者在论证天水五大文化过程中,率先提出伏羲文化8000年的观点,确有开启之功,通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已经得到社会的认同,可喜可贺。但是,社会在进步,考古学在发展,新的考古资料不断地刷新人们的认识,迫使我们做出新的解读,使内涵更加丰富,尽管存在诸多困难。
二、伏羲文化万年说的考察
从2016年提出伏羲初兴在距今10000多年的观点以来,距今已过去九年。通过对地上地下文献资料的新认识、开阔视野的考古资料的采信与整合,伏羲文化楚文化的互动、太昊融入中原与伏羲文化的考察、大地湾史前年代拉长的启示等等,“以伏羲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本源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最早记忆。‘一画开天’告别蒙昧历史,开启华夏文明。伏羲是人,初兴在距今10000多年前渭河支流清水河流域的古成纪(今甘肃秦安)。”依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的信息,本文就下面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原始水稻种植
(一)稻作农业的启示。
伏羲在整个中华民族发展的长河中,是作为发展中的始祖文化,并且被赋予多种发明创造,至少有有十二项之多:1、造罔罟,发展渔、牧业;2、开田地,发展农业;3、发明生产工具,加工食物;4、取留火种,烤制熟食;5、尝百草,制九针;6、制甲历节气;7、制嫁娶,以俪皮为礼;8、发明八卦;9、创造书契,发明文字;10、立九部,设立佐,画地之制;11、建立礼制;12、制作琴瑟、鼓、埙。
考察上述十二项发明,以目前的考古发现,大概率可以认定的约有五项:1、造罔罟;2、开田地;3、发明生产及加工工具;4、取留火种烤制熟食;5、制作琴瑟、鼓、埙。这些发明恰恰都在距今10000年左右。中国是农业民族,所以我们看到历史上对伏羲贡献的总结是建立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之上,从游走迁徙转变为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定居生活,由简单的农业生产到高端的礼乐文化。
迄今为止的考古资料已经确认稻作农业分为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萌芽时期”,距今约2万-1.5万年;第二阶段“起源时期”,距今约1.5万-1万年;第三阶段“兴盛时期”,距今约1万-0.65万年。具有代表性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其年代跨度为9000~7500aBP。遗址中大量炭化稻米的发现,对稻作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还有浙江上山文化,发现了距今10000年前的完整的炭化稻米。而且上山文化遗址达21处,“遗址包括:浦江上山遗址、后陈遗址;嵊州小黄山遗址;永康庙山、太婆山、山、湖西、长城里、长田遗址;金华山下周、青阳山遗址、三潭山遗址;兰溪皂洞口遗址;龙游青碓、荷花山、下库遗址;武义大公山遗址;义乌桥头遗址;东阳老鹰山遗址;仙居下汤遗址;临海峙山头遗址。这些遗址的年代为距今10000多年至8500年。”显而易见,稻作农业与旱作农业的培历史已经超过了10000年,在时间节点早于伏羲文化8000年长达2000多年,也就是说在伏羲之前的2000年稻作农业已经成熟,并且向北方传播。
考古发现“约公元前10000年,在末次冰消期气候转暖过程中,粳稻类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被驯化. 约公元前8000~7000年,全新世温暖适宜期,水稻快速向北传播到山东章丘西河、长青月庄、河南郑州朱寨、新郑唐户等地区。”考古学的成果使我们意识到坚持伏羲为农业文化的发明者奠基者的提法,上限当在距今10000多年,而非距今8000年,因为伏羲文化的年代是后人研究的成果,并非历史记载的数字。
(二)旱作农业的新发现。
惯性说伏羲文化8000年最主要的支撑点,是大地湾发现距今7800年前的“黍”。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考古发现中是最早的,曾经轰动一时。但是,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大地湾出土“黍”的年代已被打破。考古发现“最早的黍实物遗存距今约10000-8700年。此外,内蒙古赤峰敖汉旗境内兴隆沟遗址出土的炭化黍粒年代为距今8000-7500 年间。”从考古发现黍的发布范围考察“在长城沿线与西辽河流域,粟作农业在距今10000 年前后也开始兴起。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出土了距今10000 年栽培的粟和黍。”大体上在距今1万多年至8500年前后的近两千年是粟黍农业早期发展和初步建立的阶段。

大地湾粟黍
从旱作农业考察国内伏羲文化的发展历程,河南新密地区尤其值得关注,是考古学给出的结论,其中以距今10500~8600年的李家沟遗址遗址为代表,包括距今10200-8500年的李家沟遗址北区在内。“本遗址石磨盘、细石器、早期陶器和人工搬运石块的共同出现显示出东亚腹地距今1 万年前后技术复杂化的加剧和人类对于居址依赖程度的增加,该时期华北地区社会发展很可能进入了一个新的复杂阶段。”李家沟遗址还出土的中国最早的粒食加工工具石磨盘等,在与李家沟遗址相邻近的便是著名的裴李岗遗址。裴李岗遗址一期年代约为公元前8470~7800年。2018-2019年的发掘证实,很可能已进入距今万年前后的范围,还发现了稻、黍等粮食作物,以及加工粒食的石磨盘、杵、臼等器物。
毫无疑义,“黍”发源地在中国,与粟一样是中国北方农业起源的佼佼者,从人工栽培的时间是考察至少可上溯至10000年以前,其时间段早于大地湾一期文化发现的“黍”。所以,专家们研究的结论表明“约在在10000~8000a BP前后,粟、黍农业在黄河流域或和西辽河流域起源之后, 通过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时期的人群流动, 向西传播到达黄土高原西部。”专家否定了大地湾为“黍”发祥地的观点,应该好好学习认真研究。
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见证
伏羲文化之所以万年以来兴盛不衰,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必然,“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历史进程考察,大体可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太昊伏羲为标志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开天建基;第二阶段,以黄帝协和万邦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架构;第三,以夏商为国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践与发展;第四,以周王朝王天下为特色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巩固与完善;第五,秦帝国建立至1949年前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与加强;第六,1949年10月1日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新时期。”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为万年伏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2023年公布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指出“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就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过程,以及相关的背景和原因,得出了以下认识:距今10000年奠基,8000年起源,6000年加速,5000多年进入文明社会,4300年中原崛起,4000年王朝建立,3000年王权巩固,2200年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特别是中华文明“距今10000年奠基”,与本人九年前的研究结果不谋而合。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同时指出:国际学术界曾依据两河流域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特征,概括出文字、冶金术和城市为文明社会的标准,称之为“文明三要素”。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提出进入文明社会标准:一是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二是社会分工,阶层分化,出现阶级;三是出现王权和国家。
探源工程文明社会标准 | 国际学术界“文明三要素” |
生产发展 人口增加 出现城市 | 社会分工 阶层分化 出现阶级 | 王权 国家 | 文 字 | 冶金术 | 城 市 (5000人以上;复杂的礼仪中心) |
伏羲是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作为中华文明奠基者理所当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由国内外数十家科研单位、20多个学科的50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的国家工程,其成果应该相信。目前工程可以确定的是从距今5800年至距今3800年划分为古国时代,也就是说距今5800年才进入古国时代。
不过,最终的第五阶段工程将于2024年结束,届时会议新的成果公布。就目前公布的内容看,距离伏羲时代还有3-5千年的差距,我估计要全部搞清楚,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既然工程还顾不上解决10000年奠基者是何人的问题,我们可以先行一步,况且已经在研究,具有8年的连续推进。

洛河秋韵
文明有着具体的载体和标准,与文化有所差异。正因为如此我们弘扬的是伏羲文化,因为伏羲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统一性,是不断发展丰富的文化因子。北方地区黍的发现,与伏羲初兴在距今10000多年前相吻合,意义重大。
考古发现印证伏羲文化初兴在距今10000多年前清水河流域的古成纪(今甘肃秦安东北的莲花镇至大地湾一带),是以大地湾最新的考古成果为支撑。考古发现莲花镇至大地湾一带在6万年前人类繁衍生息。遗址下层距地表8.5米,1-3文化层距今60000-20000年,发现有人类技术砸击的石器;第4文化层距今20000年-13000年,大地湾一期陶片开始出现;第5文化层距今13000年-7000年,以细石器和大地湾一期陶片为主。据此,伏羲初兴之时当属于大地湾第5文化层的上半段,大体与新密李家沟、新郑裴李岗、舞阳贾湖、武安磁山、山东后李、内蒙古兴隆洼、北京门东胡林等属同一时期,距今约在10000年前。
伏羲文化距今10000多年不是孤立存在,而是有着周边环境的依托。在与大地湾一山之隔的平凉市庄浪县境内葫芦河支流水洛河、清水河流域。近几十年来,考古发现在水洛河、清水河流域的旧石器晚期遗址点多达50余处,除大地湾遗址之外,庄浪县的徐家城(今称徐城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堪称代表。
徐家城位于庄浪县万泉镇东缘,南与秦安莲花镇、西与静宁县峡口村接壤,遗址在水洛河右岸的第二级阶地,距离水洛河与清水河交汇处大约500米。2009年7月10~8月25日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进行考古发掘,获取了大量珍贵的一手资料,对于我们研究古人类在清水河与水洛河流域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徐家城遗址共分9层,根据发掘报告披露,文化层在5~4层,主要“集中在距今4.6~2.3万年间,属于晚更新世晚期。”更新世属于第四纪,是人的时代,为史前研究者必须关注的时段。第四纪是考古学恢复古人类生存的古地理、古气候条件必不可少的依据之一。作为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文化遗存相对年代的判断,主要依据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对比等,晚更新世在距今12.6~1.0万年之间。

徐家城遗址石器
庄浪徐城村历史年代是地质学的记录,来自于人类学专家和考古学专家通过对大地湾遗址对比的结论。对于我们研究古人类在清水河与水洛河流域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为我们弘扬伏羲文化万年说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支撑。
结 语
天水是骄傲的,因为伏羲诞生于此;天水是伟大的,因为伏羲文化初兴于此。伏羲是中国的,伏羲文化是世界的,作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无法替代的积极意义。
伏羲“一画开天”,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到赋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奠基者,从历史走到现在,由中国放眼世界,展示出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伟大的事业,昭示着更加伟大的明天。(完)
(2024年天水伏羲文化研讨会论文)
作者简介:

徐日辉
徐日辉,男,汉族,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原中国旅游文献研究所所长,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
主要从事:旅游文化、伏羲文化、炎黄文化、大禹文化、史前文明、《史记》、秦早期历史文化、三国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等领域的研究。
主讲课程:旅游文化、中国旅游文化、中国旅游文化史、中国古代史、中国史前文明、伏羲文化、考古学概论、考古与文物鉴赏、《史记》研究、中国文化史、中国史专题研究、城市发展与规划史、城市建设史、都市文化概论、姓氏文化等。
学术成果:
1、现已出版《中国旅游文化》、《中国旅游文化史》、《史记八书与中国文化研究》、《史记札记》、《秦早期发展史》、《张良萧何韩信评传》、《伏羲文化研究》、《街亭丛考》、《中国饮食文化史-西北地区卷》、《秦朝至六朝时期的西湖》、《会说话的青铜器》等学术专著19部;
2、发表学术论文280余篇。
学术活动:自1998年以来先后做客于:中央电视台CCTV-4“华夏文明”、CCTV-10“家园”、“百家讲坛”等,2019-2020连续两年为陕西卫视一套直播“智山之巅 论道鬼谷”,以及多家省、市级电视台直播。并且在:国防科技大学、浙江人文大讲堂、海南国际旅游岛讲坛、名家论坛、天一讲堂、天中讲坛、陇右讲堂、文澜讲坛等作以下内容的演讲:
《丝绸之路—中华民族对外开放的大手笔》、《丝绸之路的回声-从长安到罗马》、《丝绸之路的创新—从洛阳到罗马》、《一带一路倡议—从洛阳到马德里》,《仰望文明—丝绸之路与帝国的崛起》、《丝绸之路的传承创新与“一带一路”倡议》,《感恩—迎接明天的“一带一路”》、《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浙东唐诗之路的战略意义》、《漫谈丝绸之路上的美食》、《丝绸之路与中国饮食文化》;
《以数智赋能为抓手以地方文化为核心创新全域旅游优质发展》、《大数据视野下的传统文化与县域全域旅游发展》、《全域旅游提质与县域文旅产业发展》、《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以县域旅游规划为例》、《文旅融合—旅游业深度改革的再度创新》、《文化振兴与全域旅游》、《文化—对未来城市发展的影响》、《文旅融合的新路径—以琼浙两地县域旅游发展为例》、《高位统筹,一把手工程,加速文旅融合与县域A级旅游景区打造的新路径》、《伏羲女娲文化的文旅开发》;
《乐山悦水—传统文化与旅游》、《传统文化与旅游开发》、《乐山悦水—旅游者的最高境界》、《面向未来的中国旅游文化》、《对话历史—文物考古与旅游》、《凝固的音乐-建筑文化与旅游》、《慎终追远—史前文明与旅游》;
《铁马金戈-青铜器与中国古代战争》、《中原地区的古代战役》、《礼乐兴邦—中华文明的核心》、《中国传统文化面面观:以阴阳、儒、墨、法、名、道六家为例》、《说三道四—数与中国传统文化》、《司马迁与<史记>》、《中国饮食文化史》;
《诸葛亮治国谋略的启示-以用人识人为例》、《五丈原—诸葛亮精神的开始》、《家风与国风》;
《伏羲女娲的历史考察—从神话故事到智能化时的文明启迪》,《伏羲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甘肃天水麦积山伏羲女娲交尾图的新认识》、《伏羲文化—中华文化之源》;
《大禹与越文化—中华文明的曙光》、《大禹治水与中国历史进程的转折》、《伯益与赢徐文化》;
《会说话的青铜器》、《会说话的陶器》、《会说话的石器》、《会说话的建筑》、《会说话的衣、食、住、行》等传统文化内容的演讲。
社会职务: 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原副会长;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先秦史学会嬴徐文化研究分会会长;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理事;四川省大禹研究会特别顾问;江苏省项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洛文化研究会理事等社会职务。
社会公益:① 常态化免费为社区、民间书院、医院等开设文化与学术讲座;② 常态化免费为西北、西南经济振兴地区做文旅融合指导;③ 自费为甘肃乡村振兴规划《莲花伏羲始祖文化园》,开发当地文化旅游资源、创新经济收益模式服务,已初见成效。
社会兼职:现任省内外地方政府及所属机构等多部门的智库专家,以及北京天一博观、中国美院、浙商大等国内旅游规划、城市规划等设计院、乡村文旅发展研究院等多家实体单位的学术指导和首席专家顾问。
注: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