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虎山不会忘记
——父辈们和“邵大娘”的那些往事(60)
“磁村的大街,马棚的买卖。”
“常家陆家,不如马棚王德树家。”
“磁窑坞,马棚村,不顶马庄李国钧。”
这是上世纪四十年代以前,常在磁村一带民间流传的三句话。
据说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个马棚人和磁村人站在范阳河鸳鸯桥头吹牛聊天,两个人都争说自己村里能人多、势力大。这时,有一个马庄人在一边静静地听着看热闹。

磁村陆家大院南边的鸳鸯桥
磁村人是坐地户,当然牛的很,翘着大拇指,冲着马棚人的脸说:“磁村势力就是大,俺村有常家和陆家!”
那个马棚人也毫不示弱,开口怼道:“磁村常家和陆家,不如马棚王德树家!”
磁村人听了一楞,急忙问:“马棚王德树是谁?”
那马棚人诡秘的笑了笑,又对着磁村人挤了挤眼,调侃道:“就不告诉你,有本事自己打听去!”
看到磁村人一脸茫然,无言以对,满脸的尴尬相,那个一直站在一旁默不作声的马庄人突然来了一句: “磁窑坞、马棚村,不顶马庄李国钧!”
那磁村人和马棚人闻听此言都大吃一惊,齐声问道:“马庄李国钧是谁?”
要弄清这边的由来和原委,还得要从磁村大街说起。
磁村这条青石板古街北高南低,宽宽的、长长的,路面早被千百年来无数车马和脚底板踩踏得锃光溜滑。大街南北长334米,东西宽5米,面积1670平方米,是旧时向南通往博山向西通往周村、章丘和济南的大道,它贯穿村子南北,南临范阳河支流,北有泉王公路。
磁村从唐至元就是北方陶瓷重镇,经济繁荣,大街两旁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寸土寸金,家族宅院气势恢宏,异常繁华,这条大街当然是妥妥的黄金大道。里

磁村南北大街
石板路两侧延伸出去的众多巷道中,都是一座座明清风格的老宅,虽然有的已然倒塌,有的改建它用,但院门上精致的石雕刻石,无一不彰显着当初院子主人的家世显赫和家财丰厚。那些圆圆的窗口,方方的木窗----暗含的天圆地方。

常家大院院门

常家大院鸟瞰图一角
村里最为知名的是常家大院和陆家大院。
常家大院位于磁村大街以西,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常氏祖先早年经商发家,家业兴盛。常家大院可不是一个大院,当初的大院连接成片,大街西边的一大半几乎都是常家的产业。现存的只有一个半院落,房屋5栋,占地704平方米。砖石结构,门两侧所镶悬枕刻有精美的图案。
陆家大院,磁村大街以东,鸳鸯桥以北,占地475平方米。始建于民国八年,旧时也是连结成片。这座大院坐北朝南,为一进院落,有正房三间带耳房;南屋三间带耳房,东西厢房各三间,均为砖石结构,单脊,硬山顶,砖挑檐。门窗青砖发券,门两侧镶有悬枕、腰枕、底枕。悬枕腰枕上刻有精美图案,门口有如意踏跺,现屋面已换成红瓦,基本保持了原建筑风格,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民俗乡土建筑。

陆家大院
常家、陆家,家大业大,大街两旁黄金地段,仅靠坐地收租也是财源滚滚。所以,这才有了那个磁村人的“磁村势力就是大,俺村有常家和陆家!”
但那时在磁村大街两旁购房租房的买卖人,就属马棚人最多,店铺也最大,特别是姓王、姓徐、姓秦的名号叫的震天响。主要的商号有王家开办的“德成永,”经营日常用品、烟酒糖茶且自出钱币。还有徐家的油坊、布庄。至于马棚人开办的中小型作坊商铺更是比比皆是,做小掌柜和账房先生的也不在少数。
而且,徐家还把店铺开到了京城,当然也有许多去博山、淄川、周村经商开店的。所以,那个在鸳鸯桥和磁村人比试的马棚人也腰粗的很,才颇不服气的喊出了一句“磁村的大街,马棚的买卖。” 按说,话到此处也应作罢,可谁知他口无遮拦,又来了一句:“常家陆家,不如马棚王德树家!”
那个磁村人虽然不知王德树是谁,但在一旁的马庄人却是个“路路通,”要不咋说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呢。
马庄人从心里就嘲讽眼前这两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乡巴佬,”也就趁势喊出了一句:“磁窑坞,马棚村,不顶马庄李国钧!”
“ 提起马庄李国钧,那可是闻名全国的大人物”
那马庄人继续说道:“他在北京刚开始经商时,家中已经有三房姨太太。三房太太都是咱老家的淄博人,虽然长得都不错,但是除了二太太认识几个字外,其他两个都大字不识一个。虽然李国钧在仕途和经商上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可他也需要一个有文化的太太在身边帮他打理一些日常的事情。你猜怎么着,人家的少奶奶亲自张罗,给他又说了一房媳妇,还是咱山东人,老家是益都(今潍坊青州)的。大户人家三房四妾,妻妾成群,正常的事。
人家少奶奶给他介绍的这位是大学生,很漂亮,上衣口袋里插着三支笔!听说过这样的顺口溜吗:“一支笔,小学生;二支笔,中学生;三支笔,大学生……”
见磁村人和马棚人张着大嘴、瞪着大眼听出了神,马庄人得意洋洋地说: “还有呢,而且那女子家是旗人,她是个格格!格格!!懂吗?”

北伐战争时的李维翰,时任冯玉祥部军法官兼旅长
(其实那女子是个格格不假,但也是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那张插着三支笔的照片,是爱美的她穿着照相馆里租借的服装而拍的。无奈,李国钧只好给她分别从北京、济南、淄川请了私塾先生在家给她扫盲)。
那马庄人正说的起劲,不知身旁早就多了个精明强干的中年人。这中年人开口说:
“三位,磁村人、马棚人、马庄人,都是一家人,晌午了,回家吃饭吧!走嘞!”
其实,这中年人就是山里头穿便衣的游击队员,下午,他把听到的这一切全都告诉了公安局长晏兴堂和县长赵一川,从而引起了后来一系列的故事……
李维翰简介:
李维翰(1887-1940)。 字墨林,又名李国钧,化名李乐天,磁村乡马庄人。少习经史,尤爱诗文,擅长书法。
1909年,入山东法政学堂读书。1914年8月-1916年8月,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进修,和白崇禧等同届。后往陕西,在冯玉祥第十六混成旅(北洋第十六混成旅)做军法官。 后充任陕西扶风县、郡县、河南宝丰县,鲁山县、内黄县、滑县县知事。
1927年,北伐军至河北大名地区,李维翰调任滑县大名府直南行政长兼民团副司令。北伐战争结束,任河北黄河河务局长。
1929年,山东省主席孙良诚被撤职,李维翰亦受株连,于1930年冬移居北平,与人经商。1932年,被委任为河北省第十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不久,调至蒋介石行营充当高级参议。后因嫌俸禄低,告官北归
1934年至七·七事变,在河北省曾先后任献县县长、沧州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七.七”事变后,李维翰弃沧州归故里。1937年12月, 日军侵入淄川,李维翰带家眷迁居济南。
1938年去河北国民党省政府任民政厅长。1939年底,他代表河北省主席鹿钟麟赴重庆谒见蒋介石。为了分化原冯玉祥系统的势力,蒋介石即委李维翰为河北省主席。在返冀途中于河南省濮阳县境内去世。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著名将领 第三期(1914年8月-1916年8月)、共801名学员。李维翰1914年8月-1916年8月,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进修,和白崇禧等同届。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