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的凤凰树
——西双版纳曼贺纳傣族村寨见闻录
刘卫东
时值谷雨,应友人之邀,参加了期盼已久的西双版纳游览活动,心情自然是特别的高兴。
行程中有个景点是游览西双版纳曼贺纳傣族村寨,从导游口中得知此游能够零距离接触傣家人的生产和生活情形,自然是让人生出十分的兴致。

曼贺纳村,是一个傣族古寨,建于公元823年,曾是傣王居住的地方。近年来,当地政府依托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民族文化,为古老的村寨注入了新的活力。村寨中开展的孔雀舞蹈、傣陶制作、织布体验、造纸体验、橡胶林观光、傣文字学习和赶摆等特色活动,让游客能够近距离接触到傣族文化。
当我们乘坐的汽车来到曼贺纳村寨时,导游说她要临时移交一下权力,让来自本村寨的导游为我们讲解。于是,下车后我们便看到一位年龄在三十余岁,面目清癯,穿着傣族服饰的女士站在车前。她自我介绍说,在村寨里的活动完全由她来接待,我们可以称她为“哨哆哩”。后来才得知,傣族人称女子为“哨哆哩”,而男子则是称为“毛哆哩”。她告诉我们,马上就要到达村寨的大门口了,那里会有村里的礼仪队伍敲锣打鼓地欢迎我们,而我们要排好队,做着孔雀舞的动作依次进入大门。她一边说着,一边教大家学习做孔雀舞的动作。说来这动作也并不怎么复杂,就是嘴里说着“挣三块,花五块,还有两块银行贷”,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碰在一起,形成一个圆圈,其他三指展开,做出一个孔雀状手势,随后左手五指自然伸展开去。这样边走边重复着口中的顺口溜和手中的动作。进门时,哨哆哩发现一位男游客没按她教的做,而是把右手大拇指和小拇指伸展开,中间三指蜷了起来。她便调侃道:“那位毛哆哩,你怎么是挣五块,花六块呀!”说的大家哄然大笑起来。进了大门,只见街道收拾得很干净,路两旁的树木、绿植也都排列得很整齐。在寨子里时不时地看到有树木上开放着鲜花,颜色红得像燃烧的火。询问后才得知叫做凤凰树。我这才明了了歌词“凤凰树花开似彩霞”所歌唱的真实情景。
按照预先安排,我们便跟随负责接待的哨哆哩来到了她家的竹楼中。傣家人的竹楼分上下两层,大约有三四百平方的样子,下层盛放物品和养殖家畜,上层住人。我们沿着楼梯上到了二楼,哨哆哩请我们在客厅的小凳子上坐下,介绍说:傣家房间里的摆设基本都是一样的,至于客厅里放置的沙发、电视柜、衣橱等,是因其汉族朋友看到她家客厅很宽敞建议她购买的。特别是沙发,因为这里气温高,所谓的能坐能躺,其实是不合适的,所以放在那里只能是个摆设。因此,哨哆哩与跑到沙发上坐下的两位男士开玩笑说,沙发上多时不用会有灰尘,弄脏了裤子她可不负责!
有人问到她们家的房子,哨哆哩说傣家的房子都是自己造。要建房,可以先到合作社领取50000元资金,到时村里的毛哆哩都会前来帮忙,不用付工钱,管吃管喝就行。大约一至两个月就可建成。傣家的竹楼全是卯榫结构,一根铁钉也不用,被称为干栏式建筑。
对于傣族和汉族对男女的认识,哨哆哩告诉我们这是有着大不同的。从生育方面来说,傣家人生了女孩都高兴,生了男孩就认为是赔钱货。女人若生了女孩,家里的老人认为是涨了脸,而且还可以到村里的合作社领取3000元奖金。若是生了男孩,家人们认为是倒了霉,老人们会把门和窗子都关上,唯恐外人知道了笑话。哨哆哩说她生了一男一女,整了个平,不赔不赚。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她解释说,傣家人是嫁男不嫁女,男子长大了,要嫁到女子家中去,还要带嫁妆。这嫁妆需要的是500棵以上的橡胶树和银器,这个负担是很重的,所以生了男孩才被称为“赔钱货”。并且男孩最终因为出嫁到女孩家,因而无法为老人养老,有儿无女的父母被称为孤寡老人。但是,她提醒说也不用为这些老人担心,他们老了,村里的合作社会每月发给600元生活费,并安排专人照顾他们的生活。如果老人们故去,他们的儿子是没有财产继承权的,其遗产由村里统一进行分配。
至于孩子的教育她告诉我们,男孩到六、七岁就要送到寺庙里去当和尚。其实寺庙里的老和尚就是老师,男孩到寺院里就是去学习傣族文化和制作傣族人生活所用物品的技能。当然,男孩大了就可以还俗结婚生子。所以傣族十八怪中有一怪叫“和尚可以谈恋爱”。女孩则是到汉族人开办的学校学习。哨哆哩说她就是这样才能会说这么流畅的普通话,能够被选做接待旅游团队的的人。然后,她又指着桌上的一件器皿问大家是什么,大家认为是锅。她纠正说这叫钵,就是寺院里和尚化缘用的那种器具,是傣族当地生产的纯雪花银做的。这银钵用于盛放食物,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用来盛水可以改善水的质量。它还有着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防止皮肤老化等作用。在傣族的宗教仪式中,银钵可用于盛放圣水或其它宗教用品,象征纯洁和神圣。随后她又指着她扎得腰带告诉大家,说这是傣族人结婚时毛哆哩必须送给新娘的礼物,这腰带也是雪花银做的,大约需要两万块钱左右。傣族女人结婚后是一直要扎着这腰带的,就是怀了孕,也要扎到4个多月。这腰带具有很强的祛湿作用,所以傣族妇女没有大肚腩,极少发胖的。她指着自己的身体说,你们看我这身形,如果我不说,你们能猜出我是生过两个孩子的母亲吗?原来这银钵和银腰带便是傣族男子出嫁时的陪嫁品,并且一般都是出嫁的男子亲手制作。
我看到哨哆哩的小桌上有只陶瓷杯,便指着杯子问道:“这也是你们做的吗?”她回答说:“这只杯子是买的,不是傣族人做的。但傣家也能做陶瓷器,只是没有汉族人做得好,做得精美。”而后,她开玩笑说:“眼镜毛,这些东西你会做吗?”我回答说:“不会,但我如果在你们这里住上几年是能够会做的。”她说:“看来不好办了,虽然你带了个眼镜,但一看你就是个二手毛。在我们这里戴眼镜表示有文化,尤其是像你这种戴金丝眼镜的,很受欢迎,像他们戴的黑色的不行。”引得大家又大笑了一阵。
对于傣族人的生活来源,哨哆哩说现如今主要是靠种植橡胶树。她说她家有着4816棵橡胶树,到时候请专门人员去割橡胶,按照一定比例分成。她还骄傲地表示,有时收入还比较可观,所以她每天做导游都是义务的,不用考虑报酬问题。傣族人各家各户都是如此,所以有人称傣族为“躺平的民族”。说到这里,哨哆哩深情地回忆道,谈到橡胶树,这还要感谢当年从上海等地前来西双版纳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的知识青年,是他们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种植了大量的橡胶树,使得现在西双版纳的橡胶产量占到全国的94%以上。傣民们割出的树汁,卖给橡胶厂所得的报酬成为他们当下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
介绍得差不多了,哨哆哩招呼大家说,好了,咱们就先介绍到这里,我再带领大家到村寨里转转,赶赶摆。于是,我们跟随哨哆哩在村里的街道、竹楼间和傣族的特产市场,尤其是以银钵、银腰带为主的银器用品和水果市场上,徜徉浏览了一段时间,大家在哨哆哩的指导之下,购买了自己需要的物品。
回到车中,我回味着村寨里的所见所闻,感到傣家人的生活既留有原始共产主义的影子,又存在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不是吗,他们的老有所养,他们的男嫁女方,女性家族抚养后代等等。笔者在《走进女儿国》的文章中,探访被社会学家称为“母系氏族文化活化石”的纳西族分支的摩梭人的生产和生活情景时,原以为是独此一家了,现在从长远的历史发展趋势看来,傣族人也是在从遥远的社会形态中走来,又在逐渐地与汉民族的融汇中,向着新的社会发展方向前行着,……

路旁闪过一株株高大的凤凰树,树上正绽放着鲜红的花朵,如云霞般璀璨,似乎昭示着傣族人民的生活正如这花儿一样美好,充满生机。
甲辰年秋月于紫御城林壑轩
作者简介
刘卫东,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先后担任《淄川县志汇编》等专著和地域文化研究刊物《般阳文化》的执行主编。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淄博市蒲松龄研究会理事、副会长。散文作品先后在《中国散文家》《大众日报》等报刊发表。散文集《履痕》收入《中国散文家文库》,获华夏散文创作奖、第二届蒲松龄文艺奖。《凤凰台上花盛开》等多篇散文收入《风范大家文库·璞玉集》。散文《踏遍青山人未老》获山东省写作学会和《都市头条·济南头条》联合主办的2023竹庐文艺奖年度散文奖。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