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海上观潮”系列展的品牌项目之一,9月14日,“同行:和其共生——陈琦、小林敬生双个展”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开幕。

陈琦被称为“水印木刻掌门人”,他精湛的雕刻技艺,使其水印木刻版画作品看上去仿佛水墨画。陈琦的水印木刻作品专注于版画语言的当代性转化,从荷叶的细微纹理到园林的广袤景象,展现了他对自然界的敏锐洞察与深刻感悟。
出生于1944年的小林敬生则在木口木刻创作中,始终坚持制作程序和坚持手作这两个原则。他的作品被称为“手掌心的宝石”,巧妙地融合了自然的微观细节与宏观景观,创造出充满生命力与视觉张力的空间。


本次展览以“和”与“共”作为主题词,强调“合作”与“共同面对”的概念。展出的作品时间跨度从1970年代的早期创作,到2024年8月刚完成的最新力作,共计100余件(组)。包含陈琦的水印木刻作品、大型装置作品、纸本水墨作品,以及小林敬生的木口木刻作品和诗画集作品。
其中,陈琦作品板块“自然之境:从第一自然到第二自然”展现了他对自然的深刻探索与哲学思考。通过水印木刻、水墨等作品,他将自然之美转化为内在精神的表达,在第一自然的真实形态与第二自然的精神境界之间,构筑出一种超越时空的艺术对话。这一板块不仅展现了陈琦对自然的敏锐感知,也反映了他通过艺术创造出新的自然秩序的追求。


陈琦的2组装置作品首次展出。纸雕装置《观像》是陈琦专门为本次展览创作的作品,非常适合拍照打卡。而陈琦今年新作的《春江No.2》更是其极为少见的彩色水印木刻作品,也是本次展览中唯一一件彩色作品。此外,展出的《何来》《菱角山》《玲珑塔》《无限极》《根器》这组作品则展示了陈琦教科书级别的水印版画技术,集合了他近年来所有技术的所有精髓。
有两个信念一直存在于陈琦的心里:一是希望能将中国水印木版画伟大传统延续下去,他认为这是他的历史使命和文化责任。二是希望通过自身的创作实践,突破传统水印版画的技术局限,使其适应当代文化语境,成为当代艺术家手中的创作媒介。
小林敬生作品板块“微观宇宙:木口木刻中的生命叙事”,则聚焦其通过版画中的木口木刻技法展开的精微而宏大的宇宙叙事。在微观细节的雕刻中,小林敬生将自然的微观世界与宏大的生命主题交织,构建出独特的生命空间。他的作品不仅呈现自然的纹理,更展现对宇宙万物与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映射出生命的共生与延续,正如他所言“所有生命皆有灵魂”。



据悉,本次展览是国内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一次小林敬生展览,其中45组作品为国内首次展出。如《乐园》系列作品,人、树木、昆虫、大厦等现实世界的事物,被艺术家有序排布在画面的各处,重新构建了奇幻的空间关系。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小林敬生创作的木口木刻如《星的时间》《白色早晨》《日复升》等系列作品,形式语言纯正,宁静而富于激情。更值得玩味的是,那些富有诗意的作品名字和画面,与日本近40年来的发展紧密相连。
对事物的追问是两位艺术家的共性,将他们的作品放置在同一个空间,形成生一种对话。这种对话从视觉形象切入,再由哲学层面升华而出,和而不同,各呈其思想之美,艺术之美。据陈琦介绍,在疫情后,他与小林先生都创作了一些对生命、对人和自然万物关系的一种思考。因此,在他看来,这个展览不仅是中外艺术家的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呈现,同时也是面对世界共同的话题,“这是我们两个不同国度的艺术家用艺术的方式所做出的一种解答和追问。”
两位艺术家以各自的艺术创作展示了对传统版画艺术边界的拓展,更展现了他们面对世界文化多样性时的开放态度与引领力量。在本次展览学术主持卢治平看来,在欧美文化汹涌的大背景下,两位具有国际视野的艺术家,依然清醒自觉地保持着东方文化传承者的本色。“观众可以从他们的作品中感受到鲜明的东方气息以及背后的东方智慧。因此我认为‘东方自信’理应也是本次展览的重要主题之一。”
展览策展人之一方小龙希望观众能通过本次展览体会到“和而不同”的东方哲学。而馆方在布展时也特意将展厅墙面保留了雪花石膏色,以衬托作品的黑白灰色调,让观众在极简的环境中回归本质,聚焦于作品本身的细节和内涵,感受纯粹的视觉冲击,开启一场深度的艺术沉思。
此次展览由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上海虹桥半岛版画艺术中心协办,亚洲艺术中心支持,将持续展至2024年11月17日。期间,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还将推出专题艺术讲座、美术馆现场教学课、版画体验等一系列公共教育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带领观众领会版画在历史传承与现代创新中的双重魅力。同时,展览文创产品也将闪亮上新,包括丝巾、瓷杯、小型版画印刷品等陈琦作品的衍生,将东方美学融入日常生活,让艺术触手可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