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日辉
(浙江工商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35)
【摘要】 中华民族万年以来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追求国家大一统、推进民族团结融合始终是历史主流。考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历程,伏羲起着奠基石的作用。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考察,推动各民族不断交融汇聚,形成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事关民族团结国家盛强,意义重大。
【关键词】人文初祖,伏羲,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源远流长,追根溯源奠基者是人文初祖伏羲。以伏羲而形成的伏羲文化作为中华本源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最早记忆,是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直到今天。

伏羲
一、伏羲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记忆
人文初祖伏羲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奠基者,有着悠久的历史记忆和广域性文化传承相配伍的不同载体,作为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遗产,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伏羲生地广域性载体的历史传承。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可以说是无人不晓一人只有一处生地。然而,当人们在游历祖国大好河山时却又发现有些历史人物不止一处生地,从伏羲、炎黄二帝到颛顼、大禹等等,这里固然与争夺历史名人助力地方全方位发展相关。但是,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考察,则是历史传承与广域性载体的具体表现。
目前,具备一定影响力的伏羲生地,大体有甘肃、陕西、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江苏、四川、湖北等多种说法。在甘肃有陇南西和县的仇池山;天水秦安县的大地湾莲花镇、甘谷县的古风台、庄浪县华胥诞生地朝那湫,以及葫芦河等;在陕西有蓝田的华胥乡、华胥渚等;在河南有巩义市的浮戏山、伏羲台、新密市的伏羲山、天爷洞,沁阳的初祖山、伏羲洞;范县与山东接界一带的雷夏泽等;在河北新乐有伏羲台、葫芦头;在山东有泗水的华胥山、华胥渚等;山西洪洞的伏羲庙;湖北房县的伏羲女娲庙;四川省阆中七里镇;江苏无锡太湖,苏州的震泽等等。
伏羲是人,是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部族首领,距离我们约在10000多年以前。远去的时间,只留下一些模糊的记忆和不完整的碎片,而后人对他不同地区出生地的认同,客观上正是伏羲和合万邦奠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过程。
甘肃是伏羲的诞生地,以陇南仇夷山和天水成纪影响最大。伏羲生于仇夷山,《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遁甲开山图》记载:“仇夷山,四绝孤立,太昊之治伏牺生处。”今有伏羲崖是为遗迹。仇夷即仇池,以山为名,在今甘肃西和县南六十余千米,山高1791米,自然高度793米。仇池山地理条件特殊,为世人所瞩目,故史书有详尽的记载。笔者曾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考查得知,三面环水,一面衔山,四面陡绝,只有一条道路可通山上。山上地势起伏平坦,泉水丰盈,山上有平地百顷,所以历史上称其为“百顷山”。2023年5月7日,在成县民宗局王剑锐、吴斌领导的陪同下,冒着烟雨再上仇池山,依然是一条道路,但已是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林木茂密风光依旧,令人感慨万分。

仇池山
伏羲生于成纪,在天水秦安县东北清水河与葫芦河交汇处的莲花镇一带,距今约10000多年。《水经注》卷十七《渭水》条载:“右与成纪水合,水异源西北当亭山,东流出破石峡,津流遂断,故渎东迳成纪县城东,帝太昊庖牺所生之处也。”同条载:“荣氏《开山图·注》曰:‘伏羲生成纪,徙治陈仓也,非陈国所建也。”陈仓即今陕西宝鸡市,陈国即今河南省的淮阳市。成纪即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东北。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母曰华胥,燧人之世,有巨人迹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云:“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自注:成纪,亦地名。按今(唐)天水有成纪县)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成纪县,本汉旧县,属天水,伏羲氏母曰华胥,履大人迹,生伏羲于成纪,即此丘也。”
另外,有说伏羲在四川省阆中市。冉云明先生在《阆中与伏羲文化》一文中提出:“据宋代罗泌的《路史》记载:‘太昊伏羲氏母华胥,居于华胥之渚,尚暨叔翔于渚之汾。巨迹出焉,华胥决履以之,意有所动,虹且绕之,因孕十有二岁。生于仇夷,长于起城。’意思是说,伏羲的母亲华胥,生活在华胥水边,因为踩了雷神的足迹而怀上伏羲。伏羲生于仇夷,长在起城。《路史》注释说:‘华胥之渊,盖因华胥居之而名,乃阆中渝水地也。’……解放初期,在阆中今七里镇妈皇山上一直有座巍峨的伏羲殿,‘文革’中被毁;在七里镇千鹤村,至今仍有一座伏羲、女娲凭两扇石磨滚落合起而定婚的‘合起桥’”。伏羲是否孕育在四川阆中,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值得一提的是,顾吉辰、吕锡生俩位教授主编的《中国太湖史》一书,认为伏羲就出于东南地区的太湖流域。称:“太湖流域的人文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伏羲氏时代。……伏羲氏根据地本在东南,说得更具体一点,那就是太湖流域。”我们看到《中国太湖史》的一段结论很有启示:“太湖流域的华胥——伏羲氏后被逐渐分化,一支南行,就成为后世东南种族之祖,一支北行,发展为炎黄——夷夏诸族。”如果将太湖流域的华胥改为渭水流域的华胥,则东行南下北上,仍不失为精妙之说。
(二)伏羲归葬地绵延不绝的祭祀文化。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祭祀人文初祖伏羲自古及今传承有序万世不绝。祭祀伏羲与伏羲的归葬地密切相关。历史上伏羲归葬地有两处最为著名,一在河南淮阳,一在山东微山。淮阳古为陈城,又称宛丘、陈、陈州,即今河南的周口市淮阳县,有着6500年的文明史,3000年的文字记载史和4500年的建城史,是伏羲建都与陵墓所在。《元和郡县图志》记载:“陈州,《禹贡》豫州之域。本太昊之墟,周武王封妫满于陈,春秋时楚灭之。……包牺氏,神农氏并都于此。……八卦台及坛,县北一里。古伏羲氏始画八卦于此”。另外《大清一统志》亦载:“陈州府,古太昊氏之墟,周初为陈国,战国属楚,秦置陈县属颖川郡。汉高祖十一年置淮阳国。后汉章和二年改曰陈国,后为郡。(有)八卦台。(有)古太昊陵。”

平粮台遗址
近年来考古发现淮阳县城东南4千米的平粮台古城遗址,属于龙山文化遗址,“城址平面呈正方形,方向6度,长宽各185米,城内面积3万4千多平方米。如果包括城墙,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经碳14测定,筑城年代距今在4500年,结合文献记载和考古材料研究表明,平粮台古城遗址即古宛丘城,既与黄帝文化时期相吻合,又与伏羲文化有着一定的关联度,为伏羲定都宛丘找到了证据。
淮阳的太昊陵始建于春秋时期,有学者称“春秋时有陵,汉以前有祠。”特别是公元前278年楚顷襄王迁都淮阳,至公元前241年考烈王迁都寿春的几十年间,顷襄王熊横重用庄辛,招聚民众,重修宗庙,曾经一度成为太昊陵的亮点。延续到唐朝时开始置户守陵,并且开始不断扩建宋太祖曾经下诏修建该陵庙;明太祖则亲自到太昊陵祭祀。明洪武三年(1370年),访求帝王陵,太昊陵首列第一,是历史上国家祭祀伏羲的最重要场所。
淮阳太昊陵每年一度的人祖庙会十分隆重,每年从农历的二月二到三月三,长达一个月之久,称之为“人祖庙会”。在庙会期间方圆数百里的民众打着自制的旗帜,蜂拥而至,每天少则几万人,多则十几万人,其祭祀活动时间之长规模之大,都堪称中国之最。
正是由于历史上肯定淮阳为伏羲之都所在,因此,淮阳官方祭祀伏羲在的年代最早,因而呈现出淮阳太昊陵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祭祀伏羲的场所。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两城镇的伏羲陵,在名气没有淮阳名气大,也没有淮阳的影响大,但是微山伏羲陵同样源远流长有史可查。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冢在山阳高平之西也”。高平在历史上有多处地方,其中三国时以高平侯国改置,治地在今天的微山县西北。《十三道图·图经》载:“单州鱼台县东北七十里曰辛兴村,其间有伏羲皇帝之陵,陵上有庙。”伏羲殿在高筑的陵台基上,即陵上建殿。
伏羲陵的台长40.5米,宽34.6米,面积为1401.3平方米,台高4.6米。在现存大殿4根石柱上发现有刻字:“唯大宋国兖州仙源县长福乡白塔村户头郭城母韩氏妻陈氏”,“弟都知兵马使郭……”,“时大宋熙宁七年(1074年)甲寅岁次乙卯三月戊戌三月二十三日……”等字样。东部石础上分别刻有“大明正德二年(1507年)”“嘉靖三十九年(1611年)”等当地村人捐修记录。殿中顶檩上有大明嘉靖三十九年重修”字样。

微山两城伏羲陵庙
其中重修伏羲殿时民众捐献大殿石柱上的“时大宋熙宁七年(1074年)”纪年刻字。就目前我国境内现存的有关伏羲殿、陵、庙等地表建筑当中,有明确纪年的、两城镇伏羲殿是最早的、唯一的。
目前伏羲殿内现还存放有两幢石碑:一为蒙古中统二年(1261年)《重修伏羲圣祖庙碑》,一为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重修伏羲庙碑》。其中,元代石碑,叫《重修伏羲圣祖庙碑》,年代为中统二年,即公元1261 年。确切的说应是蒙古中统二年,当时蒙古族只占据了北方,与南宋对峙,蒙古族还没有建立元朝。
根据碑文记载,当年修伏羲庙时由蒙、汉各派一名县令负责监督工程。碑文落款为“中统二年岁次辛酉秋九月。”《重修伏羲圣祖庙碑》的弥足珍贵之处就在于没有建立元朝前的中统年间,由此证明,伏羲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代表,得到了蒙古族的认同,意义非同寻常,真正是凤毛麟角,极为罕见。
我通过先后三次前往实地考察后认为,两城镇伏羲庙属于陵上建的殿,其建制应该是后人供奉、拜谒、祭祀伏羲的享殿,正确的称谓应该是“伏羲殿”。
二、考古学资料对伏羲奠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印证
考察既往的研究,往往受到历史文献的制约,由于传统文献出现伏羲时间大体在春秋战国时期,只能参考丰富多彩的民俗和口传予以丰富。可喜的是,随着考古学的发展,不少新材料成为研究的重要支撑,其中以河南省新密市的考古发现与地表现存的伏羲文化遗存最为突出。新密作为伏羲部族进入中原的核心区域,以嵩山余脉横跨登封、巩义、荥阳、新密四县区的浮戏山文献记载最为悠久,周边历遗迹相当丰富。《山海经·中次七经》曰:“又东三十里,曰浮戏之山。有木焉,叶状如樗而赤实,名曰亢木,食者不蛊。汜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东有谷,因名曰蛇谷,上多少辛。”“浮戏之山” 即伏羲之山。实地考察发现在今新密伏羲山浮山岭上有伏羲女娲祠,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为民间信仰和祭拜伏羲女娲的场所,至今香火很盛。

伏羲山
河南新密悠久的伏羲文化得到了考古学的支撑,其中以距今10500~8600年的李家沟遗址遗址为代表。考古发现“此时李家沟居民已是比较稳定的定居者。动物骨骼遗存也反映,本阶段的猎物更多只是小型动物。大量陶器与石磨盘的应用,则说明植物性的食物在本阶段可能占有更重要的地位。李家沟石器工业的发展特点恰好反映旧、新石器时代过渡的连续性。早期人类在更新世末至全新世之初,逐渐从狩猎采集向农业社会发展。这期间,石器工业包括技术、原料与组合等,也发生着变化。”李家沟遗址还出土的中国最早的石磨盘,作为加工粒食的工具,在与李家沟遗址相邻近的便是著名的裴李岗遗址。
裴李岗遗址面积5-6万平方米,年代在距今8000年左右,也发现加工粒食的石磨盘以及杵、臼器等,与陕西绥德出土伏羲授种画像,遥相呼应共为一体,充分印证了伏羲为“庖厨”之说。不过,最新的考古发现表明,裴李岗遗址的年代要早于8000年。“依照本次(2018-2019年)发掘的地层关系判断,倘若墓葬开口在第4层红黏土层之下,则其年代将过早,很可能已进入距今万年前后的范围。”本次发掘还发现了稻、黍等粮食作物.“黍”发源地在中国,与粟一样是中国北方农业起源的佼佼者。从时间是考察在距今8000年前后,以甘肃天水的大地湾一期文化、河南新郑、舞阳贾湖的裴李岗文化、河北的武安的磁山文化、山东后李文化的济南张马屯、内蒙古的兴隆洼等为代表,最明显的共有特点是人工栽培旱作粮食植物“黍”。
李国强先生认为:“在距今9000年至7000年之间人工栽培黍的地区:1)北京北部和西辽河流域(北京、内蒙古、辽宁);2)黄河中下游地区(河北、山西、河南、山东);3)渭河流域(甘肃)。就黍的情况来看,有明确鉴定结果的情况表明黍出现在全部三个地区。”黍在中国栽培的历史至少可上溯至万年左右,其时间段正好与伏羲文化早期相吻合。因为在距今伏羲初兴的8000年前大地湾第5层文化中发现了已经碳化的植物种子,经鉴定为粮食作物黍和油菜籽,这是目前“国内考古发现中的时代最早的标本。”裴李岗黍的发现,其年代与伏羲初兴的年代相吻合,意义重大。
从民族融合的视角考察,有专家认为:“裴李岗文化应是由古苗蛮集团中的一支缔造的文化。”显而易见,这正是伏羲部族与不同古民族融合交流的结果。

裴李岗遗址石磨
从考古学的角度考察,最令人振奋的是河南濮阳市西水坡M45号墓的发现,更具有实践意义。因为在该墓中发现了一条长1.78米的蚌龙,其造型与后世的“龙”基本一样,而且距今已有6500年的历史,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龙,影响很大,甚至有人认为M45号墓就是伏羲的墓。可以证明的是伏羲部族作为龙图腾已有6500年的历史,成为中华民族龙图腾的历史见证。
另外,著名的河北省新乐市伏羲台,已被考古证明是伏羲文化遗址的重要载体,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伏羲文化研究专家相振稳先生在《新石器时代的伏羲社会》一文指出:“河北新乐境内的伏羲台、葫芦头、金河水古遗址,是原始社会之中的伏羲氏及其部族在此生活、发展、壮大的地方,在遗址之内及其周边地区和四十余里的金水河沿岸曾有石斧、石镰、骨刀、骨镰、陶轮和早期陶片的出土,根据文物考古专家认定,这些乃是距今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期的遗物。……其中伏羲台的上层台为不等边的八角形,名曰八卦台(又称之为伏羲画卦台),该台高3.96米,南北长46.78米,东西宽33.9米。”新乐的伏羲画卦台文化内涵相当的深厚。在伏羲台及其周围曾经出土过新石器时代的石斧,商周、秦汉、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陶器等历史文物,尤其是新乐地区民间相当丰富伏羲文化载体,可以作为伏羲台不同时期的历史象征。
从考古发现印证伏羲生地,天水秦安县东北清水河流域的大地湾遗址堪称代表。伏羲是人,初兴在距今10000多年前清水河流域的古成纪(今甘肃秦安东北的莲花镇至大地湾一带)。大地湾最新的考古成果显示:这里早在6万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遗址下层距地表8.5米,1-3文化层距今60000-20000年,发现有人类技术砸击的石器;第4文化层距今20000年-13000年,大地湾一期陶片开始出现;第5文化层距今13000年-7000年,以细石器和大地湾一期陶片为主。据此,伏羲初兴之时当属于大地湾第5文化层的上半段,大体与新密李家沟、新郑裴李岗、舞阳贾湖、武安磁山、山东后李、内蒙古兴隆洼等属同一时期。

西水坡大墓
从出土文字资料考察,以楚文化地区最为丰富,其中以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楚帛书,湖北随州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漆衣箱上的漆画中发现了伏羲的画像。甘肃伏羲女娲图像主要集中在魏晋时期,其中河西地区发现的数量最多,以画像砖、木板画等为载体,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呈现内容丰富多彩。天水麦积山北魏时期的第69龛和169龛之间外壁上浮雕的伏羲女娲交尾图,是天水目前最早的可视性实物载体。其具体开凿时间集中在公元466-499年之间,即北魏献文帝至孝文帝统治时期作为北魏时期崇拜伏羲女娲的虔诚作品,毫无疑问的“成为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跨时空的经典,使中华文明兼容并蓄,更富活力和生命力。”因此证明,伏羲奠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历史的必然,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记忆,更是让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重要构成。
结 语
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以伏羲为代表的中华本源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母体,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是经过长时期多民族共同融合发展的结果,尽管这个形成有一万年前融合说,八千年前融合说,或是六七千年前融合说等等,但是,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不可分割的构成,都公认为伏羲的后裔,最终是在伏羲奠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之上,成为欣欣向荣不断发展进取的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共同体
伏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本源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石,“一画开天”告别蒙昧历史,开启华夏文明。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之间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家园不可分、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必须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意识是国家层面最高的社会归属感、面向世界的政治归属感。伏羲是中国的,伏羲文化是世界的,作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无法替代的积极意义。
(2023年天水伏羲文化研讨会论文)
作者简介:

徐日辉
徐日辉,男,汉族,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原中国旅游文献研究所所长,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
主要从事:旅游文化、伏羲文化、炎黄文化、大禹文化、史前文明、《史记》、秦早期历史文化、三国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等领域的研究。
主讲课程:旅游文化、中国旅游文化、中国旅游文化史、中国古代史、中国史前文明、伏羲文化、考古学概论、考古与文物鉴赏、《史记》研究、中国文化史、中国史专题研究、城市发展与规划史、城市建设史、都市文化概论、姓氏文化等。
学术成果:
1、现已出版《中国旅游文化》、《中国旅游文化史》、《史记八书与中国文化研究》、《史记札记》、《秦早期发展史》、《张良萧何韩信评传》、《伏羲文化研究》、《街亭丛考》、《中国饮食文化史-西北地区卷》、《秦朝至六朝时期的西湖》、《会说话的青铜器》等学术专著19部;
2、发表学术论文280余篇。
学术活动:自1998年以来先后做客于:中央电视台CCTV-4“华夏文明”、CCTV-10“家园”、“百家讲坛”等,2019-2020连续两年为陕西卫视一套直播“智山之巅 论道鬼谷”,以及多家省、市级电视台直播。并且在:国防科技大学、浙江人文大讲堂、海南国际旅游岛讲坛、名家论坛、天一讲堂、天中讲坛、陇右讲堂、文澜讲坛等作以下内容的演讲:
《丝绸之路—中华民族对外开放的大手笔》、《丝绸之路的回声-从长安到罗马》、《丝绸之路的创新—从洛阳到罗马》、《一带一路倡议—从洛阳到马德里》,《仰望文明—丝绸之路与帝国的崛起》、《丝绸之路的传承创新与“一带一路”倡议》,《感恩—迎接明天的“一带一路”》、《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浙东唐诗之路的战略意义》、《漫谈丝绸之路上的美食》、《丝绸之路与中国饮食文化》;
《以数智赋能为抓手以地方文化为核心创新全域旅游优质发展》、《大数据视野下的传统文化与县域全域旅游发展》、《全域旅游提质与县域文旅产业发展》、《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以县域旅游规划为例》、《文旅融合—旅游业深度改革的再度创新》、《文化振兴与全域旅游》、《文化—对未来城市发展的影响》、《文旅融合的新路径—以琼浙两地县域旅游发展为例》、《高位统筹,一把手工程,加速文旅融合与县域A级旅游景区打造的新路径》、《伏羲女娲文化的文旅开发》;
《乐山悦水—传统文化与旅游》、《传统文化与旅游开发》、《乐山悦水—旅游者的最高境界》、《面向未来的中国旅游文化》、《对话历史—文物考古与旅游》、《凝固的音乐-建筑文化与旅游》、《慎终追远—史前文明与旅游》;
《铁马金戈-青铜器与中国古代战争》、《中原地区的古代战役》、《礼乐兴邦—中华文明的核心》、《中国传统文化面面观:以阴阳、儒、墨、法、名、道六家为例》、《说三道四—数与中国传统文化》、《司马迁与<史记>》、《中国饮食文化史》;
《诸葛亮治国谋略的启示-以用人识人为例》、《五丈原—诸葛亮精神的开始》、《家风与国风》;
《伏羲女娲的历史考察—从神话故事到智能化时的文明启迪》,《伏羲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甘肃天水麦积山伏羲女娲交尾图的新认识》、《伏羲文化—中华文化之源》;
《大禹与越文化—中华文明的曙光》、《大禹治水与中国历史进程的转折》、《伯益与赢徐文化》;
《会说话的青铜器》、《会说话的陶器》、《会说话的石器》、《会说话的建筑》、《会说话的衣、食、住、行》等传统文化内容的演讲。
社会职务: 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原副会长;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先秦史学会嬴徐文化研究分会会长;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理事;四川省大禹研究会特别顾问;江苏省项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洛文化研究会理事等社会职务。
社会公益:① 常态化免费为社区、民间书院、医院等开设文化与学术讲座;② 常态化免费为西北、西南经济振兴地区做文旅融合指导;③ 自费为甘肃乡村振兴规划《莲花伏羲始祖文化园》,开发当地文化旅游资源、创新经济收益模式服务,已初见成效。
社会兼职:现任省内外地方政府及所属机构等多部门的智库专家,以及北京天一博观、中国美院、浙商大等国内旅游规划、城市规划等设计院、乡村文旅发展研究院等多家实体单位的学术指导和首席专家顾问。
注: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