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定位始建罗氏宗祠
四幅对联文化价值极高
作者:甘道友 罗会钧
江西奉新罗市镇的竹溪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如:务本堂、二牌头、学子堂、五有堂、合面厅、旗冈基石、明、清朝代的石桥、古井等遗存就有20余处。而罗氏宗祠作为竹溪古村的重要建筑之一,却承载着罗氏家族岁月的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是罗氏后裔祭祀祖先,凝聚家族力量,举办重要活动的地方。
现在重建的竹溪罗氏宗祠,其工程在2019年5月启动。族人一呼百应,鼎力资助,历时九月有余,于2020年1月完成主体结构。总投资170余万元。
笔者近日在老同志罗运财的陪同下来到竹溪罗氏宗祠,只见这幢五进的宗祠面貌焕然一新。前两幢为老宗祠遗存,几乎保存完好,后三幢却是重修而成,其设计和建筑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风格和工艺,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可谓是气势宏伟,富丽堂皇。它的重建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家族精神的弘扬;它不仅是家族后代共同的精神家园,也是村民聚会、文化娱乐的中心。也成为当地文化旅游的打卡景点。
负责管理宗祠的罗氏后人罗贤汶很热情地给我讲述了一些有关罗氏宗祠的历史过往。他说,竹溪罗氏宗祠的文化价值极其丰富,历史上就有“奉新十八罗”之说,可见罗氏一族分支分布广泛。“文革”前,每一幢上方都悬挂着牌匾,都是一些名人绅士所写,后来因“破四旧”尽数毁掉,甚至有多部“罗氏老谱”也未能幸免。现两边厢房竖梁上的四幅对联格外引人注目,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这些对联对仗工整,体现了竹溪罗氏历史上文化的兴盛和民风的淳朴,坊间相传这些对联是竹溪罗氏的举人所拟。其四幅对联采用的是篆书、隶书、楷书和行楷四种字体书写后雕刻而成,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
这四幅对联各有特色,各具风格。篆书字体如舞动的精灵,古朴而深邃;隶书字体紧致有序,舒放自如;楷书字体端庄秀丽,如谦谦君子挺拔而稳重;行楷字体如行云流水,飘逸而又洒脱。每一幅对联的笔画都凝聚着书写者的功力与才情,其文字的内容蕴涵着竹溪罗氏历史的迹痕,似有万千故事娓娓诉说。凝望对联,让人沉醉其中,感受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无穷的魅力。对于竹溪罗氏宗祠始建于何时,至今也没有查到详实的文字记载。但竹溪罗氏宗祠是“十八罗”分支中建的最早,也是最好的。其规模最大,规格最高。
竹溪罗氏宗祠内有一个偌大的天井,用清一色的长方形花岗岩石条铺就而成。尽管经过几百年的风雨洗刷,这些石条依旧整齐排列,平坦如初。天井上方的水沟有一泓清泉从石缝汨汨流出,从建祠到现在从未间断,其水质清澈,冬暖夏凉,可用可食,成为竹溪罗氏宗祠内一大景观。笔者六十年代在罗坊初中读书时,学校组织学生来竹溪大队开展“勤工俭学”,曾打地铺入住罗氏宗祠。学生们早上洗脸,晚上洗脚都是用天井石缝里流出的清水……几十年前的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
在竹溪村村民休闲的亭子里,村民罗贤钰讲述了一个罗氏宗祠始建时广为流传的故事。 说的是竹溪罗氏的“余庆堂“、“务本堂”、“承恩堂”三堂为了彰显家族的历史渊源和荣耀,增强家族的凝聚力,满足家族祭祀祖先宗教信仰的需求,决定修建“罗氏宗祠”。据传,这天动工时候,有一位姓杨久平的人来到工地,只见他随手搬起一把椅子坐定在一块空地上,佯作若无其事地闭目养神起来……许久,杨久平见无人与他搭理,便抖了抖衣衫离开了空地。就在这时,罗氏一位颇有见识的长者发现异常,觉得这位坐在空地良久的人不是一般的常人,顿时幡然醒悟,急忙派人前去追赶。
正当杨久平快要走出竹溪水口的时候,被追赶来的罗氏族人拦下,族人们连忙作揖陪礼,声称有眼不识,冷淡了高人,多有得罪,实属是无心之举。杨久平见来人心诚意达,心想自己好歹还没有走出竹溪的水口,要不然,事情就难办了。他对身边的罗氏族人说,你们回去看看空地上那张椅子的位置是否被移动过,若是移动了,今年就不宜动土,若是原位不动,就按椅子的坐向即日破土动工,佑护诸事顺遂,宗祠建成后百世其昌,万代兴隆……
这个故事在竹溪历史上一直流传,传了多少代谁也说不清。民间还传说杨久平是得了道的仙人,受命下凡来人间助罗氏族人一臂之力。对于那张椅子因在原位没有移动,竹溪罗氏匠工们就按这个坐向动工兴建了罗氏宗祠……这一往就是几百年,竹溪罗氏一族几乎是顺风顺水,无大灾大难,物阜民丰,人才辈出……
竹溪罗氏宗祠门前立柱上有一幅对联:“八百春秋基业先贤励精图治,二十六世传承后裔自强不息。”这幅对联是罗氏后裔罗时义先生所拟。 对联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达了对先辈的敬重和赞扬之情,表现出家族传承的力量和后人的坚韧品格。对凝聚家族的精神,弘扬家族的文化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导向。
几百年来,竹溪罗氏宗祠已成为罗氏家族举行祭祀祖先等重要仪式的场所,它不仅承载着家族的历史和文化,也有助于强化家族成员对家族渊源的认识和认同感,更好地促进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延续。竹溪古村的罗氏宗祠已成为当地文化景观的一部分,与当地的其他文化元素相互融合,共同构成地方的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它的存在为促进当地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意义。
供稿老师简介
甘道友,奉新罗市人,奉新县财政局退休干部。系宜春市、奉新县新四军红色及文化研究会会员。
(图文供稿:甘道友)
《新京都文艺》
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投稿!
投稿请加微信:874376261
投稿邮箱:874376261@qq.com
来稿请附个人介绍、自拍照片
以及注明作者微信号等通联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