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明中的鸟崇拜考
王德埙
七鸟串凵公壶的鸟崇拜①设计使之若腾飞的宗教之塔,此乃良渚文明之夏朝遗风。战国有铭铜铺也继承了这个思维②。
串国当起源于良渚文明。我们试考证两枚良渚文明玉鸟以说明之。
1、形制介绍
器A通长13,5公分,高9公分;重131克;莫氏硬度计:2-3
器B通长15公分,高10公分;重188.5克;莫氏硬度计:2-3
器A、B玉本质为红玉,几千年的氧化反应形成致密的“鸡骨白”。
此器为遵义收藏家王国石所传。
器A



器B



2、良渚文明玉鸟的地位与功能
玉璧礼天,黄琮礼地。礼地的玉琮上各立玉鸟一只:

(厦门寒江雪博物馆良渚文明玉器拓片照片,金夜明提供,下同)
此际的玉鸟为沟通帝王与地祇的神器,承担如此重大使命,不是一般的文化崇拜,而具有宗教意义。
下图,有冠的玉鸟1和2为地祇代言人,无冠的玉鸟3则高踞于帝王头顶,负责沟通天帝:

玉鸟如此重要,则其铭文所载自然比非比寻常。
3、铭文考证
A器释文
A部分:笏娅好黼戍遊尹
B部分:谷利分游衣衮舍喜
内容:A部分言文武臣僚持笏见君之状况;B部分言君王衣衮的庄严。宗庙内喜气洋洋。
摹写如下:

编码如下:

A之编码1为“
”,音hu,“意內言外”(《玉篇》);或带笏见君,此从此义,作“笏”。《说文》:“
,籀文曶。”按《说文》:“曶,出气詞也。从曰,象气出形。《春秋傳》曰:“鄭太子曶。”���,籒文曶。一曰佩也。象形。呼骨切。”段注:史記作來始滑。裴駰曰:尙書滑字作曶。音忽。鄭曰:曶者,臣見君所秉,書思對命者也。君亦有焉。據此則象笏字古作曶。許竹部無笏。
A之编码2从女似从甲骨文之“宦”,一期菁4,五边形象宫室内从目,然此从菱形。似应为女官,姑隶定为“娅”之别体。《爾雅·釋親》兩壻相謂曰婭,言相亞次也。通作亞。“娅”就是所谓“妇官”,复杂百官和王德服装。《史记.夏纪》:“余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作文绣服色。”《礼记.月令第六》:“命妇官染采,黼黻文章,必以法故,无或差贷。黑黄仓赤,莫不质良,无敢诈伪,以给郊庙祭。”
A之编码4为“好”,甲骨文铁31.1、铁204.3、菁10.6等跟编码4完全相同。《说文》:“好,美也。从女子。呼皓切。注:徐鍇曰:“子者,男子之美偁。會意。” 注:���、���、���,古文。”
A之编码5为“黼”,《颂鼎》金文与之基本相同。《说文》:“黼,
白與黑相次文。从黹甫聲。方榘切。”好黼:美丽的白與黑相次的纹饰。
A之编码6为“戍”,甲骨文一期甲3510、三期人2129等与之相同。《说文》:“戍,守邊也。从人持戈。傷遇切。”
编码7为“游”(遊),甲骨文合集39420、屯2299等跟编码4完全相同。《说文》:“游,旌旗之流也。从㫃汓聲。���,古文游。以周切。”
编码8为“尹”,官员。参考甲骨文一期乙867等,以及甲骨文之“君”,象以手持权杖进行管理。《说文》:“尹,治也;握事者也。”
B之编码1为“谷”,甲骨文前2.5.4、佚113等跟编码1完全相同。《说文》:“泉出通川爲谷。从水半見,出於口。凡谷之屬皆从谷。古禄切。”
编码2为“利”,甲骨文一期人1094等跟编码2相同。徐中舒认为象人以手刺禾得利益,可从。
编码3为“分”,甲骨文前5.45.7、铁38.4等跟编码4完全相同。《说文》:“分,別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別物也。甫文切。”
编码4为“游”(遊),甲骨文合集39420、屯2299等跟编码4完全相同。《说文》:“游,旌旗之流也。从㫃汓聲。���,古文游。以周切。” 游是旌旗末端的旖旎流苏。虞朝的物质文明和典章制度等,都显示了她一个文明程度很高的王朝。
B之编码6为“衣”,甲骨文前1.16.4、林2.25.11等跟编码6完全相同。《说文》:“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象覆二人之形。凡衣之屬皆从衣。於稀切。”这里名词使动“穿┅什么服装”。
编码7为“衮”,金文常见。《说文》:“衮,天子享先王,卷龍繡於下幅,一龍蟠阿上鄉。从衣公聲。古本切。注:���,古文。”许说衮是天子祭祀先王时候穿的专服,龙袍下端是刺绣的卷曲的云龙。金文“衮”“袞”为一字。段注《说文》:“天子亯先王。句。卷龍繡於下常。句。周禮司服曰。王之吉服。享先王則衮冕。鄭仲師云。衮,卷龍衣也。豳風。衮衣繡裳。傳曰。衮衣,卷龍衣也。卷龍謂龍拳曲。禮記衮衣字皆作卷。鄭於王制釋之曰。卷,俗讀也。其通則曰衮。葢衮與卷古音同。故記假卷爲衮也。鄭云。周制以日月星辰畫於旌旗。而冕服九章。初一曰龍。次二曰山。次三曰華蟲。次四曰火。次五曰宗彝。皆畫於衣。次六曰藻。次七曰粉米。次八曰黼。次九曰黻。皆繡於裳。則衮之衣五章。裳四章。凡九也。許於糸部引書山龍華蟲作繪云。會五采繡也。此又云繡龍於裳。其釋黺則曰畫粉也。皆與鄭正相反。葢鄭說未出以前。許所據之說多不可攷矣。幅一龍。蟠阿上鄉。鄉今向字。小徐作卿。誤。幅一龍,謂每幅一龍也。凡裳前三幅。後四幅。然則繡龍者七與。蟠阿,曲皃也。上鄉,所謂升龍也。鄭注覲禮云。上公衮無陞龍。然則惟天子衮有升龍也。龍曲體而卬首。故曰蟠阿上鄉。白虎通引傳云。天子升龍。諸侯降龍。賈公彥云。此據衣服言。若旌旗則諸侯畫交龍。一象其升。一象其下復。从衣。㕣聲。㕣見口部及水部。古文沇州字也。衮以爲聲。故禮記作卷。荀卿作?。王純碑以衮爲衮州字。各本作公聲。篆體作?。公與衮雖雙聲。非同部。今正。按爾雅音義曰。衮,說文云从衣从㕣。㕣羊耎反。或云从公衣。从㕣當作㕣聲。或云从公衣五字非許語也。許明云天子衣矣。十四部。”
衣衮:(天子)祭祀先王时穿专服,龙袍下端是刺绣的卷曲的云龙。
案:“衣衮”的解读,让我们明白该玉鸟为夏朝帝王祭祀先王时的礼器。
编码8为“舍”,宗庙。甲骨文周探二坑25等跟编码8相同;一说甲骨文作为动词“捨”。《说文》:“舍,市居曰舍。从亼屮,象屋也。口象築也。始夜切文六 重一。”
编码9为“喜”,甲骨文一期甲528等跟编码9相同。《说文》:“喜,樂也。从壴从口。凡喜之屬皆从喜。歖,古文喜从欠,與歡同。虚里切。”
B器释文
A面:天长母召:“奏乐!”答足下。
B面:沉露莫分至斧彭衮。
大意:天长母(羲和天母大神)呼令:奏乐!以酬答夏朝君王您!
评论:激动人心的人神对话。用诗的语言形容祭神的场所香雾迷蒙,祥云掩涌。
摹写如下:

编码如下:

考证
A面
A面释文
天长母召“攴”“乐”合体字合足
大意:天长母(羲和天母大神)呼令:奏乐!以酬答虞朝君王您!
评论:激动人心的人神对话。
B面释文
沈(沉)露莫分至斧彭衮
编码1为“天”,甲骨文“天”“大”“夫”为一字(徐中舒)。《说文》:“天,顚也。至高無上,从一大。他前切。”该字在上古是作为先王先圣名号前的区别字。
编码2为“长”,音zhǎng,领导。甲骨文三期后上19.6与之相同。《说文》:“長,久遠也。从兀从匕。兀者,高遠意也。久則變化。亾聲。 者,倒亾也。凡長之屬皆从長。仧,古文長。���,亦古文長。直良切。注,臣鉉等曰:倒亡,不亡也。長久之義也。注:镸、���、���、���、���,古文長。”
编码3为“母”,圣母。《说文》:“母,牧也。从女,象褱子形。一曰象乳子也。莫后切。”
天长母:即羲和天母大神④。
编码4为“召”,呼叫┉人;呼令。《说文》:“召,���也。从口刀聲。直少切。”段注:���也。言部曰。���,召也。从口。刀聲。直少切。二部。
编码5为“攴”“乐”合体字“奏乐”,奏乐。《说文》:“攴,小擊也。从又卜聲。凡攴之屬皆从攴。普木切。” 《说文》:“樂,五聲八音緫名。象鼓鞞。木,虡也。玉角切。”证据之二:表面上,A面7字,B面8字。合体字判断之后,两面均为整齐的8字句。
编码6为“合”,甲骨文、金文、小篆三体一致。应答。《说文》:“合,合口也。从亼从口。候閤切。”这里为“答”之本字(从高鸿缙之说)。
编码7为“足”,足下。《说文》:“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凡足之屬皆从足。即玉切。注,徐鍇曰:“口象股脛之形。”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足下是古代的敬词,多用以称君王。
大意:天长母(羲和天母大神)呼令:奏乐!以酬答虞朝君王您!
评论:激动人心的人神对话。
B面
编码1为“沈(沉)”,两字韵部相同,均为“侵”部。《说文》:“沈,陵上滈水也。从水冘聲。一曰濁黕也。直深切。又,尸甚切。注,臣鉉等曰:今俗别作沉,冗不成字,非是。”“俗别作沉”乃二字相通假的历史事实,乃上古音韵相同的证据之一。沉,泛指下落;《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编码2为“露”,。《说文》:“露,潤澤也。从雨路聲。洛故切。”
沉露:这里是诗的语言,犹如:“人语梦频惊,辕铃动晓征。飞沙沉露气,残月带鸡声。”
编码3为“莫”,甲骨文前4.9.2等多字与之相同。否定词。《说文》:“莫,
日且冥也。从日在茻中。莫故切。又,慕各切。注:���、䒬、���,古文。”
编码4为“分”,分辨。《说文》:“分,別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別物也。甫文切。”
沉露莫分:是形容祭神的场所香雾迷蒙,祥云掩涌。
编码5为“至”,。《说文》:“至,鳥飛从高下至地也。从一,一猶地也。象形。不,上去;而至,下來也。凡至之屬皆从至。���,古文至。脂利切。”案:“鳥飛”应改为“箭矢”下落。
编码6为“斧”,斧。《说文》:“斧,斫也。从斤父聲。方矩切。”
编码7为“彭”,甲骨文前5.34.1与之相同。鼓聲。《说文》:“彭,鼓聲也。从壴彡聲。薄庚切。注,臣鉉等曰:當从形省乃得聲。”
编码8为“衮”,龙袍。《说文》:“衮,天子享先王,卷龍繡於下幅,一龍蟠阿上鄉。从衣公聲。古本切。注:���,古文。”
注:
①王德埙:一座腾空而起的宗教之塔
——夏王朝七鸟串(guàn)凵( kǎn)公壶
②王德埙关于战国有铭铜铺的研究见《立鹤有铭铜铺——先秦的飞碟”》图片如下:

作者介绍
王德埙: 1950-汉族,贵州民族大学研究员,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前所长,世界智慧科学院院士、西南师范大学毕业,双专业。贵州省社会科学一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三等奖获得者,贵州文史研究馆特聘专家、中国名山名寺名观文化研究委员会高级顾问、厦门上古文明研究室委员、《上古文明研究丛书》编委、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贵州省易学与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特聘专家,贵州省收藏家协会顾问、贵州省桐梓县夜郎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贵州镇宁竹王文化研究会顾问、重庆巴渝文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僚学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