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朝蚕丛形象的发现与证明
——三星堆青铜人头像
王德埙
三星堆青铜人头像规格:高21公分,两耳间宽13公分;重850克
采用寻龙尺场共振年份检测仪检测,该器距今3900年,即公元前1878年器,为虞王朝中晚期青铜器。

贵州省晓风残月艺术馆藏品。

李白诗云:“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如今,“蚕丛”之谜已然揭开。
王德埙论文《三星堆青铜鎏金铜鼓牛角王》在中国僚学中心第九届学术年会宣读发表,载“都市头条”。学术界一致承认:蚕丛王就是虞朝的保护神。
那么,蚕丛王长啥样子呢?这就是本文的任务了。如下图:

至于这个形象是如何从少昊形象转化而来的,那就是另外一篇论文的话题了。




背后有鎏金铭文:

第一个字是“儀”不是“佯”。



第一个字是“儀”的异体字。
释文
儀令們保
(蚕)叢。
大意
虞朝政权机关所颁布法令,蚕叢为虞朝们(国民)保,即虞朝的保护天神。
铭文考证
编码1为“儀”。。
编码2为“令(命)”。
德埙按:仪令 yí lìng 即法令。 法令: 虞朝政权机关所颁布的命令、指示、决定等的总称。
编码3为“们”。《集韵》莫困切,音闷。们浑,肥满貌。虞朝作人们、国民解。
编码4为“保”。
德埙按:们保,保护国民。虞朝官方语言国民的保护天神。
编码5为“
”,疑为“蚕”字的初文。山中养蚕,上古从一山。
德埙按;汉许慎认为“司”字形采用反写的“后”字;而“后”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厂之。从一口。“一”象蚕虫,形符。
声符为厂,上古音为阳.定.平。
德埙按:说文许说也有含混不清之病,即将“司”去口和
都作为象人之形。由于他所见上古文字有限,故未作过细的区分。笔者拟专题讨论之。
德埙按;汉许慎认为“司”字形采用反写的“后”字;而“后”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厂之。从一口。
声符为厂,上古音为阳.定.平。“一”象蚕虫,形符。
蚕,《说文》:“蠶,任絲也。从䖵朁聲。昨含切。”小篆作
。形符为䖵。声符为朁。䖵字上古音为冬.定.平。
厂和䖵二者的声纽和声调相同。故厂跟形符䖵同音通假。
结论:除字形辨识外,古音韵学考察的结论也可以成立。
”作为“山中虫”是“蚕”的初文可以成立。
编码6为“叢”,《说文》:"丛,聚也。从丵、取声。 "司
因此,叢即蚕叢。
根据《蜀王本纪》和《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有蜀侯蚕丛,其纵目。蚕丛,即蚕丛氏,是蜀人的先王。据说他的眼睛跟螃蟹一样是向前突起,头发在脑后梳成“椎髻”,衣服样式向左交叉,他最早居住在岷山石室。文献所述形象跟本器相同。
我们的研究证明,在上古蚕丛部族被南中的濮(含滇僰)巴僮越联军击败而建立了超级大国大夜郞国——开明天竺帝国,亦即夏朝①。此即三星堆文明的秘密。
注:
①王德埙:《鄨邑与开明大夜郎国通考》发布在年刊《贵州世居民族文献与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7月出版。2015年11月,王德埙、王长城向首届南平僚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的论文:《论开明天竺大鰼帝国》,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在大会学术总结中号召大家学习此文的创新精神。论文《论天竺大鰼帝国》载贵州省文化厅《艺文论丛》2016年2期。
作者介绍
王德埙: 1950-汉族,贵州民族大学研究员,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前所长,世界智慧科学院院士、西南师范大学毕业,双专业。贵州省社会科学一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三等奖获得者,贵州文史研究馆特聘专家、中国名山名寺名观文化研究委员会高级顾问、厦门上古文明研究室委员、《上古文明研究丛书》编委、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贵州省易学与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特聘专家,贵州省收藏家协会顾问、贵州省桐梓县夜郎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贵州镇宁竹王文化研究会顾问、重庆巴渝文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僚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