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苍蝇、小人及其他
高增荣
进入夏季,最为扰人,最令人讨厌的不是炎热酷热闷热,而是蚊子和苍蝇。先说这蚊子,真是无孔不入,你就是住再高的楼,它都会随着电梯上去,它会趁你乘电梯之时,俏俏地落在你的身上,你是毫无感觉的就把它带到家里了。白天,它躲在家里的厕所、厨房、墙角、花盆、窗帘背后等阴暗的角落里,一动不动。晚上,它趁你睡下后侍机而出击,落在你的身上叮咬吸血。待你发觉,开灯察看时,它已吸饱了你的鲜血,逃之夭夭。此时你才感觉身上被叮咬处,立时起了一个大包,奇痒难耐,忍不住抓挠,直至皮破血流。是晚,你的睡眠质量就大打折扣了。
蚊子这小玩意,你可别小瞧它的能量。它的体积体重和成年人的体积体重相差几十万倍,但它可能把一个成年人搅扰得一晚上睡不好觉。医生说,蚊子还会传染疾病,当它吸有患传染病的患者的血后,再吸一个健康人的血,就有可能把传染病传播到健康人的体内。蚊子还携带病原体传播传染病,疟疾、寨卡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几十种病都能通过蚊子传播。可见,这蚊子是十足的害人虫!
人类对付蚊子的办法是用蚊香熏,用蚊帐挡。但在室外,对蚊子还是防不胜防,很难杜绝被蚊子叮咬。
再说苍蝇,这是令人恶心的害虫,因为它逐臭,它的腿上身上满是污秽、细菌和病毒。凡是不卫生的地方和场所,都是苍蝇活动的舞台。尤其是你在一个卫生条件比较差的餐馆用餐时,里边苍蝇乱飞,不时地爬到饭菜盘里碗上,此时你的食欲肯定大减。如果在吃饭时突然吃出一个苍蝇来,那就会作呕反胃了!对待苍蝇,只有毫不留情地举起蝇拍把它消灭掉。
说完蚊子和苍蝇,最后说说小人。关于"小人",余以为余秋雨先生的研究具有权威性,他在他的《君子之道》一书中有系统独到的论述。余秋雨先生说:"儒家在对‘君子’进行阐述的时候,采取了一种极为高明的理论技巧。那就是,不直接定义‘君子’,只是反复描绘它的对立面。‘君子’的对立面就是‘小人’。”
"‘小人’在古代未必是贬义,而是指向着一些低微的社会地位的生态群落。诚如俞樾在《群经平议》中所说:"古书言君子、小人,大都以位言,汉世说如此。后儒专以人品言君子、小人,非古义也。"
余秋雨先生认为:后儒专以人品言君子和小人,亦合"古儒"之意。后儒倡导人们做君子,不做小人,是儒家对后世的遗嘱。
余秋雨先生在书的本论中对"君子"和“小人",从九个方面做了对比论述:
一、"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意思是君子把德作为本,把财作为末,"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象传》)。"土"是作为"物的滋生者而出现的。现在国际间有人喜欢把中国那些只重物、不重德的有钱人称之为"土豪",这倒恰恰与孔子所说的"小人怀土"同一个意思。君子有所行动,要考虑是否合乎刑法;小人不计后果,为了利益可以铤而走险。
二、“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意思是君子的道德像风,影响大众,民众的道德像草,随风而动。
三、"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成人之美",也就是促成别人的好事。孟子说"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可见,美与善是相通相融的。
余先生认为,小人"成人之恶"的"成",有三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恶已开始,帮其完成。例如。为殴人者提供木棍,为造谣者圆了谎言。
第二种可能,恶未开始,从头酿成。例如,怂恿少年吸毒,挑拨夫妻反目。
第三种可能,攻善为恶,伪造而成。这主要是指用谣言、诽谤等手法玷污他人,造成一个传说中的“恶人”。 三个“成”,哪一个是“成人之恶”中的“成”?我觉得,都是。与这三个“成”字相对应,那个“人”字也就有了三种含义。如前所述,为“半恶之人”、“被恶之人”、“非恶之人”,结果,都成了“恶人”。因此,“成人之恶”是一项多方位的负面社会工程。 如此仔细地辨析了‘成人之恶”, 那么,我们也就能进一步对“成人之美”理解得更深入一点了。
“成人之美”也是一项多方位的社会工程, 只不过都是正面的。大体上也分为三种可能:
一、使未成之美尽量完成;
二、使未起之美开始起步;
三、化非美为美,也就让对方由污淖攀上堤岸。
“成人之美”和“与人为善”,都具有明显的“给予”主动,都体现为一种带有大丈夫气质的积极行为。
四、“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意思是"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五、"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意即君子光明磊落,胸怀宽广;小人经常忧愁。可见,小人比君子活得累。余秋雨先生认为"小人的劳累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小人要“结党营私”,必须制造敌人,窥探对手,敏感一切信息,终日战战兢兢。
第二,小人要“成人之恶",必须寻找恶的潜因、恶的可能。随之,还要寻找善的裂纹,美的瘢痕。
第三,不管是“结党营私”还是“成人之恶”",都必须藏藏掖掖,遮遮掩掩,涂涂抹抹,费尽心机。
第四,如前所说,即便在自己的小团体内,他们也在彼此暗比,互相提防。比了,防了,又要表现为没比,没防,在嘻哈拥抱中伪装成生死莫逆、肝胆相照,这该多劳累啊。
这么多劳累加在一起,真会使任何一个人的快乐被扫荡,轻松被剥夺,人格被扭曲。结果如何,可想而知。人们历来只恨小人天天志得意满,却不知他们夜夜心慌意乱。
君子当然也劳累,但性质完全不同。君子要行仁、践义、利天下,即便缩小范围,也要关顾到周围所有的人,达到“周”的标准,能不劳累吗?只不过,这种劳累,敞亮通达,无须逃避质疑的目光,无须填堵已露的破绽,无须防范种下的祸殃。这一来,劳累也就减去了一大半。 剩下的,全是蓝天白云坦然畅然。正是面对这种区别,孔子说话了: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这句话,在中国非常普及。它纠正了民间所谓“做好事受罪,做坏事痛快”的习惯性误解,指出究竟是“受罪"还是"痛快”,需要从心理上寻找答案。答案,与民间的误解恰好相反。″
六、"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礼记.中庸》)余秋雨先生认为:"中"是避开两头的极端而权衡出一个中间值,"庸"是指一种寻常实用的稳定状态。″
余先生进一步论述道:"现代社会有一个重大误会,常常以为中庸是平庸,激烈是高尚。进一步,又把中庸者看成是小人,把激烈者看成是君子。但是,伟大的古代哲人告诉我们,事情正好相反。
那些在两个悬崖之间低头为普遍民众找一条可行之路的,一定是君子;相反,那些在悬崖顶端手舞足蹈、大喊大叫、装扮勇猛的,一定是小人。所以又可回到我们这一论述的起点: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这句话的另一种说法是:“小人极端,君子反极端。”
环视全人类,这种中庸思想,或者说这种从属于君子之道的中庸之道,为中华民族所独有。国外也有“取中间值”的方法论,但不像中华民族那样,把中庸奉为至高,不可或缺。
中国的古代哲人把中庸看成是存亡的关键,而事实证明,中华文明确实成了人类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或湮灭的幸存者。
据我本人对各大古文明遗址的实地考察、对比、研究,确认中庸之道是中华文明长寿的最重要原因。正是这种坚守中间态、寻常态、随和态的弹性存在,使中华文明避过了无数次断裂和崩塌。
相比之下,直到今天,世界上很多国家和民族,不管经济情况如何,都喜欢炫耀极端。要让他们了解中庸,执行中庸、实在非常困难。"
七、君子有礼。"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左传.昭公七年》)"礼,国之干也。″(《左传.僖公十一年》)把礼比喻成一个人、一个邦国站立起来的躯干,可见,作为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的"礼"和由此构成的礼节、礼仪、礼貌是人类文明的表现,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而小人往往无礼,甚至耍流氓,毫无信义,虚伪虚假,损德丧节。
八、"君子不器"。(《论语.为政》)意思是说君子不是器具。照本宣科的老师,刻板的官员,把活生生的血肉之躯,僵化成了"器",失去了活力,失去了自我。
余秋雨先生说:"尽量不要使自己变成器物。这比成为器物的奴隶更为严重,其实也更为普遍。当今中国文化传媒界一直有一批数量不小的 “大批判孑遗”,人称“ 伪斗士”,老是在整人毁人、造谣诽谤、诬陷无辜。我知道他们中有不少人早就想收手不干,而且越来越产生了法律上的担忧,但他们还是“挺”在那里。为什么?为的是想成为新时代的“匕首、投枪、迫击炮”。他们不明白的是,那些都是“器”,而且大多是“凶器”。愚以为,把自己变为害人的凶器的人,大多非小人莫属。
九、君子知耻。有人说,君子之道也是“知耻之道”。因为,君子是最有耻感的人,而小人则没有耻感。
为此,也有人把中国的“耻感文化” 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作对比,觉得“耻感文化”更倚重于个人的内心自觉,更有人格意义。
不错,孔子在《论语.子路》里说过,君子,包括“士″,必须“行已有耻”。也就是时时要以羞耻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道义底线”上的反省和警惕。但我们在分寸上应该懂得,孔子在这里所说的“耻”,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可耻”、无耻” 相比,范围要宽泛得多。例如,看到自己没有做好的地方,也叫“有耻”。
耻的问题,孟子讲得最深入。首先要介绍一句他的近似于绕口令的话: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
前半句很明确,也容易记,但后半句在讲什么?我想用现代口语做一个游戏性的解释。这后半句的大意是:
为无耻感到羞耻,那就不再耻了。
孟子用一个缠转的短句表明,耻不耻的问题是人们心间的一个旋涡,幽暗而又易变,必须由自己清晰把握,拔出旋涡。
接着我们来读读孟子的另一番“耻论”:
“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孟子。尽心上》)
意译是:
羞耻,对人来说是大事。玩弄机谋的人不会羞耻,因为用不上。他们比不上别人,却不羞耻,那又怎么会赶上别人。
这就在羞耻的问题上引出了小人,而且说到了小人没有羞耻感的原因。"
至此,我把余秋雨先生关于"君子"与"小人"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大家。由于本人知识浅陋,水平有限,难免对余大师的成果介绍不周,挂一漏万,还请读者读读余先生的原著为好。
关于君子与小人,论语中还有如下论断:
1、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第二》
简释:君子先做后说,先把要说的做到,然后再根据自己做到的去说,言行相符,这是君子所为。小人则相反,先说后做,甚至说了也不做。
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第四》
简释:单从事情表面来看,君子和小人是很难分辨的。君子但知公义,只要是符合公义的,君子都会去做;小人但知私利,只要有利于己的,他也一定去做。
3、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第四》
简释:君子不抢人说话,看似言语迟钝,但做起事情来,却非常敏捷。小人喜欢抢人说话,做起事来,却拖拖拉拉,或只说不做。
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第十三》
简释:君子虽然见解与众不同,但能和平忍让,与人和谐相处;小人所见平庸,与大众相同,但因其争利之心很强,所以不能与人和谐相处。
5、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第十四》
简释:君子知本,凡事从根本做起,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小人相反,凡事舍本逐末,贪图物欲,逐渐走向堕落。
6、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简释:遇到问题,除了事情,君子责备自己,小人责备别人。
本来是谈"小人"的,却把"君子"大谈一通,因为君子和小人本来就是相对立而存在,相比较而区别的。今天,"君子"和"小人″是以人品来区分的。我们鉴别君子和小人,不要看他的说辞和宣言如何,而要"听其言,察其行"。儒家劝人们做君子不做小人,为什么社会上的君子是稀有品,而伪君子遍地都是呢?为什么就有人甘做小人,做害人的"凶器"呢?"小人"就如同蚊子、苍蝇一样,对社会道德、人事关系、社会和谐、社会风气造成的危害,不容低估!这难道是社会没有道德教化和引领的原因呢?非也!这都是人们在口头上谈道德太多,而在实际上讲规则、讲法制太少的原故。
比如小人爱"告密",且屡屡得逞,让好人君子蒙羞蒙难。更为可怕的是小人挖空心思,造谣、揑造、告黑状,构陷好人,给人泼脏水,搞得好人、君子一身骚,狼狈不堪!这些都因为有关部门对小人的告密怂恿、重视,对被告人的处理心狠手硬,助长了小人告密的气焰。对小人的诬告不追究,对被举报人却一查到底,这样做极不对等,极不公正,也不符合依法治国原则,同时也助长了小人诬陷害人的气焰,令好人和君子齿冷心寒!
如今的小人大都做"成人之恶"之事,造谣诬蔑,暗箭伤人;充当帮凶,助纣为虐;嫉妒使阴,坏人好事;怂恿唆使,挑拨离间;煽风点火,挑起恶斗;扮演人鬼,阴阳两面;恩将仇报,落井下石;上串下跳,破坏和谐,乱中取利;小人爱嫉妒,在庙堂上,小人嫉贤妒能,迫害忠良;在单位里,小人造谣诽谤,排挤能干之人;在民间,小人见不得那些过得比自己好的人,极尽贬低、仇视、使绊子之能事!,不择手段,无耻至极,真是好话说尽,坏事做绝,头上生疮,脚底流脓!社会组织和个人如果不拿起法律的武器,对之进行还击、打击,以至于剿灭,君子和好人是没有好日子可过的!
胡适大师曾说过一段很精辟的话:"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情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
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大师的话能看透世事,穿越历史,如说现今,不佩服不行!
作者简介
高增荣,中学特级教师,已退休。酷爱读书写作,吟诗作文数百万字,发表逾百万字;出版教育随笔集《会思考的芦苇》一书,主篇《彩虹学校志》,均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被多家图书馆收藏。对书法有兴趣,作品曾在《秦商》杂志发表,忝列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