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汉武帝的另一面
高增荣
我们读的正史,把有名的帝王都描写成有雄才大略、有辉煌业绩的高大人物,例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
一
今天我们单说说汉武大帝,那可是公认的历史伟人。汉武帝在位约55年,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都有大的建树,尤其是在军事和外交方面,他任用卫青和霍去病,击败北方的强敌匈奴,开拓疆域,解除了长期以来匈奴对中原的威胁。他派张蓦出使西域,本意为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但张骞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因而,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历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举世称道。汉武帝还征服南越、西南夷等地区,使得汉朝的疆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阔。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利用儒家的大一统、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进行统治,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从而削弱了诸侯王的权势,减少了他们对中央的威胁。可以说,汉武帝是中央集权制的集大成者,他通过政治、思想、经济等手段,使试验于商鞅,成形于嬴政的中央集权制度定型了。同时,汉武帝用武力解决匈奴问题,使汉帝国的版图大大扩大了。 汉武帝不愧为一代雄主!
然而,汉武帝是人不是神,他有伟光正的一面,也有荒唐、任性、刚復自用等灰色阴暗的一面。
司马迁的《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上(汉武帝)即位,欲事伐匈奴,而嫣先习胡兵,以故益尊贵,官至上大夫,赏赐拟於邓通。时嫣常与上卧起。”其中这个备受皇上恩宠、与上同卧起的人叫韩嫣,是汉武帝的男宠,你想不到吧,英明伟大的汉武帝也是一个同性恋。
也许你会觉得奇怪,这种事情,怎么会被记录在正史之中?其实不奇怪,因为在古代中国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王室贵族都风行同性恋、养男宠,这不是秘密,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而西汉皇室则表现得更为突出,从汉高祖开始,几乎每一个皇帝都是有史可查的同性恋者,汉高祖与籍孺,汉惠帝与闳孺,汉文帝与邓通都有同性恋的关系,而汉哀帝和董贤的“断袖之欢”那就更著名了,这是遗传基因,也是潮流风尚。
可见,汉武帝不是一个"高大全"的历史人物,他也不能免俗,他也有七情六欲。在这里,我们要感谢史圣司马迁,他秉笔直书,使我们看到了汉武帝的另一面,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立体丰满的汉武帝。
二
我们今天看历史,知道汉武帝只所以能对匈奴大规模用兵,长期用兵达四十四年之久,是因为他的爷爷汉文帝和他的爸爸汉景帝开创的"文景之治",给他积赞下了雄厚的基业。文景之治期间,西汉政府推行了“轻徭薄赋”和“与民休息”的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农业生产。文帝和景帝两位皇帝生活节俭,衣食住行都力求简朴,赏罚分明,避免战争,保疆安民。文景之治在史册中留名,其富饶程度引人瞩目。
历史记录曰:“京师之钱累积巨万,串钱绳索朽败难以计数。太仓之粮满溢露积,陈陈相因至不可食。”
可见,汉武帝是站在文景二帝的肩膀上,才成就他的历史伟业的。他爷爷和爸爸是发家致富的高手,他自己是大手大脚花钱、轰轰烈烈干大事的能手。
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始于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共历时四十四年之久,其中又可以取得漠北决战胜利为标志,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而以第一个阶段为主体。在这一时期内,汉军曾对匈奴展开三次重大反击作战(也有人称之为五大战役),并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匈奴的南下骚扰问题。
据历史记载,汉武帝与匈奴的战争,也有许多败仗,匈奴也不容易很快击溃,否则,战争不可能持续这么久。例如,被称为"飞将军"李广,与匈奴作战,就打了不少败仗。在马邑之谋中,李广无功而返;在公元前130年的战役中,李广全军覆没,且被匈奴俘虏;在元朔六年,李广再次出征匈奴,但无功而返;最后,在元狩二年,李广再次全军覆没,尽管后来功过相抵,但这些连续的败仗无疑对他的军事声誉和晋升造成了严重影响。这就是"李广难封"的主要原因吧?再如,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赵破奴担任浚稽将军,率领两万骑兵攻打匈奴左贤王,左贤王与之交战,派八万骑兵包围赵破奴军,赵破奴被匈奴生擒,所部全军覆没。还有大的失败,如李广利率七万汉军与匈奴交战,开始交战,取得胜利。这时,李广利听到他全家人被汉武帝逮捕入狱的消息后,心里焦急,导致后边的战斗失败,全军覆没,他也被俘投降,最后因别人嫉妒挑拨被杀。至于小的失败,那就无法计算了。可见,真实的历史是,汉武帝时代对匈奴的战争,并非是百战百胜,只是卫青、霍去病带兵时期,所向披靡,封狼居胥,使匈奴不敢轻易犯境。
以汉武帝的性格,不灭匈奴决不收兵。匈奴也与汉军缠斗不止。由于汉武帝穷兵黩武,这就使得当时的老百姓过得很苦。由于长期对外征战,青壮年男子死伤很多,国家败政消耗怠尽,人民赋税繁重,生活困苦不堪,农民起义时有爆发。
汉武帝的荒唐和任性,是出了名的。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派李广利为统兵将领,率领3万大军攻打大宛,目的是为了掠夺大宛的良马。大宛这个地方盛产宝马,然而长时间内却不向汉朝朝贡,汉武帝希望李广利率3万人夺取宝马。但因为行军路程太过于遥远,后勤补给一时间跟不上,李广利带兵打到大宛的时候,3万汉军便只剩下几千人了。当时这几千汉军将士已经疲惫不堪,饥肠辘辘,在攻打郁城时,更是死伤惨重,几乎没有战斗力了,此时李广利认为根本就不可能攻破大宛国,便决定撤军回国。这一去一回,足足花费了2年时间,等回到敦煌的时候,士兵只有不到3000人了。
李广利随即向汉武帝上奏折,认为行军路途过于遥远,导致粮草补给不足,因此将士们饥寒交迫,再加上兵力不够,攻取不了大宛国。请求汉武帝允许自己撤军回国,等下次出去多带点军队,一举踏平大宛国。据资料揭露,汉武帝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大为生气,直接派出使者前往玉门关,下令“玉门关守军关闭关口。倘若李广利大军敢强行闯关,一律格杀勿论。”李广利只好率领残余汉军滞留在敦煌。汉武帝欲图征服大宛的雄心壮志不减,他又举全国之力,征调了六万军队、十万头牛、三万匹马和数万只驴和骆驼,于公元前102年,由李广利统率,再次踏上了征服大宛的征程。李广利率强大的汉军一路西进,灭了轮台国和郁成国,使大宛国俯首称臣。虽然最终夺来了几千匹宝马,但却是付出了巨大的伤亡,汉军伤亡十分惨重,丢弃军事物资无数,这样的代价实在是太过于沉重了,得不偿失。但士兵的性命和财物,在汉武帝眼里仅是数字而已,他要的是胜利和面子。
在汉武帝穷兵黩武的折腾下,汉朝国力已近枯竭,故而在大宛之战后的短短十二年里,汉武帝便颁布了《轮台罪己诏》。在这份诏书中,他深刻反省了自己过去过度消耗国家力量、四处征战扩张的行为,并郑重宣告将从此致力于休养生息,不再谋求对外扩张。好大喜功、不可一世的汉武帝能下罪已诏,反思自己执政的错误,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他的这一举动,比那些终生折腾百姓,却认为自己"伟光正"的政治人物,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三
汉武帝在长达半个世纪之多的执政期间,除穷兵黩武之外,还有几个大的失误。
一是尧母门风波:公元前94年,汉武帝因宠妃赵婕妤(钩弋夫人)怀胎十四个月后生下皇子刘弗陵,将寝宫外的大门更名为“尧母门”,以此象征其子与上古圣君尧可比。因为上古时期尧的母亲,也是怀胎14个月才生下了尧,所以汉武帝觉得钩弋夫人本就是个奇女子,所生的孩子自然会与众不同。汉武帝这一行为在当时引起了很大争议,因为皇后卫子夫、皇太子刘据都并无过错。
汉武帝在决定立幼子刘弗陵为太子时,却处死了太子的母亲钩弋夫人,开启了“立子杀母”的先河。
汉武帝在赐死钩弋夫人后,内心也并不平静,所以问身边人:人们对这件事怎么看? 身边人回答:人们都不理解为什么陛下立了太子,却要杀死他的母亲呢?”
汉武帝叹了口气,回答道:这自然不是那些庸愚无识之辈所能理解的,自古以来国家内乱,多是因为“主少而母壮”所致, 吕后的故事不是最好的教训吗!
二是 错用霍光:汉武帝逝世前,选择了霍光等人辅助汉昭帝执政。然而,霍光后来掌握了极大的权力,甚至在其死后,霍家试图谋反,被汉宣帝镇压,这被认为是汉武帝的一个错误。
以余之浅见,实际上汉武帝没有看错霍光,霍光对汉武帝和大汉,还是忠诚的,他若是有野心,篡权还是比较容易的。霍光在最后专权,这是专制体制的必然,历史上哪个大权在握的独裁者不专权?霍光把刘病己扶上皇位,使汉武帝的血脉得以掌权,延续下去,这个功劳是非常大的。所以说,汉武帝任用霍光,虽然走的是一步险棋,但却是成功的。至于汉宣帝灭霍氏全族,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在这里就不多说了。但汉宣帝始终没有否定霍光的功绩,说明他对霍光还是信服的。
三是巫蛊之祸:汉武帝晚年对巫蛊之术深信不疑,他错信朱世安,导致惨烈的"巫蛊之祸",冤枉了太子刘据,诬陷他利用巫蛊之术诅咒汉武帝。这一事件最终导致太子刘据与其母亲卫子夫自杀身亡,宫内几万人丧命,这是汉武帝一生中最大的错误。等到他清醒过来时,惨剧已酿成,不可挽回。堂堂汉武大帝,被小人和奸人所欺骗蛊惑,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四是汉武帝对权力看得太重,导致他对讨伐匈奴立有大功的卫青心有疑虑,怕卫青功高震主,威胁他的统治。因此,他早早就削弱卫青的兵权,让其赋闲,客观上给匈奴以喘息的机会。当然,这也可能是汉武帝的政治平衡的需要,也是他为重用霍去病做铺垫。
五是汉武帝给直言为李陵辩护的司马迁施以宫刑,显示了帝王的残暴和对人才的摧残。好在司马迁命硬活下来了,才给后代留下了煌煌巨著《史记》。
汉武帝的这些失误不仅对汉朝的政治稳定造成了影响,也加剧了社会矛盾,反映了汉武帝在晚年时的决策失误和对权力的过度迷恋。
作者简介
高增荣,中学特级教师,已退休。酷爱读书写作,吟诗作文数百万字,发表逾百万字;出版教育随笔集《会思考的芦苇》一书,主篇《彩虹学校志》,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被多家图书馆收藏。对书法有兴趣,作品曾在《秦商》杂志发表,现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