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渊修:泛舟漓江

泛舟漓江
图文:翟渊修
盛夏时节游桂林,说实话,城市之风物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刻的印象。而乘船由桂林至阳朔,游览漓江风光却使我难以忘怀。
早饭挑了一家小餐馆——适合淄博人口味的馄炖蒸包。我们一行七人在于老师的领导下,乘车去往郊区的磨盘山码头。适逢暑假,码头上游人如织,学生甚多,也有不少外国游客慕景而来,这里毕竟是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
游船分上下三层,样式现代而精致,可容纳观光客八十余人。顶层是露天甲板用来眺望两岸的景物。下层四周有宽敞明亮的玻璃门窗,舱内设有一排排软座椅,夹在座椅之间有一长条桌,桌上有茶水可供饮用。
上午十时,游船由桂林的码头始发,沿着漓江,顺流而下。一幅世所罕见的山水画卷徐徐展开。
驶出码头,便有青峰夹岸,蓝天白云,阴晴不定。漓江的水很清澈,被两岸的植被映衬成碧绿的颜色,江水缓流,游船平稳的在山间蜿蜒迂回。
两岸一座座水成石灰岩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其成因除了地壳变动,再就是经受了千百万年的风蚀雨削,千万个峰顶呈现出不同的奇特形状,或如九马异姿,或如唐僧师徒四人,或如云母乱叠,或如望夫的女子,或如春笋,或如龟首,或如画屏,或如马鞍,象鼻,狮头,猿人,圆塔,千景万象,无形不备。山并不高,虽有悬崖峭壁,但若论雄伟壮观倒谈不上,阳朔的山胜在奇拔秀逸,数量众多。
江面显得忙碌而拥挤,除了游船来来往往,还有机动的竹筏穿梭其间。时有低沉的船笛声,打破了众山在幻境中的宁静。江心水深,游船可行。近岸水浅,有渔者独舟垂钓,自得其乐。偶有一两只白色的水鸟一会儿凫水,一会又贴着水面低飞。也曾有一对在游船的右上方比翼双飞。它们不仅点缀了青山绿水,也平添了几许灵动的韵味。
隔着长条桌而坐的是两位母亲带着五个孩子,最大的上小学四年级,经交谈知道是广东人,我的普通话不好,没有太多的交流。孩子却给旅途带来了许多生气。每每看到水鸭凫水,或者对面有小艇飞驶而来,便会欢呼雀跃,连连尖叫。
站在游船的顶层,凭栏远眺,秀丽的山水一览无余。江风习习,轻抚脸面,无比清爽,皆大自然之恩惠。回首船尾,看到的则是另外一幅山水画卷,却一样的精美绝世。四面八方,上上下下,宛如仙境。身处其中便迷失了方向,沉醉了自我,同江山一并在画中。头顶上时而有云儿飘来,洒下些雨滴。云过,太阳又开始展现它的威力。
两岸突兀的山被用绿树织成的绸缎所覆盖,而那漏盖的地方则是山体所裸露的部分——直上直下的峭壁,呈着岩石层层沉积的褐色,与山水的绿色基调相映衬,增加了画卷的色彩。山上有些小的瀑布流入江中,山麓有茂密成林的翠竹,成了山和水的分界。在视觉上,远山和游船同行,而夹在中间岸边的茂林修竹却快速后退,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觉到这种真切的动感和层次感。
我喜欢在江上坐船,空气湿润,平稳舒缓,欲看风景走上甲板,累了有座可休息,悠闲惬意。曾经在长江上乘过两次船,由重庆至南京,由武汉到上海,有床铺可过夜。快船顺流而下,大有“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感受。同行的李金楷小朋友模仿的桂林普通话流畅自然,惟妙惟肖,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这倒是旅行中的一段小插曲。
早就听说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风光甲桂林”。今日身临其境,方知并非虚言。桂林人告诉我,秋天气候宜人,也是漓江景色最美的时候,山水绿,稻谷黄,桂花飘香。倘若再访桂林,一定选择秋天。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