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虎山不会忘记
——父辈们和“邵大娘”的那些往事(38)
王玉华
1939年12月,经林浩政委介绍,廖容标和汪瑜由相识到进一步相知走到了一起。

汪瑜1937年12月入党,1938年1月入伍,在四支队从事宣传工作时,双方的印象就很好。1940年3月,经黎玉批准,廖容标与时任鲁中南妇联主任的汪瑜结为伉俪。婚后两人互敬互爱,在各自的岗位上互勉共进。
1940年初,主持妇联工作的汪瑜到淄川县各地实地了解妇女推磨压碾、赶制熟食、缝制军衣军鞋,开展妇救会工作和支前抗日的工作情况。廖容标司令恰好也到淄川县各地考察。于是两人一同从茶叶口又来到马棚。
这次来到马棚也算是故地重游了,廖司令和汪瑜及随行人员不但找张凯先、王荣经、王光铭等老相识重点走访座谈,他们还走上街头随意与村民们交谈拉家常。当了解到一年多来,马棚人民一直坚持抗日宣传教育,踊跃捐款捐粮,周围村庄组织动员100多人参加八路队伍支援抗战时,高兴地拉着乡亲们的手说,谢谢父老乡亲的无私援助,抗战遇到困难是暂时的,只要军民团结一心坚持不懈,我们就一定会打败日本侵略者,咱老百姓一定会过上好日子的。
在马棚村南头,廖司令、汪瑜一行和邵大娘吃住在一起,邵大娘一个劲地追着问,汪瑜昨长的这么漂亮,家是哪里的,啥时候结的婚,孩子怀上了吗?…
经过两天的实地考察了解,廖司令对淄川县政府西迁后的主要领导组成、班子配备和建立淄西抗日根据地的基本设想有了一套清晰、成熟的方案。回到泰安地委后,立即组织专门会议研究淄川县委、县政府西迁并开辟连接鲁中、胶东、滨海根据地新通道的战略部署。

汪瑜,廖容标中将夫人
汪瑜(1919-2004), 原名瑜臣, 山东泰安人,廖容标中将夫人。1937年7月毕业于济南女中,同年10月参加了“泰安抗日自卫团”,12月入党。1938年1月参加了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当宣传队员。1939年至1942年,先后任中共山东分局妇委会工作员、鲁南妇女抗日救国联合会主任、山东省妇救总会常委、宣传部长,鲁中区党委妇委会副书记。长期从事妇女工作。1940年与廖容标结婚。建国后于1955年转业到地方工作,任上海市监察局监察处副处长,1956年1月调安徽省委,任纪检办公室主任,副秘书长,安徽省委候补委员。1966年4月至1977年调任江苏省纪检副秘书长,江苏省机械工业局副局长,党组成员,1978年2月任江苏省委机关党委副书记,省政协四届委员。1982年12月离休。廖荣标夫妇子女廖红军、廖鲁春、廖鲁平。

菩萨司令廖容标和汪瑜同志
在八路军四支队,汪瑜同志被称为“当代花木兰”。当年,汪瑜风雪夜参加八路军四支队的故事,在徂徕山更是传为佳话。
廖容标和汪瑜夫妻恩爱、相濡以沫。 1940年9月廖容标司令指挥部队突围时,右腿胯部不幸被敌人的炮弹皮击伤,拖着伤腿继续转战泰莱山区,一直拖了很长时间没有治疗。后又因劳累过度加之残存弹片未及取净,导致伤口发炎化脓不能行路。在妻子汪瑜的催促和陪伴下,这才经上级组织批准秘密转入后方,来到章丘长城岭下的青山区石匣村兴隆寺的一个洞穴中,开始了为期两个多月的医治歇养。

廖容标夫妻生活中一直保持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1964年,廖容标自己花1400多元钱购买了一台电冰箱,使用了一段时间之后,觉得使用的价值并不大,就想着将它送给军区门诊部,那样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特意叮嘱不允许收1分钱。当时的1400元可不是小数目。
1955年10月,廖容标调任安徽军区司令员。虽然身为司令员,位高权重,但是他却非常反对官僚主义,对于一些官僚主义作风很重的干部,经常严肃批评。当时省军区最好的小汽车是华沙和伏尔加,可是他下基层,总会乘坐一辆老掉牙的苏式69吉普说道:“下基层不要坐豪车,坐好车容易脱离群众,路不好也容易损坏车子。”他自己每次下基层检查工作的时候,都是轻车简从,禁止迎来送往和请客送礼。有一次到皖西一个军用仓库检查工作,中午吃饭的时候,桌子上摆满了鸡肉鱼蛋,廖容标看了非常生气,立即叫来了仓库领导,要求把那些大鱼大肉都端回厨房,严肃批评了对方:厉行节约,艰苦奋斗是我党我军一贯提倡的优良传统,铺张浪费是我党我军一贯反对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
省军区管理处按规定给他配备家具,子女也配备了小棕床,当他得知机关有些干部用的都是木板床的时候,硬是将四个孩子睡的棕床全部退了回去,换成了木板床。
廖容标常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艰苦朴素,厉行节约,历来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这个传家宝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1975年,廖容标改任南京军区顾问,对此,很多人都感到意外,但是他却十分坦然,说干革命总要有人交接班,我们党的事业才能后继有人。今后我仍要继续为党工作争取多做一些有益于党和人民的事。由于劳累工作过度,廖容标返回南京后两次病倒,最后被确诊为肝癌。
1979年1月进入南京军区总医院接受治疗,4月他预感自己即将不久于人世,深情地对夫人说道:“几个月来,你日夜对我尽心照料,影响了你的工作,我十分不安,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饿哦走后你要多保重身体,尽早返回工作岗位,努力为党工作。”接着转过头叮嘱儿女:“你们都是共产党员,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
廖容标司令和汪瑜同志十分珍惜和革命老区人民群众的情谊。
1978年2月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时任南京军区顾问的廖容标将军,在出席全国五届一次会议后返宁途中,重返鲁中他曾经战斗过的老区访问。他第一站先是去了博山区北博山乡的洪山口村,去探望居功不傲、抗战胜利后因年老患眼疾被组织批准返乡务农的原山东人民抗日自卫团博山第一团团长王寿卿老人。
战争年代,戎马倥偬。“菩萨司令”廖容标心里时刻装着百姓,处处以百姓的利益为重。他领导的抗日武杀土匪、灭日伪,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他的部队被当地百姓传颂为救苦救难的“菩萨军”。
新中国成立后,廖容标军务繁忙,但他也是念念不忘鲁中老区父老乡亲们的深情厚谊,并且长期与革命老人王寿卿一直保持着书信联系。
1978年3月18日这天,他穿着一身普通的的棉军装在周星夫、刘志太等人陪同下,来到了洪山口,探望已88岁高龄的王寿卿。见到分别多年的老首长,王寿卿老人激动万分,他们的双手紧紧握在一起。廖将军询问老人的饮食起居、生活和健康状况后,又从屋里到院院子、猪圈等处仔细察看了一遍。
当廖将军了解到王寿卿老人的小女儿在大队做会计工作后,还高兴地用博山土话笑着说:“不要谢我,要感谢党。你在抗战中为国家做出过贡献,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你的,一切向前看吧!保重身体!
王老一再挽留将军多住儿天,廖将军说:“下次吧,这次时间太紧,从这里还要赶往莱芜茶叶口吉山战斗旧址看看。”临别时,廖将军叮嘱随行的当地领导要多关心老人,帮助其克服生活困难,并一再对老人说,年纪大了,千万不要相送。但老人还是硬撑着站起来,颤巍颤巍巍地跟在将军身后,目送将军走出了院门。
廖将军重返洪山口后不久便病重住院了。在他住院治疗期间,想起王寿卿时,还对夫人汪瑜说:“王寿卿在抗日战争中是有贡献的,今年3月我去看他时,见他家里生活困难,我们写封信,寄点钱寄点钱去,慰问一下这位革命老人。”
1979年5月,王寿卿老人听到廖将军去世的消息时,不禁老泪纵横,寝食难安,他含泪写挽联挽诗寄给汪瑜,以抒哀思。汪瑜请书法家抄录好后,悬挂灵堂,以圆将军未了之情。
1985年,王寿卿在94岁时去世。他与廖容标将军近半个世纪的革命情谊被鲁中老区人民传为佳话。至今,王寿卿老人生前与廖将军及其夫人汪瑜的10余封往来信件与当年抗日自卫团的关防,依然保存在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档案馆里,成为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也是那段历史的见证。
为了纪念长期战斗与生活的山东,廖容标司令和汪瑜为自己的四个子女取名为鲁新、鲁春、鲁民、鲁平。廖容标和夫人汪瑜的骨灰撒也撒在了鲁中抗战圣地——黑铁山!
1955年9月,廖容标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9年5月2日,因病逝世。
在廖司令去世的前一年,他常感身体不适,但是仍忘我地工作。1978年4月前往预定作战地区,参加防空联防会议;8月前往连云港,参加守备部队的交接会议,会议期间,肝区疼痛,吃不下饭,他爱人和部队多次劝他住院,但他仍坚持把会开完;10月去军区后方视察,视察中上吐下泻,高烧不退;11月下旬又前往溧阳县参加全区民兵训练现场会,由于劳累,再次病倒。经查,已是肝癌晚期。医院领导和医生十分痛惜的说,来得太晚了。
1979年5月2日廖容标将军在南京与世长辞,享年68岁。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毕生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