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思维是指不按照一般常规的思维方式去处理问题,而是采用一种从相反方向思考的方法。是指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也叫求异思维。
我在上学的时候,也经常不自觉地用逆向思维思考问题。比如,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冰山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露出的仅仅一小部分是意识的层面,而剩下的大部分是处于海面下的前意识和潜意识的层面,是自己无法感知和觉察到的。而意识层面是人自己能感知和觉察的,前意识是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一小部分,它隔离了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觉察,潜意识只有通过人的梦境间接地预知主体。人从出生到死亡经历的所有事情绝大部分都深深地植入潜意识之中,能觉察的极小部分是意识层面的部分,而绝大部分是无法觉察的潜意识层面。
弗洛伊德着重研究了人意识不到的潜意识层面。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开创了精神分析理论。这一理论强调人类成长的过程中早年经历也就是父母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也就是说一个人患上心理疾病是由父母造成的。
当我用逆向思维去思考这一观点,认为求助者的问题要从自身上找原因,而不能把得病的原因都归结于父母身上,否则解决不了求助者的问题,还间接地离间了亲子关系,造成亲子关系破裂或破坏了家庭和谐的关系。意识的存在是主体能感知和觉察的,是客观存在于大脑之中的。而潜意识又潜在哪里呢?这是很难说清楚的事情。既然很难说清楚的事情,就是无法验证的事,是不靠谱的事。至于有没有潜意识,就好像是世上所说的有没有“鬼”一样,可能有也可能没有。若不承认有潜意识存在,那么由潜意识派生出的心理学技术就是不靠谱的事,可能对也可能不对。用在咨询上的技术中,如:沙盘游戏、OH卡牌、精神分析技术、空椅子技术、催眠技术等,这些心理咨询技术都是以假设有潜意识存在的情况下进行解读的,潜意识都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又怎么证明这些技术能真正帮助求助者呢?即使有个别的求助者打开了心结,也可能是求助者自己想明白了。由潜意识产生的心理咨询技术对求助者有没有帮助,从求助者的治愈率中可能看出来。以上这些心理咨询技术,对求助者的治愈率远远低于30%,这是对求助者的不负责任。
逆向思维又是怎样应用于心理咨询呢?这是非常关键的问题。
例如,一位在学校挨欺负的求助者叙述说:“我之所以抑郁,都是由父母对我缺少关爱和陪伴造成的。”
作为心理咨询师应该对求助者这样提问:“你怎么知道自己抑郁了是由父母造成的?”
求助者往往会说:“父母整天忙于工作,把我放在爷爷奶奶家,爷爷奶奶年龄大了,跟我没有共同语言,我有心里话也没人说,在学校受欺负了也得自己承受。爸妈都忙自己的事,没有人管我,我又怎么能不抑郁呢?我得病当然是他们造成的,以前见过的心理老师都这样说,说我缺爱。”
我又问求助者:“在学校期间,你有很多关系好的朋友吗?”
求助者回答:“我没有朋友,更谈不到关系好了。在学校只是有一个像我一样总挨欺负的同学能和我聊几句。”
我告诉求助者:“你之所以在学校挨欺负,是因为同学关系相处得不好,假如你在班里有几个关系好的同学,你在挨欺负的时候他们都会站出来帮助你,你自然也就不会挨欺负了。你应该多思考一下,为什么没有交到更好的朋友。同学之间交往,首先你得阳光、幽默又好运动,同学跟你在一起就有一种快乐的感觉,这样同学就会不自觉地跟你交朋友;其次你要有一种帮助同学的热情,同学遇到了难题,你能热心地帮助他们,同学们也会愿意跟你在一起,你自然而然就不会抑郁了,有朋友在一起你又怎么会不开心呢?至于你刚才说的,父母没有过多地陪伴你,那是因为你的父母也在忙于工作,为你今后的生活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不然你哪有钱补课、上大学呢?”
一般来说,患有心理疾病的求助者都喜欢把自己得病的原因归结到监护人身上,也就是求助者父母身上,这是非常错误的。求助者出现这种错误认知的原因都是由于心理咨询师用原生家庭理论给错误引导的。原生家庭是指求助者从小到大与监护人生活的环境。原生家庭理论认为人之所以得心理疾病,是由于童年的负性情绪记忆造成的,也就是由于童年时期父母的监护、教育方法不当造成的。这种理论给求助者找到了得病的依据,更给求助者找到了躺平的理由,认为自己的病就是由父母造成的,他们养我、照顾我是应该的,我什么都不需要做,不需要上学、不需要上班,理直气壮地躺平。
像这样的个案,我完全没有按照求助者的思维和求助者探讨下去,求助者说自己抑郁的原因是缺爱和父母陪伴自己过少造成的,如果我按照求助者的认知,联系求助者父母并告诉他们求助者就是由于童年缺爱才抑郁的,需要父母多陪伴求助者;又假如求助者的父母听从了我的建议,请假陪求助者全国到处旅游,那么求助者的病就会好起来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而我完全没有按照求助者的认知探讨下去,而用逆向思维向求助者提出问题,假如你在班级有很多好朋友,你还会挨欺负吗?你能交到好朋友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呢?按照这样的逆向思维模式谈下去,求助者就会改变自己的认知,也会使自己阳光、幽默、积极向上起来,求助者的抑郁自然好起来。
人本来就是一种群体生物,只有大家在一起友好相处,自然就不会抑郁。记得很久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的是国外的一名犯罪分子,无论怎么用刑拷问都咬紧牙关一言不发,最后把他独自关在一间隔音特别好的密室里,只有一个很小的窗口透气,两天给一次极少的食物,十天以后这位犯罪分子实在忍受不了这种孤独、没有声音的环境,主动要求投案自首。
这件事情说明,人只有跟大家在一起才开心,没有陪伴的人是孤独、抑郁的。上面那位挨欺负的求助者也是这样,在班级没有关系好的同学,回到家里爷爷奶奶岁数大了,也没有共同语言,一天说不上几句话,时间久了自然会抑郁起来。作为心理咨询师的逆向思维是指不被求助者的思维带入,从更高的角度看待求助者的问题,找出求助者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进一步解开求助者的心结,这对于求助者的帮助是极大的、咨询效果是难以想象的。
大家有时间看看我写的心理学畅销书《半熟家庭》,书中有这样个案详细的论述。
作者简介: 金义老师,吉林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长春市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畅销书《半熟家庭》作者,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国际高级催眠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情景再现法发明人,多对一咨询技术发明人,解题式心理咨询技术发明人,曾经在多个国家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具有26年临床实战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