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迷蒙很“青城”
文/阳光

“青城山下白素贞……”首闻青城山大名,是在连续多年暑期热播的古装神话剧《新白娘子传奇》插曲之中。平时不爱看电视剧的我,因这首插曲,曾连续多年不畏暑热而追剧。随着不断“复习”强化,青城山也伴随着优美的旋律不时萦绕在耳边、山景入梦来。有时候会边看电视边神游千里之外,幻想着自己也在青城山中仙游时偶遇一条小白蛇……青城山,神秘而有灵气。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在拜读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时,《都江堰》一文中提到青城山的这段文字我读得格外用心。先生在参观都江堰后,接着去了青城山,在山上的道观小憩时,一位道士认出了他,便铺纸研墨,请他题词留字。先生深思片刻,当即写下这副哲学意味深厚的对子。青城山,厚重而有内涵。
随着网络和手机短视频的发展,足不出户可知天下事,隔着千山万水也能走近青城山。从山水景观到人文建筑,从神话传说到历史文化,从地质地貌到旅游开发……尽可能全面而深入的走近了解,尽量用心去感受感悟。可“网”上得来终觉浅,隔着薄薄的屏幕,仿佛隔着厚厚的迷雾,始终无法看清她的真容。青城山,绝不是表面上看到的这番模样。
近几年,先后五次去过成都,逗留几天到十多天不等,却因种种原因一直没有走进青城山。其中一次只相距三公里而与她擦肩而过,后来想起来经常后悔不已。
“是时候该动身了!这次路过绝不能再错过……”心底有个声音对自己说。今年,家人商量着去成都接放暑假的女儿,借机在那里游玩几天,让我做旅游攻略兼任导游。“公私兼顾”,游玩路线首站即定为青城山。
“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杜甫诗中提到的“丈人山”即为青城山。相传轩辕黄帝遍游五岳,封青城山为“五岳丈人”;唐开元十八年(730年),改名青城山。诗中“幽”字点明了青城山最显著的特点,因其自古就以“青城天下幽”而名扬九州。唐代诗人岑参、钱起、贾岛,宋代诗人陆游、范成大等均在此留有脍炙人口的诗句,对青城山的秀丽景色和人文历史文化底蕴高度概括、倍加赞叹。
乘车离青城山还有一公里,就已经感受到浓浓“幽”意扑面而来。目光所及植被渐茂、绿意渐浓,山野丘陵披上了绿色锦帐。层峦叠翠间云雾缭绕、绿波荡漾,梦幻般的透明薄纱随风飘荡,想来人间仙境也应是此番模样。离山越近,柏油路愈加曲折,如同一条灵蛇蜿蜒盘绕到青城山深处,车速也逐渐慢了下来。路边间或看到三两村民,或于人行道上漫步,或在树荫之下闲聊。偶见几条黄白相间毛色的土狗,伸着可爱的粉红舌头嗅来嗅去,寻找自己的兴趣所在。路边大树上蝉鸣正劲,透过紧闭的车窗直钻耳朵深处,震得耳膜像做“采耳”一样感觉阵阵酥麻。树下不知名的各色鲜花花开正盛、点缀其间,如同在绿色蜀绣上锦上添花,顿生无限田园妙趣,宛如世外桃源。

到达山口,仰望青城山,只见林木青翠、绿峰环峙,花草掩映、云雾迷蒙,环境幽静深远、感觉深邃宁静。听导游介绍,青城山有上下两条登山小道,沿狭窄山谷蜿蜒通幽,沿途有流泉飞瀑等自然景观,随处可见自然之美和山野趣味。
登山途中,随处可闻蝉噪树荫、鸟鸣深壑,林静山幽、云蒸霞蔚。山道旁边的小亭,或立山头,或傍幽谷,均以原木和树根搭成,亭顶用杉树皮或野蒿杆覆盖,形态多样,质朴古雅,与山林野景浑然一体。当天山雨时来时歇,山路崎岖难行,几乎每个亭里都挤满了避雨暂歇的游人,但大都静默不语、静坐养神,令人稀奇的是连小孩子也都比较安静,乖巧得坐在那里休息,不像其他景区里常见的游客纷杂和人声呱噪。
环境清幽让人心静神安。但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
青城之幽,幽在文化。
道教是唯一发源于中国、由中国人创立的宗教。道家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道教核心教义是“道法自然”,追求清静自然、无为而治,讲究顺其自然、物我合一。
青城山位列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五大仙山、十大洞天,古称“洞天福地”“神仙都会”。道教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相传在轩辕黄帝时有宁封子,居青城山修道,曾向黄帝传授御风云的“龙跻之术”。东汉时期,张道陵在青城山结茅传道。诗仙李白二十岁前一心向道,曾在赵公山隐居学道五年,期间玉真公主亦在青城山修真,李白与元丹丘、玉真公主均交往甚密。李白在《玉真仙人洞》一诗中写道:“玉真之仙人,时住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对修行道士刻苦做功课,进行了真切的描述。后来,李白到了京城,玉真公主曾写信举荐。这才有了后来的高力士脱靴佳话。晋代以后,青城山中道教渐盛,极盛时有道观70余处,胜景108处。故青城山素以道教文化,古建筑文化著称,是中国历史名山。青城山上道观相望,有数十座保存完好,主要宫观包括建福宫、上清宫、祖师殿、圆明宫、老君阁、玉清宫、朝阳洞等。道观亭阁取材自然、不假雕饰,与山林岩泉天然融合,体现出道家崇尚朴素自然的风格。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文化积淀,让青城山成为众多文人墨客探幽访胜和隐居修身之地。1940年前后,当代国画大师张大千举家寓居青城山上清宫。他寻幽探胜,泼墨弄清彩,作品愈千幅,还篆刻图章一方,自号“青城客”。六十年代,张大千在远隔重洋的巴西圣保罗画巨幅《青城山全图》,供自己及家人品赏神游。晚年自云:“看山还故乡青”“而今能画不能归”,终身对故乡青城仙山充满着深厚眷恋。
为什么偏爱青城山?

青城山位于四川成都都江堰市西南,距成都市区68千米,距都江堰市区16千米。“蜀道难”,古代交通不便、出行困难,如今感觉抬脚就到的距离在古人看来仿佛遥不可及。方圆百里植被茂密、层峦叠障,沟壑深隧奇险,溪水蜿蜒潜行,饮用泉水难觅。山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暖性针叶林混生常青,林中杂草荆棘丛生,蛇虫蚁兽昼夜出没,雾气露水沾衣欲湿,地衣苔藓湿滑难行……重重障碍阻挡住了常人的探索脚步,但在信仰坚定、潜心向道、清静无为的修道之人看来,这些障碍如同无形的栅栏围墙,围出了一片天然的自在仙境,隔开了尘世喧嚣与世俗烦恼。
青城之幽与剑门之险、峨眉之秀、夔门之雄合称为“蜀中四秀”。青城之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青城山林木青翠,终年常绿,诸峰环绕,状若城郭,故为“青城”山。第二种说法是唐代时佛教发展迅速,佛教和道教在山上发生地盘之争,官司打到皇帝那儿,唐玄宗信道教,亲自下诏判定“观还道家,寺依山外”。然而诏书将“清城”写成了“青城”,所以改称青城山。山上至今保留有唐代碑文诏书全文。天然形成的绿色城郭,成为绿色屏障,让超凡脱俗一心向道之人有了一个理想的清静之地。
祸福相依。有许多惊艳绝伦的景色能保护留存下来,恰恰是因为以前的山高水险、道阻且长;而一些过早开发没有科学规划保护的风景区,变得杂乱无序,成了利益纷争的猎场,成了商贩渔利的卖场,成了只为见景、到此一游所谓游客的一次赶场。有时候,缺陷劣势可能是一种冥冥之中的保护,反之有可能会名扬天下,随之而来的,也很有可能会带来种种不利和意想不到的后果。

人生也是如此。这就是天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道无为”。
“问道青城山”,不是去学道教心法,更不是去盲目顶礼膜拜。问的就是道法自然,悟的应是天道人生,修的正是精神心灵,追求的思想境界是舍弃执着执念、顺应天道自然。
水无定势,云无常形。烟雨迷蒙很“青城”。
“道可道,非常道。”青城山云雾一刻不停地飘渺变幻,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悟到不一样的境界。或许用尽一生,也不能完全读懂青城山的烟雨迷蒙。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