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住成昆铁路的建设者
李永华 铁1师1团

中国现代钢铁工业城攀枝花市,曾经只有7户人家,如今拥有户籍人口110多万,这里的发展壮大,始终与成昆铁路的修筑和出现伴生共荣。
诸葛亮的《前出师表》里有“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一句,这“不毛”指的就是今天的攀枝花一带。然而漫漫千年,时光仿佛在此停滞。成昆铁路修建时,那里依然是蛮荒之地。山势陡峭,奇峰耸立,深涧密布,沟纵横,地形和地质极为复杂,自古以来交通十分困难,李白《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唐代骆宾王有诗:“去去指哀牢,行行入不毛。绝壁千里险,连山四望高”。十分生动描绘了川滇交通阻碍着运输生产建设发展的艰难。
自中国铁道兵在险峻山区,在大山肚子上硬生生“掏”出来堪称世界筑路史上辉煌奇迹的成昆铁路,这条长1100公里、有991座桥梁、427座隧道、桥梁隧道总长433.7公里、占线路总长的40%。全线122个火车站,因受地形限制,有42个车站是修在桥梁之上或隧道之中,被世界权威称为铁路禁区的铁路,成了世界建筑史上的“神话”。
我国西南三省人口众多,物产及资源蕴藏十分丰富。成昆铁路通车五十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社会效益,利用铁路具有运量大、全天候、安全可靠、价格低廉等优势,整个川西地区的交通有很大改观,至今攀枝花市60%以上的货物运输仍然依靠成昆铁路来完成。攀钢集团每年通过铁路购进原材料达800多万吨,其生产的400多万吨钢材有85%以上通过成是铁路运往全国各地销售。成昆铁路堪称攀钢的“生命线”,并由此形成了星光璀璨的攀西“工业走廊”,恒鼎煤焦化、太和铁矿、康西铜业、永威集团等30多家大中型企业分布在成昆铁路沿线城镇。
特别是我国重要的航天基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在20世纪70年代末建立。30多年来成功完成数十次航天发射,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名片”。而每次发射所需的原料、装备等均依靠成昆铁路安全运输。有专家说,成昆铁路的建成通车至少影响和改变了西南地区2000万人的命运,使那片“不毛之地”陡然进步了50年。

修筑成昆铁路,从1958年北段开工到1970年7月1日线建成通车,历经十二年。铁道兵第一,五、七、八、十师及铁二局三个工程处,进入参加了这场以艰苦和伟大著称的西南铁路大会战。铁道兵这支功勋卓越的部队,是祖国为了建设发展的需要,继1948年组建解放军铁道纵队、1949年组建铁道兵团后于1953年成立的特殊军种。铁道兵拥有15个整编师,3个独立团,两所院校,一个总医院,兵力达到40余万人。1984年铁道兵并入铁道部,历经35年征程,为共和国铁路建设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
成昆铁路修筑进入施工高潮的1966年期间,施工人员达到35.97万余人。工程之艰巨和可圈可点的新闻热点令世界震惊。铁道兵在1100公里的成昆铁路上,牺牲了2000多名官兵,不少烈士牺牲时年仅十八、九岁。至今铁路沿线的座座烈士陵园,还依然那么让人触目惊心。1984年,成昆铁路作为象征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壮举,被联合国授予特别奖。
时光飞逝,光阴荏苒。从成昆铁路的建成通车五十多年来,我一直很怀念那段参与其中、用泪水与欢笑来丈量心情的时光。在最深邃的心底,流着一股热潮,汇集了青春年华里所有温暖的记忆,即使曾经是一路的艰辛、一路的匆促,即使是波涛跌宕、无从抗拒,但没有愧疚与后悔。
向为月借来片羽,我相信胸襟中人生的境界,就像是成昆线一路的风景,目光所及,流动着生命中的每一霎时间的甘甜,透出一缕悲壮温润的柔情。特别是前不久应铁道兵云南战友会之邀,我有幸参加了铁道兵云南战友会组织的重走成昆线,为烈士扫墓的“缅怀与追寻之旅”活动,尤其是心潮澎湃、激情四射、感慨万千。我们200多名两鬓花白的老战友,短短几天从往返乘坐的成昆线卧铺车上,不仅体会到那种风驰电掣的舒适感,作为成昆线的建设者,我们更比寻常旅客多感受到一种成就感、自豪感和荣誉感。
这次“缅怀与追寻之旅”的策划组织者们,他们中很多人在部队并没当过官,甚至到地方也没任过什么职,但作为牺牲的烈士身旁的战友,他们从早到晚奔走操劳、毫无怨言。甚至他们中多数人收入微薄月工资不足1000元,让我感到深深地震撼,在大家收入不高的今天,还有如此众多重情重义的老战友,烈士们九泉有知也当欣慰了。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可以拥有各种亲情,但战友情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战友情,这是令许多军人无限留恋的一种至真至纯的感情,也是军队这个特殊群体里弥足珍贵的感情。它有着温暖、鼓舞和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因而在离开军营数十年后,我们仍然渴望和呼唤着这种催人泪下的感情。

现在,尽管铁道兵这个兵种已经撤编,但铁道兵的艰苦卓绝、丰功伟绩,和培养涌现出的登高英雄杨连第、排弹英雄李云龙等事迹,仍感人至深永远难忘。为世人留下的铁路大动脉和英勇无畏、吃苦耐劳的精神是不朽的丰碑永载史册。
重走成昆线,在大那别铁路隧洞口,当年的铁一团战士、现四川绵阳、德阳、简阳、广元、达川五地市铁道兵战友联谊总会会长张光明,手指隧洞上方混凝土浇筑的“大拉别隧洞”,激动地向战友们讲述了当年亲手雕刻模板的情景。而当杜本忠、李海禄、彭元金、廖承几位杨连第连的老战士,仰望当年“杨连第连”修建的密马龙大桥雄伟的身姿时,不禁豪情万千百感交集。
缅怀牺牲了的战友是活动的主题,过去,他们是成昆铁路的建设者,今天,他们静静躺卧在铁路沿线的烈士陵园,依然是成昆铁路的“守护神”。
庄严肃穆的扫墓祭奠活动,吸引了众多媒体的跟踪采访,也得到沿线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我们前往各陵园扫墓时,前铁道兵吕正操、崔田民、李万华等老领导亲属也安排人送来了花圈。
在元谋黄瓜园、绿丰、黑井、一平浪的烈士陵园,早已被当地政府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所到之处,地方政府和学校组织干部、群众、学生参加,在各处陵园扫墓的场面宏大庄严肃穆。
不少云南的铁道兵老战士是带着老伴来给战友扫墓,她们中不少人身着本民族的盛装,神态庄严地随老伴给烈士鞠躬献花,其情其景着实令人感动。
特别感人至深的是在黑井扫墓后我们住宿古镇当晚,古镇的彝族同胞在广场燃起篝火,穿起节日的盛装,与铁道兵老战士手拉手跳起了欢快的达体舞,他们以本民族待客的最高礼仪欢迎重返成昆线的铁道兵,当晚,整个古镇广场成了舞的海洋、激情奔腾的海洋。

在几天扫墓中,我发现一件有趣而又发人深省的事情。扫墓队伍中有一位特别积极而活跃的女性,她既非铁道兵又非家属,仅仅属于铁道兵的一位“超级粉丝”。经打听得知她叫尹丽华,是昆明市的一名普通下岗女工。四十年前在云南元谋黄瓜园朱布村,驻着铁一团一营营部、“杨连弟连”和另外几个连队,同时驻在朱布村的还有云南省的一个地质队。身为地质队家属子女的尹丽华当时还戴着红领巾,她对铁道兵每天施工、集合、拉歌、演出的乐观生活充满了好奇和崇敬,也认识了不少铁道兵老乡,就这样当上了铁道兵“粉丝”。听说这次“缅怀与追寻之旅”要重走成昆线为烈士扫墓,她四处托人,终于如愿以一个“铁道兵粉丝”的身份参加了这次行程。一路上她自编自演的歌颂铁道兵的快板、三句半逗得老兵们很开心,可是又有谁知道,她是手术后刚拆线拖着虚弱的身体参加的这次行程啊!同样她也是和大家一样,是从自己并不宽松的生活费中挤出600元自费参加的这次行程。这是一个何等坚强而崇高的女性啊!我们不禁对她肃然起敬!
我会永远铭记组织了这次完全自费的活动的战友们,记住张延龙、刘明厚、王蓬、杜本忠、陈松山、金绍友等战友终日繁忙的身影,以及更多未能对上名字奔波操劳战友的脸庞,我由衷对他们怀着深深的敬意。
无论是扫墓时老战士饱含深情敬献给烈士们的一束鲜花、一个庄严的军礼,或是战友重逢时喜极而泣的一幕幕感人场景,它都如烙印般深深地刻入了我的心灵。
我为自己当年是铁道兵而自豪!
我为自己有幸参加了建设成昆铁路而骄傲!
从我成为铁道兵那一天起,我就清楚的知道自己不再属于个人,似一座山坚毅而厚重;似一片海广阔而博大;似一棵草默默无闻;似一片绿叶与苍天同风雨,和大地共甘霖,义无反顾奉献一切甚至生命。
半个世纪以来,我心里常常回响着一支歌,他是雄壮豪迈、广为流传的《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的旋律:
背上了那个行装扛起了枪,
雄壮的那个队伍浩浩荡荡,
同志呀你要问我们哪里去呀,
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离别了天山千里雪,
但见那东海呀万顷浪,
才听塞外牛羊叫,
又闻那个江南稻花香。
同志们呀迈开大步呀朝前走呀,
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
背上了那个行装扛起了枪,
雄壮的那个队伍浩浩荡荡,
同志呀你要问我们哪里去呀,
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劈高山填大海,
锦绣山河布上那铁路网,
今天汗水洒下地,
明朝那个鲜花齐开放。
同志们那迈开大步呀朝前走,
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
这首一腔热血的歌,以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情感,在20世纪60年代给数十万铁道兵留下了永恒的激情和难忘的记忆,响彻在祖国的山山水水。是对铁道兵生活的高度浓缩,是对铁道兵最真实的历程写照。
朋友,请您记住铁道兵这个特殊的群体!
记住名扬中外的成昆铁路和一群无名的建设者。
槛外人 2024-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