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山煤矿宣传队的“古装戏”情节
高建国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煤矿发展日新月异,工人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矿领导也在丰富工人的业余文化生活上加大了投入。1984年功能齐全的职工俱乐部正式落成启用,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众多的爱好者纷纷来到俱乐部,根据自己的爱好,在各个活动场所尽情的施展自己的才能。一时间,篮球上穿梭争斗,乒乓球室内挥拍厮杀,棋牌室内隔河斗智,扑克室内勾机联邦,阅览室里,人们在那里安然静坐,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的荡漾。
这其中最吸引人还是演艺排练场,广大爱好者,在这里吹拉弹唱,引吭高歌,载歌载舞,尽情张扬。以致后来矿上组织文艺宣传队特别是参演古装戏的主要演员,闫生,吕玉玲,刘长会,张磊,马秀珍,吴淑华,李春香等等等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俱乐部活动积极分子,他们为繁荣煤矿工人的业余生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特别是我们演出的几出古装大戏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在当时淄博矿务局各大煤矿的文艺宣传队中流传这这样一句话,夏庄矿的声乐,龙泉矿的舞蹈,洪山矿的古装戏。可见我们宣传队的戏剧在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啊!
作为演出队的成员之一,我亲身经历了这段难忘的时光,时至今日,我们的宣传队员们相聚交谈时,对这段经历还是充满了浓浓的怀念之情。

我是1985年调入俱乐部负责文艺演出业务的,当时的主任是王福刚,也是一个文艺爱好者,在七十年代他就是矿宣传队乐队里最年轻的主力,他的笙、笛,杨琴,单簧管演奏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他还有个特点,就是耳音特别准,那个时候没有电子校音器,乐队定音全靠听力来辨,所以凡是演出前的乐队定音任务,就非他莫属了。他在任俱乐部主任期间,凭着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自身高超的业务技术,把俱乐部的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红红火火,被国家煤炭部表彰为全国“优秀职工俱乐部”!
说起古装戏, 我们宣传队排练的第一部大型古装戏是《龙凤面》。在确立演这个戏之前,我们几个朋友在闫生家里小聚,一起商讨我们的宣传队如何在全局各大煤矿的同行中突出自己的特色,在分析各种各样的形式后,根据我们团队人员的具体情况,于是我们想到了排演一部古装戏。因为当时古装戏刚开始恢复演出,传统的服装道具,让老年人又找回到了当年,程式化的表演和浓郁地方特色的唱腔让听惯了摇滚乐的年轻人耳目一新,惊叹不已。再加上古装戏刚刚开始恢复上演,专业剧团的演出很受观众的喜欢,常常出现一票难求的局面。
我们几个经过反复讨论最终选中了《龙凤面》这部古装大戏。乐队的主要演奏员坠琴王延庆,高胡陈延信,杨琴李建华,笛子曾兆远,鼓师就“逼着”王福刚主任亲自掌控了。

演员根据个人的条件来进行角色分工,闫生饰演四衙官,吕玉玲反串小生梁子玉,孙红霞饰演梁赛金,马秀珍饰演陶华英(后娘),张云珂饰演员外,杨风云饰演成儿,刘长会饰演丁奎,张磊饰演焦厨,崔亦友饰演中军,我和张化波饰演衙役给闫生当差,跑龙套没有固定的人员,就有“有闲空”的人轮流上演。整个演出的阵容就组成了。
剧组成立起来了,大家立刻行动了起来,先是根据个人分工的角色,按照剧本进行练唱,背台词。传统戏的排练对于我们这些年轻的一代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舞台上,戏剧中各个行当生、旦、净、末、丑的表演,手、眼、身、法、步的功夫我们一概不会。
单靠我们看人家专业剧团的表演,进行模仿是演不出古装戏的味道来的。为此,我们特意邀请了淄博矿务局工会宣教部的李维臣老师给我们当导演。
说起李维臣老师在我们矿务局乃至整个淄博市的文艺界那可是大名鼎鼎,他曾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活跃在淄博的各个舞台上老演员、老导演,他参与导演、表演的地方戏曾进过京,去过省,在当地就更不用说了。他为专业剧团导过戏,也为业余的民间剧团排过练,他那接地气的导演风格深受业余演员的喜爱,凡是认识他的人,都亲切的称他为“李老师”。他因工作需要调入淄博矿务局工会后,更是为矿区的业余文化生活的繁荣做出了突出的奉献!能请他来为我们的大型吕剧《龙凤面》做导演也更加增强了我们演好戏的信心和决心。
一开始,我们是利用业余时间,在新建成的职工俱乐部排练厅排练。所有参加排练的演员,乐队都非常积极,情绪异常高涨。他们一下班,不顾一天的劳累,赶了过来,有的为了排练和工友调换了班次,还有的直接休班,就是为了珍惜这一次次为数不多的集体排练。

排练过程中,开始是分开练习,乐队老师,面对曲谱在鼓佬的鼓点一会下,一个乐句一个乐句,一段唱腔一段唱腔,一遍又一遍的反复排练。
演员则是依照导演的示范的一招一式,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型,一个台步,一个身段,一个亮相。一次又一次,一遍又一遍的反复练习。就说甩水袖吧,长长的水袖要想配合演员在上舞台上优美的甩起来,那可不是一天的功夫,得练啊。于是乎,一大帮女演员每天带着水袖,对着镜子,甩了起来。再就是走台步,别的行当穿的鞋和平常的鞋底差不多厚还好说,而小生梁子玉就需要穿大约有十分厚度的官靴,穿上去就像踩高跷一样,稍微不注意,就会崴着脚。反串小生的吕玉玲一有时间就穿上官靴走路适应找找当状元爷的感觉。
就这样,每个角色都从各自的要求出发,自己感悟,仔细揣摩,反反复复,复复反反,直到满意为止,一直利用业余时间练了几个月。1985年的春节的前一个月,为了让大戏赶在春节前上演,矿领导把所有参加演出的人员,从单位抽调出来,集中在一起排练。经过二十几天的没日没夜的认真排练,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排练成型并向矿领导进行了彩排汇报演出。
我记得彩排演出的那天晚上,矿上各部门的领导来了二十多个人,两个小时的演出,他们认真的看着演出,并不时的相互交谈,非常投入,有的领导还拿出了本子在上面记着什么。
演出结束后,我们都没卸妆就来到台下,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倾听领导对我们演出的评价,结果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各位领导除了对个别的细节提出了建议性的修改意见外,其余的全是赞誉和鼓励之词!我们的演出得到了领导的肯定,我们的演出成功了!大半年的辛勤付出值了!领导走后,我们欢呼雀跃,相互拥抱,击掌欢庆,一片欢呼!
随后我们根据领导的意见进行了一些修改,开始了春节期间的巡回演出。
当时我们洪山煤矿,下有五个二级单位分别是:一立井、二立井、三立井,煤台和矿机厂。从大年初一开始,我们就开始依次在这五个单位的俱乐部进行巡回演出,因煤矿工人的工作是三八制,为了让基层的煤矿工人都看到精彩的文艺节目,感受节日的欢乐氛围。我们每个单位都分别在上午,下午,晚上不同时段进行演出。演出虽然很紧张,但是每个队员情绪都是非常高涨的,特别是到了自己工作的地方,在舞台上放眼台下,看到一些熟悉的工友,瞪大惊喜羡慕的眼睛,认真的看表演的时候,他们的情绪顿时上来了,演出更卖力了!特别是演出结束后工人们围着他们夸赞他们表演的非常好的时候,此时一股特殊的成就感油然而生。更有一些文艺爱好者我们演到哪里,他们就跟着看到哪里,我们都骄傲的称他们是我们的忠实观众,也就是现在人们说的“粉丝”。我们也都成了有“粉”的人了。

巡回演出告一个段落之后,我们就根据领导的安排到各兄弟煤矿以及附近的企业和农村和他们搞文艺联欢延续春节的欢乐。每到一处,人们都呈现出极大的热情,台上台下融为一体,随着剧情的展现,观众与演员一同悲伤,一同愤怒,一同放声,一同欢笑,每每演出结束都报以热烈的掌声感谢我们的精彩演出!特别是演出结束后的就餐中,更是舞台演出热烈气氛的继续,领导和同仁们共同举杯共道新年的祝福,祝贺演出成功,共叙双方的友情,相约来年的再相会!
矿山的春节是欢乐的,节日的矿山是沸腾的,矿领导为了让矿工在节日期间充分享受节日的快乐氛围,组织了各种各样的的文体活动,不光有文艺演出,而且组建了一支有百余人参演的扮玩队伍,有舞狮表演,高跷表演,秧歌旱船表演等等,与此同时,还有各种的体育比赛和书画展览。整个矿山到处是一片歌舞升平,欢乐祥瑞,和谐热闹快乐景象!为此淄博电视台专门来这里拍摄专题片,对活动的盛况进行录制播放。你可以想像一下,1985年,那时的电视机还不是很普遍,能在电视里看到自己,那是多么激动的一件事啊。我们的吕剧古装大戏《龙凤面》也在专题片里随着淄博电视台的播放跟着火了一把。
正月十五期间淄博矿务局组织全局的文艺汇演,全局下属的十几个单位都派出了代表队带着最精彩的节目来进行角逐。我们参赛的剧目就是吕剧《龙凤面》。因比赛受时间的限制,我们是从第三场开始演的。前面几场的演出,看到兄弟单位表演的独唱,小合唱,舞蹈,器乐合奏等形式的节目,深受观众的喜爱。我们的“戏”怎么样呢?心里没底。
等到我们演出了,锣鼓一响,大幕拉开,状元爷在一行人马的簇拥下闪亮登场,刚开始,有几个年轻的观众一看是古装戏,就离开了现场,不一会儿,随着剧情的深入,和演员精彩的表演以及优美的吕剧唱腔演唱,观众越来越多,都集中到前面的座位,一直认真的看完全剧。散场后听他们议论说:“没想到洪山矿还有这么多的人才啊”“演的真不错”“不对,我觉得那个小生(吕玉玲饰演的梁子玉)和三花脸(闫生饰演的四衙官)肯定是从专业剧团借来的”,“要是评奖这些借来的演员不能参加评奖”……,他们的这些“意见”直到在李维臣老师的努力辩解下才得以平息,而后又埋怨李老师对我们洪山矿跑的太多,对我们太偏爱了,李老师无奈的只能笑了笑作为答复。
这次比赛,我们《龙凤面》获“优秀节目奖”、吕玉玲和闫生两人获得“优秀演员奖”。至此,我的的古装戏在全局的同行中独树一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后也有许多单位陆续开始排演古装戏,但是最初的风头让我们抢占了,他们只好……
经过了几场演出的磨练,特别是又在全局汇演中获了奖,这大大激发了演出队全体同志们的工作热情。在后面几场的下乡演出中,乐队和演员的配合越来越默契,演员对角色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舞台上的表演也越来越到位,越来越自如!真挚深切的情感,栩栩如生的形象,把观众也代入了剧情当中去了。
记得有一次是在双沟镇的某个村子的麦场上演出的时候,当时的天气很冷,我们还担心有人看吗?但令我们没想到的是,热情的观众把“舞台”前后左右围了个水泄不通,当时我们感觉这么多人,音响又不是多么先进,演出效果能好吗?但伴随着锣鼓的敲响,演员的出场,我们的担心消失了。入了迷的观众静静的坐在那里,跟着演员的表演进入了剧情,当看到剧中后娘欺负孩子,让家丁鞭打他们时,他们的眼神里透出了憎恨仇视的目光,恨不得撕了她,在听到兄妹二人诉说,亲娘去世后娘虐待他们的不义之事时,观众的眼里都流出了同情怜悯的泪水。
看到了四衙官为他们主持正义要替他们申冤时,他们感动的报以热烈的掌声,当最后一家人相聚一起欢乐大团圆时,他们开心的放声大笑,现场一片欢呼声。他们被剧情吸引了,他们被演员的表演征服了,他们为优美的音乐陶醉了,他们被我们的付出感动了。演出结束了,他们久久不愿离开,拉着演员的手问东问西,并嘱咐他们快穿上厚衣服,别冻着了,熟悉的并邀请他们去家里吃饭,亲热的像一家人一样。
观众的热情呵护,也更进一步增加了我们演好戏的决心,为了让表演更加细致,每个演员都自觉的给自己“加戏”。
说一个小插曲,记得有一次演出,演出前,闫生和我们两个演衙役的说,第二场,我坐在水井边听梁赛金诉苦受后娘虐待时,四衙官也有同感,这时,我有一个惊讶的动作,我先站起来,然后再坐下,(这里解释一下,闫生坐的这个道具水井,是半边的,前几场演出,我和张化波看他要坐下时,让他坐歪,我们就赶忙把它扶住,不让他歪倒)这次他要求我俩,他坐下的时候,不要急于扶他,让他把感到惊讶时的动作完全的表现出来,我们照做了。
可舞台上,意外发生了,他因为做戏太投入,这一坐,由于没有我俩的搀扶,他一下子失去了重心,直接一个后滚翻,翻了过去,这时台上台下一片哗然,“坏了,四衙官掉井里了”“演员摔着了”“不行,快拉上幕吧”……,正在人们惊慌中,只见闫生不慌不忙的站了起来继续了他的表演,只见他用水袖弹了弹官衣上的尘土,来到井边,掂了掂脚,看了看井底,和我俩点了点头,我俩把他扶着坐在了井台边上,又继续了他的演出。就这样一个舞台的失误,在闫生的随机应变下巧妙的掩饰了过去,我们台上的所有人都大大的松了一口气。
随后的几年,迎合着观众的喜爱,演员舞台经验的积累,我们宣传队就把排练古装戏作为我们的每年活动的重点来做了。几年来,先后排练演出了《挑女婿》《断白银》《墙头记》《亲家婆顶嘴》《接亲》等十余出大戏,为繁荣煤矿工人的业余文化,做出了贡献,也为洪山煤矿文艺宣传队的历史上写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为我们这一代宣传队员的心中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情节!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