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三桃,到”,“王朝,到”……
7月7日上午8点整,太阳伸着灼热的火舌舔着江堤,在湖北省鄂州市临江乡芦州村段“兵哨所”门前,红旗招展,面对滔滔江水,“兵哨所”的8名退役军人、民兵上堤的第十次防汛突击队员点名。

6月28日以来,长江水位超过警戒水位,地处粑铺大堤沿线的临江乡11个村以“军事化”管理方式在江堤建起了11个“兵哨所”,并成立了以退役军人、基干民兵为主体的防汛突击队。“兵哨所”建立了内务卫生、防汛值班、执勤巡查小组、民兵连集中应急演练和每天点名报到等制度。每天晚上8点钟召开“防汛班务会”,汇报巡查情况,针对巡查隐患制定抢险方案。11个民兵连因“所”制宜开展拉网巡查、应急抢险、防汛突击队应急出击等内容的演练,让粑铺大堤沿线11个“兵哨所”的100多名退役军人、民兵感受到了浓浓的“兵味”。

马桥村“兵支书”严正阶是全区最美退役军人,他克服家庭成员生病需要人照顾的困难,带领“兵哨所”的退役军人、民兵坚守在粑铺大堤险段,把队列出操、巡查江堤和唱军歌相结合,体现了“兵哨所”的特色。村里参战老兵万齐胜是区老兵宣讲团成员,也是全区个体协会的先进个体工商户。他不仅利用防汛时机讲解以前在村担任民兵连长时防汛查隐患拔草丛、巡堤坡、踏水坑、踩树根的“十二字法”,还拿出600多元钱购买饮料、矿泉水等送到11个哨所,对“兵哨所”的退役军人、民进行慰问。
“兵哨所”组织“兵讲兵”活动,抓住轮流值班的时间,宣讲退役军人、民兵的防汛故事。
芦州村党支部书记郑三桃是一名老资格的“兵书记”,10多年的“兵书记”经历使他深知发挥退役军人的作用的重要性。他与“兵哨所”的退役军人、民兵吃住在一起,离江堤60多米远就是他的家,然而自从上江堤10多天来,没有回过一次家,一直是坚守在防汛一线。

退役军人王朝今年25岁,6月24日回乡村探亲。当村民兵连成立“兵哨所”组织退役军人、民兵参加江堤防汛时,在江边长大的王朝看到汹涌的江水在奔腾,想到应该为家乡防汛工作做点事。于是他找到村民兵连主动要求参加“兵哨所”的值班值守和巡堤查险。上堤两周来,王朝通过网上学和向老村民请教,学到了许多防汛专业知识。
“王朝在巡查过程中,体现了军人勇于吃苦的精神。夜巡江堤时,他总是挑堤脚杂草丛生的地方,不时有蛇类出没,还有时堤脚树枝旁,不小心会被划伤头和脸。他不顾这些,坚守在巡堤查险的‘难点’上”。村妇联主席柯爱云告诉笔者。
走在粑铺大堤的“兵哨所”之间,听了列队列操、练的口令、军歌歌声……(陈庆跃 吴昆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