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与“像”
鲁迅先生有一句名言“人生识字糊涂始”,我最近就觉得自己原来很糊涂,原因是出版社的编辑对我的书稿《小草当春》提出了不少的修改建议,弄得我对本来自以为理解确切,使用准确的字、词、成语,甚至有的标点,似是而非起来。比如“象”与“像”。
编辑同志给我画的圈圈最多的要数“象”字,大约要有几十个。我把“象”字基本是用在两物或两事相类比的地方,而且用了几十年,没有人说我用错的。我在不服和不解中翻阅手头的《现代汉语词典》和“360”,结果简单解说如下:
“象”和“像”在目前一些报刊杂志和教材中用法不一,这事与汉字简化有关。
1964年之前,“象”有三个含义,“像”字有四个含义,两者各不相通,互不相扰的。1964年国务院公布《简化汉字总表》后,“像”的功能只剩下一个——“比照人物做成的图形,如:画像、雕像、塑像、像章等”,“象”成了“像”的简化字,承担了“像”的其它所有功能。
经过20多年的实践,又经专家学者研究讨论,1986年国务院重新公布《简化汉字总表》规定,“象”不再作为“像”的简化字使用,恢复这两个字1964年之前的用法。也即:
“象”适用于三种情况:
1.作名词用,专指动物“大象”;
2. 表示形状、样子,如“形象”“象征”等,“象”字不能单用;
3.表示摹仿、表现的“象声词”“象形字”,“象”字不能单用。
“像”适用的四种情况:
1.指仿照人物等做成的形象,如“画像”“佛像”等;
2.表示相似,如“你像他哥哥”;
3.表示“比如”“如同”等意思,如“像爸爸那样工作”;
4. 表示“好像”“似乎”“仿佛”,如“他好像什么都没看见”。
其实,只要记住“象”字的三种用法就行了,剩下的就一律用“像”,这样就不难区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