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今年三月,作家兴安在法国巴黎伽利克司(Galerie Galix)画廊举行“色不异空”水墨艺术展之后,近期又在北京妙屋艺术中心成功举办了巡展。

北京展览现场
在巴黎展的开幕式上,法国政府文学艺术骑士勋章获得者、画家、“中国文学读者俱乐部”主席高醇芳(Deanna Gao),法国“乌力波”写作团体秘书长、著名作家马赛尔·贝纳布(Marcel Benabou),法国文化历史学者魏延年(René Viénet),中国作家杨志鹏,汉学家弗朗索瓦·萨思度内 (François Sastourné,莫言小说《晚熟的人》法文译者)、玛丽·罗蕾雅(Marie Laureillard)、马克·雷布(Marc Raimbourg)等出席。

展览现场,左一为兴安
在北京巡展其间,中国作协作家书画院执行院长白描,《文艺报》副总编岳雯,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乔叶,《北京文学》主编师力斌,江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江子,《草原》主编贾翠霞,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创中心主任尹成奎,

作家徐小斌、林白、宁肯、衣向东、温亚军、黄宾堂、石一宁、陈彤、丁天、张颐雯、饶翔、张瑞田、王兵、张英、胡纠纠、霍香结、江汀,艺术家陈庆庆、库雪明、林春岩、顾桃、科尔沁夫、王艾等,还有法籍艺术家章毅、旅法作家王蕾,香港著名编剧马焱等国内外文学艺术界人士参观了展览。

北京展览现场
兴安是作家、评论家、编审,出版有散文集《伴酒一生》《在碎片中寻找》《天性如此》和文艺评论近百万字,自2018年以来举办了多次个人水墨艺术展,受到国内外文学界和艺术界的关注,被认为是中国当代作家跨界“出圈”,从事“文人画”创作的代表性人物。

他以马为媒介,以“文人”和文学的视角,不断探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的关系,作品既有内在情感的个性表达,又有对复杂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关怀,所以,有人说,“兴安的每一幅画,都是一篇丰富的文学作品”。


他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在画法上,工笔与写意并重,尤其是写意,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简约与抽象的风格。作品被中国现代文学馆、意大利贝纳通学术基金会、法国作家之家、巴黎艺术中心、古巴哈瓦那大学艺术学院等国内外藏家收藏。


艺术家简历
兴安 号溪翁,蒙古人,文学艺术评论家、作家、水墨艺术家、编审。北京作家协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作家出版社编审、《草原》杂志执行编委。
出版有散文集《伴酒一生》《在碎片中寻找》《天性如此》及评论近百万字。主编有《九十年代中国小说佳作系列》《女性的狂欢:中国当代女性主义小说选》《蔚蓝色天空下的黄金:中国六十年代出生作家代表作品展示》《知识女人文丛》等几十部。曾获得北京市文艺评论2022年度优秀评论奖。水墨艺术作品被中国现代文学馆、意大利贝纳通学术基金会、法国作家之家、巴黎艺术中心、古巴哈瓦那大学艺术学院等国内外藏家收藏。2018年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白马照夜明 青山无古今:水墨艺术个展”。2020年在国际文化交流艺术馆举办“在碎片中寻找:水墨艺术个展”。2024年3月在巴黎伽利克司(Galerie Galix)画廊举办“色不异空”水墨艺术个展等。曾参加并策划“梦笔生花:当代语境下的文人艺术展”(北京今日美术馆)“士与艺:作家学者书画展(上海朵云轩)等。
色不异空 · 用笔墨养马
文: 兴安
我不是画马的人,我是一个用笔墨、用心“养”马的人。
小时候,在呼伦贝尔,画的第一幅作品就是马群。后来到北京,一直坚持画画到十八岁,马开始逐渐消失在我的笔下,我成了一个用汉语“码字”的人。清代移居北京的蒙古族女诗人那逊兰保有一句诗:“无梦到鞍马,有意工文章。”这或许就是我的写照。
过了知天命的年龄,当我发现文字已经无法完全表达我内心的时候,我重新拿起了画笔,马又回到我的生活和梦幻之中。
我收藏了几乎所有与马有关的物件,马鞍、马镫、马鞭、马辔头,甚至还有我们蒙古人传统的驯马师专用的马汗刮,但就是没有一匹真实的马。传说,明末岭南有位画家张穆,他为了画马,养了很多名马,每天对马的神态、饮食和喜怒哀乐入微观察,他的马因此流传后世。
我不想成为一个老老实实画马的人。记得每次回到草原上,我都迫不及待地跑到马的身边,可是,当面对它的时候,它总是转过身体,弃我而去。我起初有些失望,这个时候,主人会牵过一匹马来让我观赏,可我却一点兴趣也没有了。
我喜欢这样的马——它不是用来被驯服的,它要与人类保持距离,它必须有野性,哪怕是被套上缰绳,也应该保持自己的世界。
所以,画了那么多的马,但我并不是一个画马的人,我应该是一个用笔墨,用心渴望与之建立关系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