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虎山不会忘记
——父辈们和“邵大娘”的那些往事(27)
王玉华
1938年4月下旬,徂徕山和黑铁山抗日起义队伍在“马棚会师”的部队南下之后,为了顺应宣传抗日形势和提高村民文化素质的要求,王荣经就在原来开办两处私塾学堂的基础上,尝试着扩大教学规模,调整教学方向,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适应新形势、新发展,鼓励新人自编自选课件、大胆走上讲台讲课。
一是在村南、村北原有两处私塾学堂的基础上,又利用王承殿家的房子新增一处学堂;二是以王荣瑞、王荣殿、王承殿为骨干,以老带新培养新的师资力量;三是让王光铭、王荣苏、陈士悦、陈士杰等人广泛宣传组织村民积极参加听课学习;四是以适龄儿童为重点,把动员就学工作做细、做好、做到位,不漏一家一户;五是实行课件内容会审,由他自己和王承殿、王荣瑞、王荣殿三人共同监听会审。六是学习八路军军民联欢的互动宣传学习方式,把宣传抗日的课程内容讲深、讲活,力求新颖活泼,允许台上台下、课内课外多形式互动学习。课堂上要经常开展以“故事会”为形式的互动教学方式,讲述传颂八路军救国救民打鬼子的英雄壮举,还要学唱抗战歌曲,鼓舞民众抗战斗志,为形成宣传抗战、支持抗战、参加抗战,争取抗战最后胜利之局面尽我等绵薄之力;七是尽最大努力,对家中确有困难的学生尽量提供条件照顾;八是对黑峪、滴水泉等邻村积极来马棚参加学习的学生也给予特殊照顾。
王荣经说,马棚村倡导办学的宗旨是为了培养本村人才,凡是乡亲就不能分贵贱贫穷。能就学的尽量入学,家中有困难的尽量照顾。“好马不恋栈,俊鸟要高飞,鸟笼里飞不出金凤凰。”要启发、培养和支持一代代马棚人自幼走正道、立志向、做大事、见世面、图发展的人生目标。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以前,王荣经、王荣瑞、王荣殿等前辈,为马棚村呕心沥血办教育的义举,激励着一代代马棚人走在求知求学、报家报国的人生大道上。特别是抓住抗日队伍“会师马棚”的时代机遇,开门办学,让村民在学文化、学知识的同时,接受抗日宣传教育和新思想、新风尚,让马棚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王荣经是个心底无私天地宽、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直到1943年春天,当他得知本村王德宗因为家贫不让天资聪慧的儿子王荣高继续上学后,就特意拜托老村长陈世悦登门劝说,恳请王德宗允许王荣高再去续学…
2009年9月,六十六年过去了,当王荣高(原淄博市法院副院长)回忆起自己小时上学艰难之时,他仍然怀着无限的思念之情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要不是恩师王洛东(王荣经)托人上门,我可能就此无缘学业了。”

王荣高在《忆恩师》一诗中写道:
忆恩师
一
清末秀才王洛东,温良恭俭我师宗。
淄西抗税忧黎庶,义胆高风享誉隆。
二
殷切培才忆旧枕,托人劝读见诚心。
音容笑貌难忘却,父爱师恩比海深。
王荣高常说:他最看不起那些不了解实情,还对老师说三道四的人,他们自己见风使舵,投机取巧,赚了便宜还到处卖乖。连“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基本道德伦理都不讲,这种人不是蠢就是坏!
三个学堂开学后,看到还是有些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儿童没来上学,王荣经就嘱托老村长陈世悦,主动不厌其烦地多次上门动员,让贫雇农家的子女尽早就学。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