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序:还原历史细节,完整抗战拼图
侄女平儿发来纪念黄埔百年资料与照片,勾起了我的思绪。“为了让抗战历史的拼图更完整,需要民间社会更多的参与。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历史叙事,描摹出了八年抗战的轮廓和史实。只有最大限度地还原抗战历史,才能完整地揭露日本侵略者在战争中的罪恶。抗战胜利是中国军队一枪一弹打出来的,是无数英烈和普通百姓用生命换来的,他们的名字应该被铭记,他们的故事值得被传颂。《烽火缚苍龙》一书还原历史的一些细节和真相,正是为了给历史一个交代”。(节选自老蟹《烽火缚苍龙》序言“为了抗战历史更完整”)

(一)家父留下传家宝
父亲84岁那年,以黄埔同学会会员的身份,写下十多万字的“黄埔溶炉铸军魂”的回忆录。后由我整理分成“诗行黄埔路”“溶炉铸军魂““救亡上战场”“将士百战死”“海外作苏武”等几个板块的200余篇发到博客。父亲记忆力超强,在手头无资料全凭记忆写下的资料,连教官、长官、战友的学历经历等,经我核对大陆(去过全国政协文史委)及台岛资料(家父旅居台岛的同学、战友的诗文集等),准确率相当高。家父这十多万的手稿,便是他留给他二三十多个二、三、四代的传家宝。

(二)博文筑巢凤凰来
由于200余篇博文以中国抗战大战场为背景,以抗日军人学习、生活、操练的细节为中心,引起了较大反响: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记录片工作委员会(西北)筹拍大型记实片《怒潮一一抗战中的黄埔七分校》中,编导从网上看到我写的系列博文,拍摄小组专程乘机赶来我单位办公室一是采访,二是拍家父的手稿,三是拍我收集的两岸资料。

萨苏是当今抗战问题研究专家,他的《国破山河在》等书,多个章节全文引用我的文章,如,我的《抗日战场上的“法国小姐”(大炮)》。
家父军校战术教官周骏如(浠水人),保定军校毕业,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因病逝世。他的家人看到我的文章及军校湖北籍师生合影,孙子带着父亲从工作地宜昌来我处找我:“终于找到了爷爷唯一存世的照片”。

旅居深圳的黄二代王鹏兄,邀上武汉的黄三代王振元来我处,有趣的是,我们三人的先辈都是黄埔炮科毕业。
(三)博客牵动两岸心
由于历史原因,抗战老兵大都没留下文字资料。因此,我发文后不断接到海内外的求助留言,大都是找我寻对方亲人资料。现摘抄部份如下:

“斋主先生您好!在您的文章《海峡两岸三通的故事》中看到了‘如李卿先生的信件由香港九龙朱仿文先生转邮’,甚是激动。我们是朱仿文的后人,多年与外公失去联系,很想知道有关朱仿文的哪怕一星半点消息也好。不知您有没有可能和我们联系一下?等待您的回复。非常感谢!!!”朱仿文为爱国抗日将领,1949年寓居香港。

“斋主您好!我家父是黄埔七分校十七期第十总队炮一队的李云芳,今年92周岁,现住天津。前几天我同王振元通过电话。两年前我就为父亲写回忆录,但因其记忆力衰减的厉害,很难获得更多信息。幸亏由小王得知,我搜到了你的博客,把26篇《诗行黄埔路》全部下载,且全部拜读,对我写回忆录很有帮助,尤其是珍贵的历史照片使我身临其境般感觉到父亲当年为杀敌报国,在军校的艰苦生活。非常感谢你为此而付出的心血。”

“你好:我叫**,很惊喜的在您的博文中看到了我爷爷(陈卓然)奶奶(吴达华)的名字,希望从您这里多了解一下他们的情况,特别是我爷爷过去的军衔和在抗战中的故事,我的奶奶现在还在,已经93 岁了,真的很感谢您”;
“你好!我叫**,是你文章中所提到的郑贯之的后人,即曾孙。我爷爷至今健在,已经75岁了。我爷爷叫郑**。请问你父亲尊姓大名? 是否提供一些我曾祖父的信息?。”

在《诗行黄埔路之四十》“父亲的炮团团长姚盛斋”发出后,一是从台湾用繁体字给我留言:“首先感謝蟹兄撰寫本文,無意中有幸拜讀作品,記録當時洛阳會戰經過,並對家祖父之過往詳細描述,令我輩後人得已經由大作中了解家祖父之戎馬一生的部分經歷,萬分感謝。”落款为“姚盛齋之孫”五个字。二是还有一则叫“唯一”的留言:“您好!我看到了你写的两篇关于你父亲黄埔军校的那些故事,看到了我爷爷的名字,就是炮兵团何炽成营长。如果方便可以联系你吗?我想知道更多关于何炽成的历史故事。”
“斋主台鉴:我四叔朱季昌先生9月25日于台北病逝,享年89岁。今天在网上搜寻有关朱季昌先生记载时,看到斋主父亲对宝鸡那段往事的记忆。难得令尊好记性,留下了这段珍贵的历史记忆。真得感激老人家。”朱季昌,父亲军校同学,留学美国后返台任总统府三局局长。
(徐兴川)

本文作者徐兴川出生于1959年12月5日,高级工程师,国务院津贴获得者。退休前任鄂州市水产局总工程师,期间于1991年至2000年任鄂州市武昌鱼研究所所长,2000年至2018年兼任鄂州市武昌鱼协会秘书长。2018年退休后于2021年任鄂州市武昌鱼产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首席专家、湖北省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站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