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氏庄园——“利源家”商号始末(上)
高连君

临邑县德平镇城后闫家村,有一座闫氏庄园,因为其遍布济南、北京等地的商号——“利源家”商号,所以,把此处庄园叫做“利源家”。其发迹距今已近200年的历史,现在称作闫家古民居,至今遗存三座古院落,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由闫氏十六世孙闫汝常所建。到其孙闫家“利源家”商号富商闫世隆时,家族达到鼎盛,将房屋重新修缮并连接。每座古屋院落各成一家,一正一耳,正房三间,耳房二间。前排院落有随墙门,后两个院落随过道建有月亮门。既自成天地又互相通联,设计之精令人惊叹。古屋以砖木结构,四梁八柱,青砖到顶,白灰压条,进深5米,卧厦1.2米。屋角墀头盘头戗檐,砖雕精美。随着岁月的侵蚀,房屋已有不同程度的破损,但古屋神韵依旧。解放战争时期,这座古屋曾被用作解放军的后勤基地,在这里生产袜子、鞋子等物品。这是利源家的住宅,横亘闫家村大街路南;路北是客房,是专门招待客人所用,房屋的面积更大于住宅,中间通间可以排放四个八仙桌。其住宅建国后是闫家中心校所在地。
利源家最兴盛时期的买卖,遍布北京、济南、天津、沧州等大城市,德平街东西大街县衙西侧有十几间店铺,当时,深处鲁北偏远的德平县周边老百姓,自家织布机织的粗布衣服都是补丁摞补丁,但“利源家”商号的商店在济南的洋布店就有三家,北京、天津等地的店铺除了洋布店外,还有钱庄、当铺等高档店铺。家中所有人每人配备一个丫鬟伺候,并且有专门的厨师做饭,雇用亲戚在各店铺管事,并且雇用了值得信赖的管家打理一切事务。在土匪遍地的清末民初时期,金条近百根,银元、铜钱更是数不胜数。为了不被土匪抢劫,将银元等贵重物品,藏匿于夹皮墙、卧室地下,特别是金条更是埋藏于茅坑下面,这种污秽不堪的地方,土匪抢劫一般不会想到此处,是土匪不容易寻找到的地方,所以闫毓荣觉得这是最保险的地方。
一、克绍箕裘 村中首富
清朝咸丰帝在位期间,当时的中国可以说是风雨飘摇。外有西方列强,内有晚清历史上的两大农民起义同时爆发,即北方的捻军起义,南方的太平天国起义,两个起义前前后后折腾了清政府将近20年之久。为平定这两个起义,大清朝廷不惜放权给地方督抚,导致严重的地方军事化,成为军阀各自抢占地盘、地方势力座大,成为军阀割据的导火索,也为清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了伏笔。捻军是一个活跃在长江以北皖、苏、鲁、豫四省部分地区的反清农民武装势力,与太平天国同时期。
捻军起义从1853年至1868年,长达十五年。在鲁北一带主要活动于临邑东部地区,以及以东的商河、济阳、滨州一带。1860年之后,为了镇压捻军,清政府从直隶府调兵遣将前来鲁北围剿捻军,直隶省一管带(管带,军事职务,相当于现在营长或团长,上校)率队伍驻扎在德平县城及其周边,管带为了安全起见,并没有驻扎在德平城里,而是住在城后闫家村闫世隆家,当时,闫世隆家属于比较富裕的人家,其祖父已经是德平县的富裕户。过去有句古语:添人不添地,越混越不济。在过去靠天吃饭、依土地多少过日子的年代,因为他们家几辈单传,再加上从闫汝常至闫世隆三代聪明勤劳,善于经营,日子过得挺滋润,土地显然比其他家庭多,房屋也宽绰,三个院落对于清军队伍的驻扎,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于是,将总部设在闫世隆家。
清朝腐败透顶,从政府到军队无处不在,捻军势力并很强大,但断断续续围剿却用了十几年,直隶总督派出的围剿队伍,在闫世隆家居住时间很久,这一路军马粮饷供给——军饷,放在管带居住的房间。军饷虽然是上级按照战时消耗发放,但,队伍时而按兵不动,时而应付作战,军饷的使用却大大降低了,再加上管带克扣士兵军饷,在此驻扎期间结余了很可观的银币、铜钱。突然,上级急调这路军队到远处前线,立即开拔转移驻防地域。情况紧急银币、铜钱很多,带往前线一时不方便带走,管带又不想让士兵们知道,更有可能是觉得到前线应付一下,随即又回到此地,并没有把这些军饷带走,临走时嘱咐闫世隆严格看管。闫世隆不敢得罪军官,只能原封不动地保存着这笔巨资。
二、意外之财 富甲一方
闫世隆估计队伍半月二十天就能回来,谁知,一等就是半年,又等了二年多,仍然没有音讯,不久,听说捻军已经被彻底剿灭,,他仍然不敢造次,到处打听捻军是不是真的被彻底剿灭。经过多方打听,有官方的报道,才确认捻军彻底被剿灭。闫世隆心想:四五年过去了,捻军消失了,围剿捻军的队伍早已回到原来的直隶驻防之地,不再回来取钱,一个是可能忘了,一个是可能管带死在了战场,进一步分析,忘了的可能性不大,只有一个可能就是死了,即使不是死在战场,也可能突发疾病而死,只有他一人知道,这些钱就属于自己了。闫世隆高兴地彻夜难眠。
闫世隆利用这笔巨款,翻修了祖父原来修建的三座院落,又在德平城里大街繁华地段建起了临街商铺,开始店铺主要经营当地老百姓需要日用百货、粮油副食等,逐步向高档家具以及奢侈品等方向发展。古代为了对外宣传、追求吉利、讲究口彩、显示行业和商品功能,通过给生意起字号来追求吉祥和美好的寓意。例如,“兴”、“隆”、“源”、“茂”、“发”等字常出现在旧时店铺的招牌上,这些字眼都有着积极的寓意,闫世隆为了追求吉祥发财的理想,给自己的商店起了一个寓意发财的商号——“利源家”。
穷在大街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正应了闫世隆的境况,随着店铺的扩展、经济实力的扩大,社会地位的不断攀升,人来人往的亲戚朋友、达官贵人经常到家中探望走动。闫世隆为了应付日益增多的客人,又在路北购置了一块土地,专门修建了一座招待客人的院落——客房(土语叫戚屋),规模比住宅的房屋更加宽大,一个房间可以容纳四个八仙桌的宴席。有原来的巨资,加上德平城里商铺的利润,财富像混雪球一样进一步积累,闫世隆不再满足于德平县域的生意,于是,店铺向大城市扩展延申,首先在济南开设了三家商铺,主要经营洋布,即从外国进口的布匹,以供应济南富贵阶层的达官贵人、太太小姐的生活需求。由于选择的生意对路,又善于经营,收入更是源源不断。又逐步将生意往外扩展到沧州、天津、北京等地,济南、沧州、天津、北京各地的商铺都悬挂“利源家”的招牌。
三、财大气粗 挤兑鞋店
闫世隆到底有多么富有,一件小事足以证明他经济实力,闫世隆的鞋子有点旧了,想穿一双体面的新鞋去会见重要的客人,便指派一名“利源家”洋布店的小工,到济南著名的鞋店——步步高鞋店,拿一双高档鞋子,让小工拿着量好的尺码,到步步高鞋店提一下闫世隆的名字,不说给钱只说拿一双多少尺码的高档鞋子。鞋店柜员拿了一双符合尺码的高档鞋子,递给了闫世隆的小工,小工拿出量好的尺寸比了比正合适,一看鞋子挺上档次,便告诉柜员:“这是济南“利源家”洋布店老板闫世隆要的鞋子,谢谢了!”满意地拿着就要往外走,柜员急忙拦住小工要钱。小工趾高气扬地又说:你没听明白吗?这是“利源家”老板闫世隆来拿一双鞋,我们老板这是看得起你,才来这里拿鞋,怎么还要钱?鞋店柜员说:这么贵重的鞋子,我不敢擅自做主白送给你,我的问问老板。柜员问老板是否送给闫世隆高档的鞋子,老板头摇的像拨浪鼓一样,说:哪里来的闫世隆,无名鼠辈,不拿钱还想蒙骗一双高档鞋子,没门!柜员拽回小工里手里的鞋子,把小工耻笑一顿撵走了。
小工回来跟闫世隆一说,闫世隆便来到了步步高鞋店附近看了看,在步步高鞋店对面有一个粮油店,进去问老板:你这店铺一个月收入大概多少?每月租金多少?粮油店老板不知道闫世隆是什么意思,每月挣多少钱往少处说,每月的租金倒是说了实话,因为他也是租赁别人的。闫世隆跟粮油店老板 商量说:我想租赁你这两间店铺,你每月收入多少,我全部按数付清,另外我再付给你每月的租金。粮油店老板一听立即改口说:我刚才说的每月收入少说了一半,我是怕你也是卖粮油的,故意少说了,实际上每月收入五十块银元(相当于现在二万五千元左右)。闫世隆一听就知道这老板胡说八道了,顶破天每月也就二十块银元(相当于现在一万元)的收入。但,闫世隆没有分说,便拿出早已拟定好的合同书,连租赁费共计一百二十元写进了合同,签字画押,立即成交(暂交付二个月租金与收入)。粮油店老板每月连十五块大洋也不一定赚到,一看天上掉馅饼砸到了自己,赶快签订了合同。闫世隆随即拿出一百一二大洋递给了他。粮油店立马收拾房子腾地方。
闫世隆随即找人打扫卫生,并装潢一新,门口挂上一块醒目的大牌子——“利源家”鞋店。派人暗中到步步高鞋店,看了看鞋子的品种款式,也按照对面步步高鞋店的品种款式进货,不几天利源家鞋店便开张了,开张搞了一个隆重的仪式,并且高喊着试营业期间所有半价。劈里啪啦的鞭炮声吸引着众多围观群众,当听说鞋子一律半价时,都涌金店内一看究竟,有很多有心人一看,与步步高同样牌子款式的鞋子真的半价,随即购买了家中所有家庭成员的鞋子。半价销售的消息很快传遍了附近大街小巷,对面步步高鞋店顾客越来越少,但还是硬撑。到处打听“利源家”鞋店到底是谁开的,为什么故意赔本赚吆喝,得知“利源家”鞋店是闫世隆开办的,这时才想起前几个月钱,一个叫闫世隆的人来拿鞋,被羞辱的事情,想找一个中间人说合,既找不到中间人,也找不到闫世隆。连续三个多月,“利源家”鞋店一直故意赔本出售,将步步高的顾客拉到利源家鞋店,步步高鞋店连续赔本实在撑不下去了,最后只好关门。步步高鞋店被拖垮后,闫世隆又把租来的临街商店,还给原来的店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