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04年,西晋王朝首都洛阳论陷,胡人入主中原,中原尽胡人,华族尽涂炭。晋王室及士大夫,开始了衣冠南渡的进程。史上五胡乱华和东晋王朝开启了。
现湖北武穴市,晋时尚未建置,分属蕲春、寻阳,地处长江北岸,扼吴头楚尾战略要冲,从洛阳到南京,路途遥远,无论是陆路,还是水路,都是晋王室等中原人衣冠南渡的中转站。
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分庐江之寻阳、武昌之柴桑二县立寻阳郡,晋成帝咸和元年,温峤任江州刺史,驻寻阳,六年(323),温峤将寻阳县治由江北迁柴桑,云帝义熙八年(412),省寻阳入柴桑。唐武德四年(621),分唐湓城县置浔阳县。至此,江北古寻阳县彻底消亡。
《隨书—食货志》载“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东,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
在晋人衣冠南渡过程中,晋长江以北的寻阳县原土著,随晋王室自拔南奔迁往江南,也把古寻阳的衡山、匡山、九江、寻阳地名带往江南。空出的浔阳地,侨置中原的蔡郡人,把旧壤名苞兴县、安丰、新蔡、永兴等四地名移至古寻阳地。
随着侨置的蔡郡人的到来,中原的文化也在晋古寻阳县落地生根,最显著的变化,原衡山道教文化受到西北输入的佛教文化的冲击。
公元365年,受东晋习凿齿邀请,道安带慧远南下襄阳,适逢前秦攻打襄阳,慧远辗转当阳、鄂州等地来到古寻阳(现武穴)弘法,公元366年,在九龙城北建云峰寺,公元376—379年在郑公塔陈闸下垸建黄牙寺,公元381年去江西庐山。慧远在古寻阳和江洲弘法时,创立了净土宗,成为佛教净土宗始祖。
公元438年和公元574年,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分别开展两次灭佛活动,而同期南朝宋、齐、梁、陈却大势崇佛,大量僧人南逃至梁陈地,禅宗三祖僧粲南逃至安徽皖公山,云游鄂东、淮西传法。武穴时地属江北南朝梁、陈地,大量僧人滞居武穴,佛教信仰盛行。
公元579年,北周攻陷长江以北的南陈地,析齐昌(现蕲春)一部分,置永宁县,河内司马申为第一县令。公元580年,司马道信在县治梅川县衙内出生。公元594年师从禅宗三祖僧粲。公元601年,得传衣钵,尊称禅宗四祖。创立农禅并重的“东山法门。”唐代宗时,谥“大医禅师。”
公元580年,杨坚称帝,建立隋朝,结束了长达二百多年的东晋、南北朝的分裂纷争的时代,也为终结了五胡乱华的时代划上了句号。随着北方的安定统一,侨居在古寻阳近二百年的苞兴、新蔡、安丰、永兴四县的中原蔡郡人,大部分陆续踏上回迁中原原籍之路,古寻阳再次人去地空。只留下经历两次灭佛而心存余悸的僧人。原开垦耕种的陂田,大量荒芜,为后来农禅并重禅宗的崛起,客观上提供了大量的土地资源。隨末,建置不久永宁县被废。直到唐武德四年(621)年再次复置。
元丰五年,汉武帝南巡登礼潛天柱山(横岗山天柱峰),封南岳后,一直到隋开皇九年,隨文帝封湖南湘山为南岳间,武穴境内山川分布着道教的洞天福地,一直是道教胜地,随着古寻阳人南迁,中原人侨居,佛教逐渐蚕食道教道场。道佛第一次在古寻阳大地上碰撞、磨合。隨末唐初,詹祖在现四望、田镇、大法寺建双泉寺、盐井寺、,头陀祖师在现余川五峰山建头陀寺,存奘和尚將祖在现余川后峰山建大藏寺。道信在大法寺、大金建正觉寺、幽居寺,唐贞观年间,唐太宗委派尉迟恭、李思行在永宁县大兴士木,兴建庙祠。现武穴附近建上官祠、中官祠、下马菴、马口寺,现余川境内的龙湫寺、大藏寺、东山寺、板圣龙君寺,花桥的鲤圣龙寺、龙池寺,蔡山的江心寺等,都是贞观年间所建。贞观后,层峰山的青著寺,静林山的静林寺,灵山的马祖寺等大型寺院陆续建立,至唐天宝元年,永宁县寺庙林立,僧人云集,被喻为千寺之县,天宝元年,改永宁为广济,取“广施佛法,普济众生”之意。上世纪八十年代,时任佛教学院院长传印法师来广济追寻佛根时题书“广济佛国。”
广济佛国,融合了中国佛教各宗各派,见证了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是佛教净土宗、禅宗发祥地、发迹地。
现在的武穴市,仍然遗存有三百余座大不一的宗教寺庙,其中不乏建于唐贞观时期的千余年的寺庙,这些寺庙,经历千余年道、释教的碰撞、融合,逐渐形成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广济独特的宗教文化,成为现代武穴市地域民间民俗文化最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寺庙宗教文化的活化石,绝不能以封建迷信一概而论,而要充分挖掘,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过去左倾的年代,我们破坏了太多文化遗存,这个教训,要深刻反思、汲取,这个错误,再也不能犯。自共产主义之前的封建时代,上至帝王将相,下到百姓黎民,其宗教信仰,不外乎佛、道、圣。佛、道、圣封建宗教信仰构成中华传统文化三大内核。逐渐形成了中国人“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复合型人格特征。历史不容假设,文化是人类之根。只有充分尊重历史文化,才能更好地创造未来。
清《湖广通志》载称:“广济县风俗醇庞近古,然好气任侠。”清广济康熙丁未志载孙:“广济俗多朴茂民爱稼穑,士喜读书。”武穴民间传承的传统民俗节日,如土地会、花朝节、观音会、三月三、四月八、中元节等,都与宗教信仰、祭祀有关。
佛教,在广济县千余年的文化传承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传承,也深深地烙上了唐初李世民的印记。据皈依佛教的佛门弟子师徒千余年的口耳相传:武穴的很多寺庙,是唐初唐太宗李世民出资建造的。远在长安城的唐太宗李世民,为何在千里之外的广济(时名永宁)县大兴庙宇呢?佛门口耳相传的故事又是源自何处?
唐太宗李世民,自玄武门事变登基后,心里承受着杀兄弑弟的道德负担,夜里经常被恶梦惊醒,身体日渐消瘦。为了摆脱梦魇的折磨,转而迷信佛教的“弘法诵经、超度亡灵”。然而放眼都城关中、中原等地,两次灭佛,鲜有佛教僧人,大量僧人逃往东南,唯有远在千里永宁县,僧侣寺庙最多。于是下诏,诏永宁高僧道信赴长安。广济县志专门记载:“(道信)太宗三诏而不起”的故事。无奈,唐太宗委派尉迟恭、李思行远赴永宁,颁诏准许寺庙拥有田产,大兴土木,构造庙宇,广开佛法道场,诵经超度战死疆场的亡灵。这为司马道信开创“不作不食、农禅并重”禅宗提供了政治和物资保障。客观上说,没有唐太宗的推崇和支持,禅宗就不会一家独大。更不会有“广济佛国。”
黄梅蔡山,据广济县志载:在清初前唐、宋、元、明时代,属广济疆域。上世纪文革初破四旧时代,蔡山江心寺遭拆除,承担拆毁江心寺的木工师傅们,在拆江心寺主梁时,在夹缝里发现一个做工极细的木盒,打开木盒,里面藏有一块麻布条,上书“贞观八年,尉迟恭督修。”
武穴横岗山背面蕲春境内,有一座建于盛唐(公元753年)云盖寺,该寺庙记中记载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诗文碑刻:“大造圣家定,万法了乾坤。修建东山寺,由此问原因。偶然留石迹,遗与后朝人。此山真武地,八面九龙吟。黑白龟蛇将,青狮把寺门。尉迟无学问,跨马望朝城。大唐贞观丁未年九月十一日,国公尉迟恭题。”
据传闻,黄梅东山五祖寺也收藏有一块石碑,碑刻有尉迟恭的诗文:“因奉旨建修东山寺,远观横岗叠叠,由此路过,山寺堂堂,偶然留迹,提于石上:大造鸿蒙定,万法了乾坤,修建东山寺,由此问原因。偶然留石迹,遗与后朝人。此山真武地,八面九龙吟。黑白龟蛇将,青狮把寺门。大唐贞观丁未年九月十一日,国公尉迟恭题。”
这碑文虽存于两地,但碑文大同小异。大唐贞观丁未年,对应的是贞观二十一年,即公元647年,而黄梅东山寺据史料记载,修建于公元673年,那时那山也不叫东山,而称冯茂山。从现在黄梅五祖寺,也望不见武穴的横岗山。所以,尉迟恭唐时修造的东山寺不是现在黄梅的五祖东山寺,而是在武穴余川境内东冲山里一座庙。不管五祖寺尉迟恭碑刻谁真谁假,都说明唐初尉迟恭曾奉药到达过永宁修造寺庙并留石刻的故事。
另据广济县志记载:唐贞观年间,曾任李元吉护军的李思行,因梦感二郎神在现武穴盘塘山笠脑上空升降,视马迹所止而构造了三座神祠:大官庙、中官庙、下官亩、。
尉迟恭和李思行,同为唐初玄武门事变的亲历者,二人的主人分别是李世民、李元吉。在玄武门事变中,射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正是李世民和尉迟恭。尉迟恭从贞观八年建江心寺,到贞观二十一年修东山寺,这十三年,尉迟恭在广济到底建了多少祠庙,因缺少史料记载,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广济县志记载的贞观年间修的祠庙,均应该是尉迟恭和李思行所修。尉迟恭和李思行,不远千里,耗费巨资,在永宁县(武穴、广济前称)大兴祠庙,绝非个人行为,是奉唐太宗李世民之命而敇建的。建造的这些祠庙也绝对与唐初玄武门事变死难者相关。因此,武穴佛门口耳相传李世民在广济建祠庙的传说,可信度非常高。
在百回西游故事中,作者用了大量的文字,记叙唐初的故事。从袁守诚神算、魏征梦斩泾龙、唐太宗梦游地府、陈光蕊中状元结婚、生子赴任,到江流儿寻娘、报父仇、主持水陆大会,这些故事都围绕着李世民玄武门事变和超度亡灵水陆大会而展开的。从唐贞观元年(公元626年)到明西游记成书初版1592年,中间相距九百余年,唐都西安,都未能传承《西游记》中唐初佛门故事。九百年来,在中国,有哪个地方地域佛教文化能承载唐初佛门故事的传承?这个地方,数遍全国,非广济佛国莫属。
在唐初佛门故事中,真实的陈玄奘是在玄武门事变后敛尸时,认识李世民的,李世民并没有与陈玄奘结为兄弟,陈玄奘,是贞观二年私自出关西行,也没有受李世民官方派遣。西行后,直到贞观十九年才取经回国,为李世民举办水陆大会。这与《西游记》中贞观十三年九月初三举行水陆大会时、与李世民结为御弟、再受派遣西去取经完全不符。所以说陈玄奘和唐僧的关系,似是而非。正如《西游记》中孙悟空也有猴行者称呼一样,体现出《西游记》创作,对前朝各种版本的西游故事的继承和创新。
陈玄奘在中国大乘佛教各宗派中,是隶属于唯识宗,而非禅宗,这是佛教界的常识。创作于明代中后期的《西游记》作者,深谙佛教知识,岂不知陈玄奘的宗派?巜西游记》通篇中所言的唐僧,都是坐禅、问禅、听禅的禅宗。而唐初贞观年间的禅宗主流和四祖衣钵传人均在永宁县(武穴、广济前称)。因此,《西游记》中意指的唐僧不是唯识宗的陈玄奘,而是禅宗某僧人。
在现武穴市(前称广济、永宁)余川镇境内,有大圣山、观音山,大圣山和观音山间,有个后峰山(亦称猴峰寨),峰东有个大藏寺。据史料载,建造于贞观十二年,寺内有个唐僧。
清广济县康熙丁未志山川条载:“后峰山自石门数里,南起为后峰,峰东为大藏寺,寺为蒋祖静修处。祖唐僧,自暹罗来,众建寺居之。顶有祠真武,西藏经楼。……,前为观音山,祠大士像,为陈求吾读书处。”
1987版《广济县志》宗教篇载:“清同治壬申《广济县志》及光绪十年《黄州府志》均载:唐贞观年间,唐僧存奘和尚(俗名蒋祖)远游暹罗(今泰国),来到广济,建大藏寺居之,”“在后峰寨东,唐贞观年间存奘和尚从暹罗国来此卓锡,始建寺。清乾隆五十七年重修。主寺为一进四重建筑物,第一重为天王殿,二重为大雄宝殿,三重为龙王殿,四重为祖师殿。左侧为膳堂,右侧为一进三重建筑物,一重为观音堂,二重为藏经阁,三重为方丈殿。在山顶处建有真武殿。”
清康熙广济县志,是在明万历广济县志残本基础上修订的。暹罗是明朝对今泰国称谓,“祖唐僧自暹罗来,众人建寺居之”在广济的传说,与《西游记》成书的时代应该是相符的。光绪黄州府志和后来的广济县志,都是对清康熙志进一步的解读。在所有的解读中,均把“祖唐僧”解读成:蒋祖唐朝和尚之意。1987版广济县志把“祖唐僧,自暹罗来”理解成“唐朝存奘和尚(俗名蒋祖)远游暹罗。”对这种解读,小编认为值得商榷。因为这种解读与武穴民间口耳相传的“泰国王子”之意相去甚远。
在后峰山脚下武穴余川干仕、砌石村一带民间,自古流传着大藏寺泰国王子的故事,唐初,今泰国所在的地方有一个王朝,由于内乱,发生了宫庭政变,王子(十二岁)逃到大唐帝国,辗转来到广济(时永宁县)后峰山,表示看破红尘,愿意出家当和尚。广济干仕、砌石一带的老百姓,看着王子可怜,就在后峰寨上,盖了个简易寺舍,供其居住,持续予以施舍接济。十八年后,王子回国继承王位,为了感谢报答永宁县百姓的供养之恩,出资重建了大藏寺,并送泰国佛经一套,藏于寺内。
小编认为,对大藏寺的正确解读,应该把县志记载和民间传说结合起来进行解读,才能正确还原大藏寺的历史文化。蒋祖,应该是蒋姓的高僧,蒋姓是中国常有的姓,也可称唐朝的和尚,一个唐朝和尚为了求法远游泰国,也有可能。但他远游回国与“祖唐僧,自暹罗来”和民间王子传说明显不符。正确的解读应该是:蒋祖存奘和尚,远游泰国求法,适逢泰国王室内乱,泰国国王匆忙中,将十二岁的王子,托付给求法的蒋祖,蒋祖带王子逃离泰国,回转大唐境内,转辗来到有佛国之称的永宁县后峰山,余川干仕、砌石一带的百姓在山中建寺,供蒋祖和王子俢行。王子,外国人,无姓氏、法号称谓,当地人呼之唐僧。十八年后,王子回国继承王位,出资重修大藏寺并回赠泰国佛经一套,藏于寺内。蒋祖在新修的大藏寺内静修建道场。
在唐僧居住的大藏寺西北,有座大圣山,大圣山内有一座龙神庙(费圣龙君祠),广济县志载,建造于贞观十四年。庙内供奉的龙身童貌的费光辉。上额题书“童贞上圣”和大圣山为均唐太宗李世民所赐。
历史上,陈玄奘在长安主持水陆大会的时间为贞观十九年,具体月、日,史料均不祥。而九百年后,百回西游故事的作者,把玄奘主持水陆大会的时间精确到贞观十三年九月初三,制造出令人费解的贞观十三年之谜。更为诡异的是:在贞观十三前加上“龙集”。难道贞观十三年九月初三,与水陆大会、龙集三者合一?
《西游记》第十二回:玄奘秉诚建大会,观音显象化金蝉中,有一首开篇诗。或许为我们解开龙集贞观十三年唐僧主持水陆大会之谜,提供另一种思路和线索。
诗曰:“龙集贞观正十三,王宣大众把经谈。道场开演无量法,云雾光乘大愿龛。御敕垂恩修上刹,金蝉脱壳化西涵。普施善果超沉没,秉教宣扬前后三。”
龙集贞观正十三,王宣大众把经谈。我们可以直观理解为;贞观十三年,很多龙集在一起,唐王下诏僧人集体诵经。
御敕垂恩修上刹,金蝉脱壳化西涵。我们可以理解为:唐王发善恩为你修造寺院道场,好让你这个得道高僧西去取经。
普施善果超沉沒,秉教宣扬前后三。我们可以理解为:大家一起布施善果,诵经超度逝去的亡灵,这样诵吟佛教经文超度亡灵,持续贞观十三前后三年。
贞观二十一年尉迟恭碑刻中“此山真武地,八面九龙吟”,描述的就是武穴古时传说的“九龙参顶”。清广济县志也记载有“东山九龙”,龙湫寺现存有九龙壁,大藏寺有龙王殿,大藏寺南有唐时建迴龙寺、龙池寺、鲤圣龙君庙,大藏寺北有板圣龙君庙、白鹤龙王庙,九龙参顶就是龙集。龙集贞观正十三,指的是贞观十三年九月初三,永宁县东山出现了九龙参顶的奇观。
大藏寺建于贞观十二年,推测为尉迟恭督修。寺内有泰国王子唐僧、蒋祖和龙王、藏经阁。费圣龙君祠建于贞观十四年,推测为尉迟恭所修,寺内有唐太宗李世民御封的“童贞上圣”。西游故事中“龙集贞观正十三”、“御敇垂恩修上刹”、“秉教宣扬前后三”,推测描写的是,唐贞观年间发生在永宁县大藏寺里的事。也就是说,尉迟恭受唐太宗委托,贞观十二、贞观十三、贞观十四,三年时间督修了大藏寺、费圣龙君祠,在该祠寺内,举办了三年超度亡灵的法事。并于贞观十三年九日初三,东山出现了九龙参顶时,送唐僧和蒋祖,远赴泰国取经。
在现在的武穴民间,仍然流传着有关唐太宗贞观年间佛道传说,这些传说,成就了广济佛国,也为明百回西游故事的创作提供了佛道文化源泉。